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巴图虎 > 第1062章 分众施策

第1062章 分众施策(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配套设施的设置——公共区域设五个粮草发放点(每点配两名吏员、三名步兵),发放点旁堆着青稞与干草,用木栅栏围住,防止被牲畜偷吃;设三个医疗点(每点配一名军医、三名医护兵),医疗点内摆着药箱、担架、陶罐,方便诊治;设两个牧地管理处(每处配一名部落长老、两名步兵),负责分配牧地、管理牲畜(老弱带来的少量牛羊)。张谦在粮草发放点示范发放流程:“每月初一,凭‘安置证’(木牌,刻着姓名与家庭人数)来领粮,一人半斤青稞、两斤干草,别多领,也别少领。”一名老妇人拿着刚领到的“安置证”,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眼中满是安心。

牧地的划分与管理——牧地按部落划分,合丹部的牧地在西侧北片,别失八里部的在西侧南片,中间留一条宽五丈的通道,避免部落间因牧地起纠纷。牧地管理处的长老会登记每户的牲畜数量:“你家有三头羊、一头牛,只能在自己的牧地放,别去别人的区域,不然会被罚款(扣青稞)。”一名牧民点头:“我们知道,之前在部落里也是这么管的,不会乱闯。”步兵还在牧地边界插了木牌,标注“合丹部牧地”“别失八里部牧地”,清晰明了。

政策宣讲与战俘的回应,需“语言通俗、答疑解惑”——安排会部落方言的吏员与步兵,分区域向战俘宣讲政策,针对精壮关心的入伍待遇、老弱关心的生活保障,逐一解答疑问,收集反馈,及时调整细节,体现元代“政策公开、倾听民意”的行政态度。

精壮区的政策宣讲——博罗与李谦来到精壮区,李谦用合丹部方言宣讲:“朝廷的政策是,被强征且无劣迹的精壮,可入虎贲师,每月发两石青稞,战后立功有赏;不愿入伍的,若符合老弱标准,也可去安置区。”一名精壮男子问道:“入伍后,家人能去安置区吗?我母亲年纪大了,没人照顾。”那拉珠尔正好巡访至此,立刻道:“可以,你若入伍,家人可优先安排进安置区,还能每月多领一斤青稞,放心。”男子听后,立刻报名入伍,其他精壮也纷纷上前,报名的人越来越多。

老弱区的政策解读——张谦与合丹部长老来到老弱区,长老用本族方言解读:“朝廷会给我们发青稞、分牧地,还会建医疗点,看病不用花钱,大家安心住在这里,不用怕饿肚子。”一名老妇人问道:“冬天快到了,帐篷够暖和吗?会不会冻着孩子?”张谦道:“我们会给每户发十斤木炭,帐篷也会加一层麻布,保证暖和;孩子若生病,医疗点会免费治病,不用担心。”老妇人点点头,拉着身边的孩子道:“听到了吗?以后不用饿肚子,不用怕生病了。”

妇幼区的安抚宣讲——帖木格与女医护兵来到妇幼区,女医护兵用温柔的语气,对妇女们道:“孩子们可以在安置区玩耍,我们会安排人教他们认字数数;你们若会织布、缝补,还能加入‘妇女工坊’,做的东西能换青稞。”一名妇女道:“我会缝补皮甲,之前在部落里帮人缝过,能加入工坊吗?”女医护兵道:“当然可以,明天工坊就会建起来,你可以来报名。”妇女们听后,眼中满是希望,孩子们也开始在帐篷旁玩耍,笑声渐渐多了起来。

反馈的收集与调整——宣讲时,吏员们拿着羊皮册,记录战俘的疑问与建议。有精壮建议“入伍前想先见家人一面”,那拉珠尔立刻同意:“今日申时,安排入伍精壮与家人见面,半个时辰,明日再集结;”有老弱建议“粮草发放点太远,行动不便”,张谦便在老弱区增设两个发放点,缩短距离。李谦道:“多听战俘的建议,政策才能落实得更好,他们才会真心归顺。”那拉珠尔深以为然,让吏员们继续收集反馈,及时调整。

特殊战俘的处置方案,需“因人而异、灵活施策”——针对“伤病精壮”“孤老妇幼”“有技能的老弱”等特殊群体,制定专项方案,如伤病精壮先治疗再安置、孤老由看护队照顾、有技能的老弱加入工坊,避免一刀切,体现元代“恤弱济困、人尽其才”的治民理念。

伤病精壮的治疗与安置——王太医将伤病精壮分为“可恢复”与“不可恢复”两类:可恢复的(如轻伤、骨折),先入医疗营治疗,痊愈后再决定是否入伍;不可恢复的(如重伤致残),转入老弱安置区,给予半份粮草(因无法劳动),同时安排轻体力活(如看守粮草发放点、整理医疗点)。一名精壮男子腿被箭射穿,需一个月才能痊愈,王太医道:“你先在医疗营养伤,痊愈后若想入伍,仍可报名;不想入伍,就去安置区,我们会安排你看守牧地。”男子道:“我想入伍,等我好了就去。”

孤老妇幼的专项照顾——为无亲属的孤老(共五十人)设“敬老帐”,安排十名部落妇女组成“看护队”,负责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如送饭、洗衣、搀扶散步;为无父母的孤儿(共三十人)设“育幼帐”,由五名有育儿经验的妇女轮流看护,教他们认字数数、做简单的手工。一名七岁的孤儿阿古拉,之前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去世后成了孤儿,看护队的妇女娜仁便把他带在身边:“以后我就是你娘,我会照顾你。”阿古拉抱着娜仁的腿,眼中满是依赖。

有技能老弱的利用——张谦发现部分老弱有特殊技能,如老木匠会做家具、老妇人会织布、中年男子会驯马,便成立“老弱工坊”,让他们发挥所长:老木匠负责修理帐篷、制作木椅;老妇人负责织布、缝补衣物;中年男子负责驯马、照看牲畜。工坊的产品(如木椅、布匹),一部分用于安置区,一部分可与元军交换青稞(如一匹布换五斤青稞)。一名老木匠道:“我以为老了没用了,没想到还能做活换粮,谢谢朝廷给我机会。”

叛逆亲信的特殊看管——对之前甄别出的三百名阿鲁台亲信(自愿叛乱者),不纳入精壮入伍与老弱安置,而是单独关押在据点北侧的“待审区”,由五十名步兵看守,每日发放基本的青稞与水,待后续押回大都定罪。那拉珠尔道:“这些人是叛乱的核心,不能与普通战俘混在一起,需单独看管,防止他们煽动闹事。”看守的步兵每日清点人数,确保无逃跑或自杀情况,待审区的帐门用铁链锁住,只有送饭时才打开。

部落首领的协同管理,需“权责明确、互利共赢”——邀请未参与叛乱的部落首领(合丹部长老、别失八里部首领等)协助管理安置区,赋予他们“调解纠纷、反馈需求、管理牧地”的权限,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如额外的青稞、优先挑选牧地),体现元代“以部落治部落、减少行政成本”的管理智慧。

首领权责的明确划分——那拉珠尔召集合丹部长老、别失八里部首领,明确他们的职责:调解部落内的纠纷(如牧地之争、邻里矛盾);收集部落成员的需求(如缺粮草、需医疗),及时反馈给元军;管理部落的牧地与牲畜,确保不与其他部落冲突。“你们若能管好自己的部落,每月可多领二十斤青稞、五斤干草,”那拉珠尔道,“若部落内无纠纷、无闹事,年底还会有额外的赏赐(如布匹、工具)。”合丹部长老道:“将军放心,我们会管好自己的人,不会给朝廷添麻烦。”

纠纷调解的实际案例——安置区刚搭建好,合丹部的一名牧民与别失八里部的牧民,因争夺一头走失的羊发生争执,合丹部长老与别失八里部首领立刻赶到,查看羊的特征(羊耳上有合丹部的标记),确认是合丹部的羊,便对别失八里部的牧民道:“这羊是合丹部的,你若想养羊,可向管理处申请,别抢别人的。”同时对合丹部的牧民道:“以后看好自己的羊,别再让它走失,不然容易起纠纷。”两人都点头认错,纠纷很快解决,未引发更大冲突。

需求反馈的高效传递——合丹部长老发现部落内有十户人家缺木炭,便立刻向张谦反馈:“冬天快到了,木炭不够,老人孩子会冻着。”张谦立刻安排步兵去松树林砍伐木材,烧制木炭,三日内便给这十户人家各送了二十斤木炭。长老感激道:“谢谢张大人,这么快就解决了我们的需求,我会告诉部落的人,朝廷是真心为我们好。”张谦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以后有需求,随时反馈。”

部落凝聚力的维护——首领们还组织部落内的传统活动,如合丹部的“牧马节”(简单的赛马活动,不铺张)、别失八里部的“织布比赛”(妇女们比谁织的布好),增强部落的凝聚力。活动时,元军还会送去少量青稞与奶酪,作为奖励,老弱们参与其中,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安置区的氛围愈发和谐。那拉珠尔看着活动的场景,对李谦道:“让首领们管部落,比我们直接管更有效,他们懂自己人的需求,也有威望。”

政策落地后的首日安置与反馈,需“细致观察、及时调整”——首日执行精壮入伍与老弱安置,记录各环节的问题(如粮草发放排队过长、精壮与家人见面时间短),及时优化流程,确保政策顺畅落地,同时收集战俘的满意度,为后续长期管理打下基础,体现元代“务实行政、持续优化”的工作作风。

精壮入伍的首日流程——辰时筛选,午时确定入伍名单,申时安排与家人见面,酉时集结训练。首日共筛选出两千五百名精壮(剩余五百名次日完成筛选),与家人见面时,有的精壮给家人留下自己的贴身物品(如木梳、皮袋),有的则叮嘱家人好好在安置区生活。一名精壮男子对母亲道:“娘,我入伍后会好好当兵,立功后就回来接你,你要照顾好自己。”母亲含泪点头:“你在军队要听话,别惹事,娘会等你回来。”见面结束后,精壮们有序前往集结区,开始初步训练,无一人逃跑或反抗。

老弱安置的首日生活——老弱们上午搬入帐篷,下午领取首月的青稞与干草,医疗点接诊了五十余名伤病者,牧地管理处登记了两百余头牲畜。一名老妇人煮了一碗青稞粥,给身边的孤儿阿古拉:“快吃,这是朝廷发的青稞,比在叛军里吃的发霉青稞好多了。”阿古拉小口吃着,脸上露出笑容。傍晚时分,安置区的帐篷内亮起了微弱的火光(炭盆),老弱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天,有的还唱起了部落的歌谣,氛围温馨。

首日问题的发现与调整——首日执行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粮草发放点排队过长(每人需等半个时辰),张谦便增加发放窗口,从五个增至八个,缩短等待时间;二是精壮与家人见面时间太短(仅半个时辰),那拉珠尔便将次日的见面时间延长至一个时辰,同时允许家人送精壮至集结区,多待片刻。李谦道:“首日难免有问题,及时调整,后续就会顺畅。”

战俘满意度的收集——吏员们在首日结束后,随机询问战俘的感受:精壮中,有九成表示“满意,愿意好好当兵”;老弱中,有八成表示“满意,生活有保障”;妇幼中,孩子们对“育幼帐”的手工课很感兴趣,妇女们对“妇女工坊”充满期待。一名合丹部的老妇人道:“没想到元军这么好,给我们发粮、治病,比阿鲁台好多了,我们以后就跟着朝廷过安稳日子。”吏员将这些反馈记录下来,呈给那拉珠尔,那拉珠尔欣慰道:“只要他们满意,政策就没白落实,杭爱山的安稳就有希望了。”

政策落地后的后续规划,需“长远考虑、持续保障”——制定“一月短期、半年中期、一年长期”的规划,短期确保生活稳定,中期完善设施(如建永久住房、开办学堂),长期推动部落与元军的融合(如部落子弟参军、元军协助发展牧业),体现元代“治世长远、久久为功”的治理思路。

短期规划(一月内)——重点保障基本生活:完成剩余精壮的筛选与入伍;确保老弱的粮草与木炭供应;医疗点覆盖所有安置区,每周巡诊一次;解决首日发现的问题,优化流程。张谦道:“一月内要让所有战俘都安定下来,无饥寒、无疾病,为后续发展打基础。”那拉珠尔同意,让各负责人按短期规划推进,每周汇报一次进度。

中期规划(半年内)——完善安置区设施:将临时帐篷改建为永久住房(用松木与土坯搭建,更保暖);开设“部落学堂”,教老弱妇幼认字、学政令;扩大“老弱工坊”,增加织布、木工、铁匠等项目,让更多老弱能通过劳动换粮;与黄草谷建立稳定的粮草运输通道,确保冬季粮草充足。李谦道:“学堂很重要,让大家认字,才能更好地理解朝廷的政令,也能让部落子弟有出息。”那拉珠尔便让李谦负责学堂的筹备,挑选有文化的驿站吏员当老师。

长期规划(一年内)——推动融合与发展:从部落子弟中选拔优秀者,送入虎贲师参军,或送入驿站学习,培养部落自己的吏员;元军协助部落发展牧业,提供优良的牧草种子、传授驯马技术;在安置区周边建“集市”,允许部落与元军、其他部落交易(如用牲畜换布匹、工具),促进经济发展。博罗道:“部落子弟参军,既能增强虎贲师的战力,又能让部落与朝廷更亲近,是长远之计。”那拉珠尔深以为然,将长期规划写入“杭爱山治理总册”,作为后续工作的指导。

规划的传达与动员——那拉珠尔将后续规划向将领、吏员、部落首领宣讲,同时通过驿站吏员传达给所有战俘,让他们知道朝廷不仅要让他们“活下去”,还要让他们“活得好”。合丹部长老道:“有了长远规划,我们就有了盼头,部落的人也会更安心,以后再也不会跟着阿鲁台叛乱了。”那拉珠尔道:“这就是萧虎大人‘治世令’的本意——平叛不是目的,让大家安居乐业、草原长治久安才是目的。”帐外,杭爱山的风轻轻吹过,安置区的帐篷灯火点点,精壮们的训练口号与老弱们的歌谣交织在一起,一幅治世安民的画卷,正在杭爱山缓缓展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