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巴图虎 > 第1129章 西使见闻

第1129章 西使见闻(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为详细记录基辅的民居特点,萧虎特意征得一户贵族与一户平民的同意,分别考察其居所。平民民居为单层木屋,屋顶覆盖着茅草,屋檐伸出墙外,以遮挡雨水与阳光。屋门矮小,需弯腰进入,据说可抵御寒风;屋内分为两间,外间做饭、待客,内间睡觉,陈设简单——一张木桌、几把木椅、一个铺着毡毯的土炕。“此类民居造价低廉,易于搭建,适合平民居住,但防寒性能有限。”孙和用尺子测量墙壁厚度,记录道“木墙厚约五寸,内填干草保温”。

贵族居所则为两层石木结构,底层用石块砌成,防潮防鼠;上层为木屋,设有宽大的窗户,窗棂雕刻着花纹。院内有独立的厨房、仓库与马厩,围墙外种植着果树与蔬菜。屋内陈设华丽,客厅摆放着雕花的木柜与绒面沙发,墙壁上挂着皮毛与地毯,火塘改为砖砌的壁炉,更易控制火势。“贵族民居兼顾舒适与体面,布局与中都的地主宅院有相似之处,只是材质更偏重石材与木材。”萧虎对比着中都民居的特点,在册子上画出两种民居的剖面图,标注差异。

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民居,都设有“神龛”——平民的神龛在火塘旁,摆放着十字架与简单的圣像;贵族的神龛则单独设在一间小屋里,装饰着金银饰品与彩色玻璃。“神龛是基辅民居的必备之物,体现了东正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郭敬之观察后道,萧虎补充记录“神龛位置多在房屋东侧,朝向教堂方向”。

考察完毕,萧虎对孙和道:“基辅民居的木材使用技巧值得借鉴,尤其是木屋的榫卯结构,无需铁钉,却十分坚固,可让中都的木工工匠学习,用于草原卫所的营房建造。”孙和连忙记下,标注“榫卯技艺可推广,降低营房建造成本”。

考察期间,萧虎恰巧遇上基辅的“丰收节”,这是当地庆祝谷物丰收的传统节日,为期三天。第一天清晨,村民们身着盛装,抬着用麦穗编织的“丰收女神”雕像,在街道上游行,敲着鼓、唱着歌,气氛热烈。“丰收节是基辅最重要的民俗节日,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会参与,意在感谢神灵赐予丰收。”郭敬之向一位老村民询问后,向萧虎解释。

游行结束后,广场上举行了竞技活动——摔跤、赛马、射箭,参赛者多为年轻男子,围观者则大声喝彩。萧虎注意到,射箭比赛的靶心是用麦秸扎成的,射中者可获得一袋蜂蜜作为奖品。“此类竞技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邻里情谊,与中都的庙会竞技有异曲同工之妙。”萧虎让孙和记录竞技的规则与奖品,在“民俗类”册子里写下“丰收节竞技重实用,奖品多为食品与工具”。

傍晚,村民们在广场上燃起篝火,围着篝火跳舞、烤肉。烤肉用的是羊肉与猪肉,涂抹着盐与香料,架在铁架上慢慢烤制,香气四溢。萧虎被邀请品尝烤肉,肉质鲜嫩,味道浓郁。“烤肉时需不断翻动,确保受热均匀,这种技法与漠南部落的烤肉方式相似,只是调料更丰富。”赵全详细询问了调料的种类,记录下“盐、胡椒、大蒜、迷迭香”等配料。

节日的最后一天,有“祈福仪式”——神父带领村民向神灵祈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随后村民们互相赠送丰收的谷物与水果,象征“共享丰收”。萧虎看到一位妇人将一袋小麦送给邻居,笑着说“愿你的麦田明年比我的更茂盛”,心中颇有感触:“无论何种习俗,‘祈福丰收、邻里互助’都是共通的主题,可记录此点,供中枢参考文化交流的切入点。”

基辅的手工业工坊集中在城西,萧虎一行逐一考察了制革、锻造、木工与纺织工坊。在制革工坊里,工匠们正将生皮浸泡在石灰水中脱毛,随后用树皮鞣制,使皮革变得柔软耐用。工坊主展示了鞣制好的皮革,既有用于制作衣物的软皮,也有用于制作铠甲的硬皮。“他们用的鞣制原料是柳树皮与橡树皮,浸泡时间约二十天,比中都常用的硝石鞣制更环保,且皮革更耐磨。”萧虎让孙和收集了一些树皮样本,标注“可带回中都试验,若可行则推广”。

锻造工坊里,铁匠们正打造马蹄铁与刀具。他们使用的风箱是双缸式的,风力更强,炉火温度更高,可锻造更坚硬的铁器。一位铁匠打造的马刀,刀刃锋利,刀身刻有简单的花纹,既实用又美观。“这种双缸风箱的设计值得借鉴,中都卫所的锻造坊若采用,可提高兵器打造效率。”萧虎让铁匠演示了风箱的使用方法,孙和详细画出结构图。

木工工坊以制作家具与建筑构件为主,工匠们使用的锯子、刨子与中都相似,但榫卯结构更复杂,尤其是“燕尾榫”的使用,使家具拼接更牢固。工坊里陈列的木柜,无需铁钉,却能承重数百斤。“木工技艺精湛,尤其是榫卯结构,可让中都的木工与之一同交流,提升技艺。”萧虎在“工艺类”册子里写下“基辅木工榫卯精巧,建议中枢组织工匠互访”。

纺织工坊则以麻布与羊毛纺织为主,织机是手动式的,与中都的织机结构不同,织造速度虽慢,但花纹更精细。织出的羊毛毯,图案多为几何图形与植物纹样,色彩鲜艳。“羊毛毯保暖性好,适合草原部落使用,可与基辅达成协议,批量采购或引进纺织技艺。”赵全核算了羊毛毯的价格与成本,记录下“批量采购可降低单价,每毯约值两匹丝绸”。

为了解基辅的交通状况,萧虎考察了城外的驿路与渡口。基辅的主要驿路有三条:向西通往波兰,向北通往诺夫哥罗德,向东通往金帐汗国的萨莱城。驿路多为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但每隔十里设有一处驿站,驿站内提供马匹、干粮与住宿,供商旅与信使使用。“驿站的马匹多为本地品种,耐力好但速度较慢,信使传递紧急文书时,需中途换马。”孙和向驿站驿丞询问后,记录下马匹的日行里程与换马频率。

在第聂伯河的渡口,萧虎看到数十艘木船正在摆渡,船身多为平底,适合浅水区航行,每船可载十余人或两辆马车。渡口设有收费处,按人头与货物重量收费,渡一次河需缴纳两枚银币。“渡口管理有序,但收费较高,且木船载重量有限,若要扩大商路,需改善渡船条件。”萧虎让赵全记录收费标准与渡船运力,批注“可建议中枢与基辅协商,降低商队渡河费用,同时引进更大吨位的渡船”。

除了驿路与渡口,基辅城内还有简易的石桥,连接着河两岸的城区。石桥由石块堆砌而成,没有栏杆,桥面宽约三丈,仅供行人与马车单向通行。“石桥年代久远,承载力有限,大型商队需分批通过,易造成拥堵。”孙和观察后道,萧虎补充:“可记录石桥的尺寸与承载力,若未来商路扩大,需协助基辅修缮或重建石桥。”

考察途中,萧虎偶遇一支来自波斯的商队,商队首领抱怨道:“从萨莱城到基辅的驿路常有盗匪出没,需雇佣护卫,增加了不少成本。”萧虎立刻让郭敬之记录盗匪出没的路段,对孙和道:“此信息需重点标注,回中都后建议中枢与金帐汗国协商,联合清剿驿路盗匪,保障商路安全。”

离开基辅的前几日,萧虎将所有记录汇总整理,在驿馆内闭门着录。五本厚厚的册子已写满大半,每页都有文字、图示与批注,字迹工整,条理清晰。郭敬之协助核对翻译的准确性,赵全补充商贸数据,孙和完善图示与尺寸,三人分工协作,确保记录无遗漏、无差错。

萧虎在“总序”中写道:“基辅地处欧亚要冲,风俗兼草原与西域之特点,商贸活跃,工艺有长。此次记录,凡城郭、民俗、商贸、教务、工艺、交通,皆据实而录,不求文采,唯求详实,为中枢欧亚交流之参考。”随后,他为每册写下“按语”:“城郭篇可资卫所布局借鉴,商贸篇可为商路规划依据,工艺篇可促技艺交流,民俗与教务篇则助文化互鉴。”

在“商贸篇”的结尾,萧虎特别补充了建议:“其一,与基辅建立固定互市,每年春秋各一次;其二,协商降低沿途关税,简化通关流程;其三,联合金帐汗国清剿驿路盗匪;其四,组织工匠互访,学习制革、锻造技艺。”这些建议均基于实地考察,贴合实务需求。

整理完毕,萧虎将册子用布包好,放入特制的木匣中,加锁封存。“此匣需妥善保管,回程时随身携带,不可有失。”他对随员们道。郭敬之、赵全、孙和齐声应诺——他们深知,这些记录不仅是萧虎的西使见闻,更是大元与欧亚交流的重要参考,承载着中枢对商路安稳、文化互通的期望。

驿馆外,基辅的晨钟再次响起,萧虎望着东方的天空,心中默念:“待归中都,定将此见闻呈于中枢,愿能为欧亚交流略尽绵薄之力。”此时的他,已不再仅仅是退居二线的将领,更是连接大元与西域的文化信使,而这些详实的记录,便是他西使之行最珍贵的成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