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巴图虎 > 第1070章 中都传捷

第1070章 中都传捷(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免税提议的提出与初衷——早朝奏报捷报后,萧虎在宗人府召集议事,首先提出:“杭爱山平叛毕,部众虽已安置,却仍需长期安抚,我想奏请朝廷,蒙古故地免税一年,让牧民休养生息,你们觉得如何?”耶律楚材立刻赞同:“大人所言极是,蒙古故地经叛乱,牧民多有损失,免税一年,能让他们安心恢复生产,不再有抵触,比派兵镇压更有效。”王文统也道:“从律法上看,元代有‘战后免税’的先例,《大元通制?食货》中写过‘边地平叛后,可免租税一年’,有章可循。”

免税范围的讨论与确定——张思明(户部)提出:“免税范围需明确,‘蒙古故地’太广,若全免,财政压力大,需限定在‘杭爱山及周边平叛区域’(合丹部、别失八里部、混合部落的牧地,共五十顷,一千户),其他未叛区域仍按正常征税,这样既安抚了平叛地区,又不影响整体财政。”耶律楚材补充:“还要排除‘元军据点周边的耕地’(这些是军屯,不属牧民,无需免税),只免牧民的‘牧地税’(按牲畜数量征收的税)与‘青稞税’(按种植面积征收的税),其他税(如盐税、铁税)仍正常,避免财政损失过大。”萧虎点头:“就按你们说的,范围定在杭爱山平叛区域,税种免牧地税与青稞税,期限一年。”

免税期限的争议与统一——讨论期限时,王文统提议:“免税一年太短,牧民恢复生产至少需两年,不如免两年。”张思明反对:“两年财政压力太大,去年西北其他地区已免过税,今年再免两年,户部难以为继,一年正好,既够牧民种一茬青稞、养一批牲畜,又不会让财政亏空。”耶律楚材折中:“一年期满后,若牧民仍有困难,可再奏请朝廷,酌情延长,现在先定一年,稳妥。”萧虎采纳折中意见:“就定一年,期满后看情况再说,户部也能承受。”

免税后的财政补偿讨论——张思明担心:“杭爱山免税后,户部需补充该区域的粮草供应(之前靠税收补充),需从其他地区调拨,要提前安排。”萧虎道:“平叛缴获的五千石青稞,可先补充一部分,不足的从中都粮囤调拨,不会让户部单独承担。”耶律楚材道:“还可让杭爱山巡检司,组织牧民多生产,明年免税期满后,若收成好,还能多缴些税,弥补今年的损失。”张思明道:“这样就没问题了,户部能配合。”

决策后的奏报准备——萧虎让耶律楚材起草“免税奏请书”,内容包括“免税原因(平叛后安民心)、范围(杭爱山平叛区域)、税种(免牧地税、青稞税)、期限(一年)、财政补偿方案(缴获青稞+中都调拨)”,用蒙汉双语书写,钤宗人府印,准备次日早朝奏报朝廷。萧虎道:“奏请书要写得恳切,突出‘安民心即固边疆’,朝廷定会批准。”耶律楚材点头,立刻开始起草,议事至酉时,免税决策终于确定。

免税诏谕的起草与定稿,需“依制拟文、皇家钤印”——耶律楚材按元代“诏谕规制”,起草免税诏谕,明确“免税主体、范围、期限、执行官吏”,经萧虎审核、朝廷批准后,盖皇家印信,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文书,体现元代“诏谕文书,皇权至上”的规制逻辑。

诏谕格式的皇家规制——元代免税诏谕需用“皇家制式”:开篇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体现皇权),正文分“缘由、免税内容、执行要求”,结尾写“钦此”,全文用蒙汉双语,蒙古文在上,汉文在下,字体为楷书(皇家文书专用字体),用纸为“桑皮纸”(比普通纸厚,表面光滑,便于长期保存),边缘绣简化龙纹(皇家标识)。耶律楚材起草时,严格遵循格式:“缘由”写“杭爱山平叛,部众安,为固边疆,免其税”;“免税内容”写“蒙古故地杭爱山平叛区域(合丹部、别失八里部、混合部落),免牧地税、青稞税一年,自至元四十六年秋始,至元四十七年秋止”;“执行要求”写“由杭爱山巡检司与部落长老协同执行,户部监督,不得私征”。耶律楚材道:“格式错了,诏谕就无效,必须严格按皇家规制来。”

诏谕内容的精准表述——内容需“无歧义、无遗漏”:“免税区域”明确到“部落”,避免“蒙古故地”的模糊;“税种”写明“牧地税(按牲畜头数征的税)、青稞税(按种植亩数征的税)”,其他税种不免;“期限”写清“起止年月”,避免“一年”的笼统;“执行官吏”写明“巡检司汉官张谦、草原吏员帖木格,部落长老协助”,明确责任。萧虎审核时,发现“未写‘若有官吏私征,可向户部告状’”,让耶律楚材补充:“这点要加上,防止官吏趁机盘剥,坏了朝廷的名声。”耶律楚材立刻补充,内容更显完善。

诏谕的朝廷审批流程——次日早朝,萧虎将免税奏请书与诏谕初稿呈给皇帝,皇帝听了奏报,又看了诏谕,对身边的蒙古丞相道:“杭爱山平叛,安民心是大事,免税一年可行,就按萧虎说的办。”丞相也道:“陛下英明,免税能让蒙古故地的牧民归顺朝廷,不再叛乱,边疆才能长久安稳。”皇帝批准后,让内侍将诏谕初稿交给中书省,由中书省再次审核(确认无律法冲突),审核通过后,返回萧府,等待盖皇家印信。

皇家印信的钤盖仪式——元代皇家印信(“大元皇帝之宝”)由专人保管,钤盖需在中书省的“印房”进行,仪式简单却庄重:印房吏员先检查诏谕格式与内容(确认无误),再将诏谕平铺在案上,用朱砂蘸满印泥,将皇家印信重重盖在诏谕结尾的“钦此”二字上方,印文需清晰、居中,不得歪斜。钤盖后,印房吏员在“印信登记册”上记录:“至元四十六年秋,钤‘大元皇帝之宝’于杭爱山免税诏谕,事由平叛安抚。”萧虎接过盖印的诏谕,看着鲜红的皇家印信,心中明白:这诏谕已具有法律效力,能真正安抚杭爱山的民心了。

诏谕的复制与分发准备——盖印后的诏谕为“正本”,需存档于中书省;另复制三份“副本”,一份交萧虎(用于传递至杭爱山),一份交户部(用于监督执行),一份交宗人府(用于备案)。副本的格式与正本一致,仅印信为“宗人府印”(代替皇家印信,仍具法律效力)。萧虎让文书吏员将副本仔细折叠,放入与捷报相同的红色绫缎封套,贴上火漆标签(写“免税诏谕?杭爱山?急递”),准备交由驿卒李信(仍在萧府休息)带回杭爱山。萧虎道:“诏谕要尽快送到,让牧民们早点知道,安心过冬。”

免税诏谕的传递与杭爱山接收,需“急递速送、核验接收”——李信带着免税诏谕副本,沿原路返回杭爱山,驿站依旧加急传递,那拉珠尔组织张谦、帖木格等,核验诏谕的合法性(印信、格式),为后续宣诏做准备,体现元代“诏谕传递,急如捷报”的民生导向。

诏谕传递的急递安排——李信在萧府休息两日后,带着免税诏谕副本出发,依旧走急递驿路线,换马不换人,限时三日返回杭爱山。萧虎亲自送行:“这诏谕关系到杭爱山牧民的生计,比捷报还重要,务必护好,按时送到。”李信道:“萧大人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出发时,驿包中的诏谕副本,依旧装在防潮布袋中,贴身存放,火漆标签完好,宗人府印清晰。沿途驿站吏员见是“免税诏谕”,比捷报更重视,提前备好快马与热食,确保传递顺畅。

诏谕返回杭爱山的接收——三日后的寅时,李信抵达杭爱山据点,那拉珠尔已在帐外等候,身后跟着张谦、帖木格、博罗等。李信翻身下马,取出诏谕封套,递交给那拉珠尔:“萧大人让我带回免税诏谕,三日限时,按时送到!”那拉珠尔接过封套,先检查火漆(完好)、印信(宗人府印清晰),再交给张谦(懂文书)检查格式:“格式没错,是皇家诏谕的规制,蒙汉双语,内容清晰。”帖木格(懂蒙古文)也看了蒙古文部分:“翻译准确,免税区域、期限都写清楚了,牧民们看了肯定高兴。”

诏谕内容的初步解读——那拉珠尔召集众人,在中军帐内拆开诏谕,共同解读:张谦读汉文部分,帖木格翻译蒙古文,博罗、李谦等听着。解读后,明确核心信息:免税区域是杭爱山的合丹部、别失八里部、混合部落;免税税种是牧地税与青稞税;免税期限从今年秋到明年秋;执行官吏是张谦与帖木格,长老协助,户部监督。那拉珠尔道:“这诏谕是朝廷的心意,咱们要尽快宣诏,让牧民们都知道,安心过冬,明年好好生产。”

宣诏的筹备安排——那拉珠尔与张谦、帖木格商议宣诏事宜:宣诏场地选在安置区中央的空地上(之前宣导政策的地方,牧民熟悉),时间定在次日巳时(牧民多在家,方便召集),人员分工:那拉珠尔主持,张谦读汉文诏谕,帖木格翻译蒙古文,长老们协助维持秩序、解答疑问,辅兵负责布置场地(搭高台、摆矮凳、备温水)。李谦道:“我去各部落传讯,让长老们通知牧民,明日巳时来宣诏,就说朝廷有免税的好消息。”众人分工明确,宣诏筹备立刻启动。

驿卒的反馈与后续安排——那拉珠尔对李信道:“你这一趟,送了捷报,又带回诏谕,立了大功,据点会按萧大人的奖赏,给你五两银子、十石青稞,你先歇着,后续若有文书,还需你辛苦。”李信道:“能为将军、为牧民办事,是我的荣幸,歇两日就能再出发。”那拉珠尔点头,心中却已开始期待明日宣诏时,牧民们的反应——他知道,这道诏谕,会让杭爱山的民心,更稳。

杭爱山的免税诏谕宣诏仪式,需“庄重有序、民心共鸣”——按元代“地方宣诏”的规制,布置场地、组织牧民,那拉珠尔主持仪式,张谦读诏谕,帖木格翻译,长老们佐证,让牧民清晰知晓免税政策,感受朝廷的安抚,体现元代“诏谕宣导,民心为本”的仪式逻辑。

宣诏场地的庄重布置——宣诏场地与之前政策宣导的场地相同,却更显庄重:高台铺红色毡毯(比之前厚一层),台顶悬“皇家诏谕”黄色旗帜(长两丈,宽一丈,绣龙纹),台两侧列二十名虎卫(身着玄铁轻甲,手持长枪,威仪十足),台下按部落划分听众区,前排摆矮凳(供老弱坐),两侧设饮水点(温水),诏谕副本用木架撑起,放在高台中央,供牧民观看(蒙汉双语清晰可见)。辅兵们在场地周围巡逻,维持秩序,避免拥挤。张谦道:“这是皇家诏谕,场地要庄重,让牧民感受到朝廷的重视。”

牧民的召集与到场——李谦与长老们提前一日入户传讯:“明日巳时,到安置区中央,朝廷有免税的好消息,是皇帝下的诏,能让大家明年不用交税,还能安心种粮、放羊。”牧民们听说“免税”,都很兴奋:合丹部的娜仁早早带着阿古拉来占前排;别失八里部的也先邀着邻居一起,扛着小板凳;混合部落的帖木儿长老,还组织部落的年轻人,帮忙维持秩序。巳时初,场地已挤满牧民,约一千人,比之前宣导时还多,大家互相讨论:“免税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不用交青稞了?”“肯定是,朝廷平了叛,给咱们好处呢!”

宣诏仪式的流程展开——巳时三刻,宣诏仪式开始:首先,二十名虎卫吹响号角(三声长号,象征皇家威仪),那拉珠尔身着玄铁轻甲,走上高台,手持诏谕副本,高声道:“今日,传皇家诏谕,免杭爱山平叛区域牧民一年税,让大家休养生息,安心生产!”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牧民们纷纷起身,以示尊重。随后,张谦走上台,手持诏谕副本,用清晰的声音读汉文部分,每读一段,帖木格便用蒙古语翻译一段,确保所有牧民都能听懂。读至“免牧地税、青稞税一年”时,台下再次响起掌声,有的牧民甚至激动得欢呼。

长老的佐证与解读——诏谕读完后,帖木格长老(合丹部)走上台,手持诏谕副本,对牧民们道:“这是皇帝下的诏,盖了皇家印,不是假的!免税一年,就是说咱们明年养的羊、种的青稞,不用交税,都归自己,朝廷还会帮咱们,大家可以放心种粮、放羊了!”别失八里部也先长老补充:“我去年交了两石青稞税,今年不用交了,能多留些给孩子吃,这都是朝廷的恩典!”长老们的解读,让牧民们更明白免税的好处,台下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宣诏后的互动与感谢——仪式最后,那拉珠尔开放互动,让牧民提问:一名牧民问“免税后,种粮还会发吗?”张谦答:“会,明年春的种粮照常发,不会因为免税就不发。”一名老牧民问“官吏会不会私征?”那拉珠尔道:“诏谕里写了,若有官吏私征,可找巡检司或我告状,定查不饶!”互动结束后,牧民们纷纷向高台鞠躬,口中念着“谢皇帝恩典”“谢朝廷”,娜仁抱着阿古拉,激动得眼圈发红:“明年不用交税,还能领种粮,阿古拉就能多吃几顿饱饭了!”宣诏仪式在欢呼声中结束,杭爱山的民心,彻底安稳下来。

免税政策的落实与民生影响,需“严格执行、长效跟踪”——张谦与帖木格按诏谕要求,落实免税政策(停止征税、公示免税名单),组织长老监督,跟踪牧民生产情况,确保政策惠及每一户,体现元代“政策落地,贵在执行”的民生逻辑。

免税名单的公示与确认——宣诏后次日,张谦与帖木格共同制定“免税名单”:按部落分类,列出每户的“户主姓名、家庭人口、牲畜数量、种植面积”,明确“免牧地税多少、免青稞税多少”(如合丹部娜仁户,2人,3羊,2亩青稞,免牧地税3羊×5升青稞/羊=15升,免青稞税2亩×1石/亩=2石)。名单用蒙汉双语写在木板上,挂在安置区与各部落的公示栏,公示三日,接受牧民监督。公示期间,有一户牧民发现“自家的种植面积少算1亩”,张谦立刻核实,修正名单:“免税名单不能错,少算一亩,牧民就少免1石税,咱们要仔细。”

征税的停止与告知——张谦通知各部落长老,从宣诏当日起,停止征收牧地税与青稞税,已征收的(今年秋刚征收部分),按“多退少补”处理:合丹部有五户多交了税,张谦让辅兵将多交的青稞送回;别失八里部有三户少交了,张谦道:“今年免税,少交的不用补了,明年按正常交就行。”长老们入户告知:“朝廷免了税,今年不用交青稞、不用按羊交税了,大家放心吧!”一名牧民道:“之前还担心要交不少税,现在不用交了,能多存些青稞过冬,太好了!”

生产的鼓励与支持——为让牧民利用免税政策恢复生产,张谦与帖木格组织:一是“补种青稞”,对今年秋种得少的牧民,补发青稞种粮(每户1石),教他们补种耐寒品种(适合冬季生长);二是“增养牲畜”,将平叛缴获的牛羊,优先分给无畜或少畜的牧民(合丹部分给二十户,每户1只羊;别失八里部分给十五户,每户1头牛);三是“修棚圈”,派工匠帮牧民修缮破损的羊圈、青稞囤,确保牲畜与粮食安全过冬。混合部落的一名牧民,领到1只羊后,激动道:“有了这只羊,明年就能下小羊,日子会越来越好!”

监督机制的建立——为防止官吏私征,建立“长老监督+巡检司巡查”机制:每月初一,长老们检查本部落是否有官吏私征,若有,立刻报巡检司;每月十五,张谦与帖木格抽查各部落,询问牧民是否有私征情况,记录在“免税监督册”上。一次抽查中,发现一名辅兵私下向牧民要了1只羊,说是“税”,张谦立刻将辅兵交给那拉珠尔处置(杖责二十,调离杭爱山),并向牧民道歉:“是我们没管好,以后不会再发生这种事。”牧民们道:“张大人处理得好,我们相信巡检司。”

民生改善的初步显现——免税政策落实一个月后,民生改善明显:牧民的青稞储存量比去年多三成(不用交税,多存了);牲畜数量增长(合丹部的羊从三千只增至三千两百只);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申请补种青稞的有两百户,比之前多一倍)。娜仁家的青稞囤,比去年满了不少,她对阿古拉道:“今年不用交税,咱们能吃饱饭,明年种更多青稞,还能养更多羊。”帖木格长老道:“免税政策真是好,牧民们的心稳了,生产也上去了,这才是朝廷想看到的。”

免税政策的长远影响与边疆稳定,需“立足长效、巩固民心”——免税政策不仅让杭爱山牧民短期受益,更长远地增强了牧民对元廷的认同,为蒙古故地的长期稳定奠定基础,体现元代“以税安民,以民固边”的长远治理理念。

民心认同的显着提升——免税后,牧民对元廷的认同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同”:之前提到元廷,牧民多想到“平叛”“迁精壮”;现在提到元廷,更多想到“分牧地”“发青稞”“免税收”。合丹部的巴特尔道:“之前跟着叛军,是怕元廷不好,现在看来,元廷比叛军好太多,不仅不抢我们,还免我们的税,以后我会跟儿子说,要忠于朝廷。”这种认同,让牧民主动配合元廷的治理:巡检司的巡查更顺畅,政策宣导更易接受,甚至有牧民主动向巡检司报残兵线索,成为元廷的“眼睛”。

边疆治理的成本降低——民心认同提升后,边疆治理的成本显着降低:之前需派两百名虎卫驻守杭爱山,防止牧民叛乱;现在只需五十名,其余可调往平叛前线;之前需大量粮草安抚牧民,现在牧民能自给,甚至有多余的青稞可支援前线。那拉珠尔道:“免税一年,看似少收了税,却省了驻守的成本、安抚的成本,还得了民心,太值了。”萧虎在给朝廷的奏报中也写道:“杭爱山免税后,治理成本降三成,民心固,边疆稳,此法可推之其他平叛区域。”

草原生产的长期恢复——免税政策让牧民有更多资源投入生产:明年春,杭爱山的青稞种植面积预计从五十顷扩至六十顷(牧民自愿补种);牲畜数量预计增长五成(多养幼畜,少宰杀);工匠们还计划教牧民制作皮具、陶器(手工业),增加收入。张谦道:“明年免税期满后,牧民们已有了生产基础,就算恢复征税,也能承受,不会再像之前那样抵触。”耶律楚材也预测:“两年后,杭爱山的生产能恢复到叛乱前的两倍,成为蒙古故地的‘粮仓’。”

周边部落的归附效应——杭爱山的免税政策,传到周边未叛的部落(如黑水河部落、松树林部落),这些部落的牧民纷纷表示“想迁到杭爱山”,或“希望朝廷也给他们免税”。黑水河部落的首领,甚至亲自到杭爱山,向那拉珠尔请求:“我们愿意归顺朝廷,像杭爱山一样,分牧地、免税收,为朝廷效力。”那拉珠尔将情况上报萧虎,萧虎奏请朝廷后,决定“黑水河部落若归顺,也免一年税”,周边部落的归附,进一步扩大了元廷在蒙古故地的影响力。

元代边疆治理模式的完善——杭爱山的“平叛+安置+宣导+免税”模式,成为元代边疆治理的“范例”:平叛后先安置民生,再宣导政策,最后用免税巩固民心,形成“军事-民政-财税”联动的治理链条。史官在《元史?食货志》中记载:“至元四十六年,杭爱山平叛,萧虎奏免其税一年,民心安,边疆固,后推之西北诸部,皆效其法,蒙古故地遂稳。”这种模式,不仅稳定了蒙古故地,也为元代后续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杭爱山的冬日,雪花轻轻落在牧地上,牧民们正忙着将青稞囤盖严实,将牛羊赶进温暖的棚圈,孩童们在雪地里堆着雪人,笑声清脆。那拉珠尔站在巡检司的高台上,望着眼前的景象,手中握着免税诏谕的副本——鲜红的皇家印信,在冬日的光线下依旧醒目。他知道,这道诏谕,不仅免了牧民一年的税,更免了他们心中的抵触,播下了认同的种子。远处,元军的营帐与牧民的帐篷,炊烟交织,一幅边疆安稳、民心和顺的画面,在蒙古故地缓缓展开,这便是元代“以税安民、以民固边”的最好见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