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巴图虎 > 第1135章 求佛定志

第1135章 求佛定志(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取出纸笔,详细罗列:“礼物分三类——给萨迦寺的,选中都的《大藏经》抄本、青花瓷瓶、丝绸佛幡,既显诚意,又符合佛法礼仪;给沿途部落的,选丝绸、茶叶、铁器,按每处部落十匹丝绸、二十斤茶叶、五件铁器准备,预计途经二十个部落,需备两百匹丝绸、四百斤茶叶、一百件铁器;给译官与向导的,选银锭五十两,作为酬劳与应急之需。”

孙和补充安全物资:“需带信号弹五枚(红弹求救、绿弹报平安)、简易帐篷五顶、防潮毡毯十五条、防寒皮袍十五件——吐蕃冬季寒冷,皮袍需用厚羊皮制作,内衬羊毛。此外,还需带佛教法器如念珠、法螺,既供李修远使用,也可作为与僧人交流的信物。”

郭敬之则负责文书筹备:“需准备三份国书——一份致萨迦寺住持,阐明‘求佛法实务典籍、请高僧答疑’的来意;一份致沿途部落首领,说明‘借道求佛、不伤民生’的原则;一份是空白敕令,若遇紧急情况,正使可加盖临时印信,向当地官府求助。”

萧虎逐一审核清单,在“防眩晕草药”旁批注“多备五十斤,可与部落交换”,在“法器”旁批注“加入先母遗留的紫檀念珠,作为信物”:“物资需三日内备齐,由赵全总负责,孙和协助清点,郭敬之审核文书,确保无遗漏。”

为避免使者偏离重点,萧虎牵头制定详细的任务清单,明确“主次分明、实务优先”的原则。首要任务是“求佛法实务典籍”:“重点求取《萨迦寺治寺要义》《吐蕃部落佛治案例》《佛法与民生协同录》等,需抄录三份,一份带回中都、一份留基辅、一份给沿途部落参考。”

次要任务是“请高僧答疑”,列出三个核心问题:“其一,如何以佛法‘平等’理念化解教会与世俗的慈善分配分歧;其二,如何用‘互助’教义说服小部落加入商路联盟;其三,如何将佛法融入民生实务,避免流于形式。需请高僧书面作答,附实例说明。”

第三任务是“收集沿途信息”:“记录途经部落的人口、牧地、信仰、与大元的关系,标注友好、中立、敌对三类;观察吐蕃的佛法活动与民生结合的实例,如寺院如何参与春耕、救灾;了解萨迦寺与其他教派的关系,为中枢后续佛法交流提供参考。”

第四任务是“联络协同”:“与萨迦寺约定‘佛法交流机制’,每年互派僧人交流实务;与沿途部落达成‘借道与互市协议’,允许大元商队借道,部落可优先与商队交易;请萨迦寺出面,向吐蕃部落说明大元与基辅的合作并非‘欺压’,而是‘协同护民’。”

萧虎将清单交给郭敬之:“需用汉、藏、西域三种文字书写,确保正副使都能看懂,每完成一项需签字确认,返回后需逐项核查。”

针对赵全担忧的路途安全,孙和制定了详细的安全对策。路线选择上:“避开近期有冲突的乃蛮部落与克烈部落余部,走南线经撒马尔罕、于阗、柴达木盆地,再入吐蕃——这条路线商队常走,部落较友好,且有驿站可补给。”

部落应对上:“每到一处部落,由李修远先带礼物拜访首领,以‘佛法交流’为由说明来意,避免提及‘官方出使’,减少抵触;若遇部落刁难,以礼物安抚为主,不轻易动武,若无法解决,可发信号弹求助附近的大元商队或官府。”

高原适应上:“进入吐蕃前,在柴达木盆地休整十日,让队员逐渐适应高原气候;每日行进不超过三十里,避免剧烈运动;携带的防眩晕草药每日服用一次,由王恪监督。”

应急方案上:“若遇暴风雪或雪崩,需就近寻找部落或寺院躲避;若有队员生病,由李修远用佛法安抚,王恪用药治疗,严重时可留下队员,由当地寺院照料,其余人继续前行;若遇盗匪,以‘赠送礼物、说明来意’化解,万不得已时,护卫方可自卫,但需避免杀戮。”

萧虎补充:“让周平提前绘制路线图,标注驿站、部落、寺院的位置,与沿途商队提前联络,请求协助接应。安全第一,若实在无法前行,可退回基辅,再做商议。”

因涉及佛法交流与官方出使,礼仪规范尤为重要。郭敬之梳理了三类礼仪:“见萨迦寺僧人的礼仪——需行‘合十礼’,不穿皮袍(避免杀生之嫌),说话轻声,不提及‘战争’‘杀戮’等词汇;见沿途部落首领的礼仪——行‘草原拱手礼’,递礼物时双手奉上,说明‘大元与部落友好’的来意;见官方官员的礼仪——行‘官场跪拜礼’,呈递国书时需低头,语气恭敬。”

他特别强调:“李修远作为僧人,与萨迦寺僧人交流时,需用佛法术语,避免官方套话;与部落首领交流时,需结合草原习俗,用‘互助’‘友好’等通俗语言,不用佛经晦涩词汇。译官张谦需准确翻译,避免因语言偏差引发误解。”

孙和补充护卫礼仪:“护卫需站在使者身后三尺处,不得随意插话,不得直视僧人或首领,若遇对方示好,可点头回应,不得主动搭话。携带的武器需用毡布包裹,除非遇紧急情况,否则不得外露。”

萧虎让郭敬之将礼仪规范抄写十份,每人一份:“出发前需集中训练三日,由李修远讲解佛法礼仪,周平讲解部落礼仪,确保人人熟悉。礼仪是信任的基础,不可有半点疏忽。”

三日后,中枢的追认文书与李修远同步抵达基辅。驿馆的庭院中,遣使队伍已整装待发,李修远身着红色僧袍,手持母亲遗留的紫檀念珠,向萧虎行合十礼:“贫僧定不负将军所托,以佛法助实务,不辱使命。”

萧虎取出那卷《金刚经》残页,递到李修远手中:“此乃先母遗物,上面的批注是她佛治的心得,你带在身边,若遇困惑,可诵读批注,便如先母在侧指引。记住,求佛不是为了诵经祈福,而是为了‘护民’——无论是萨迦寺的高僧,还是沿途的部落,都要以‘民生’为核心交流,不谈空泛的教义,只论实在的相助。”

他转向副使与护卫:“张谦需确保翻译准确,不添不减;王恪需管好物资,不克扣、不浪费;周平需保障安全,不主动生事,也不怯懦避事。每月初一、十五,需派快马送回平安信,说明行程与见闻。”

最后,萧虎望着十五人的队伍,语气郑重:“此次遣使,关乎大元与萨迦寺的佛法交流,关乎基辅商路的安稳,更关乎‘护民’的初心。若能借佛法的圆融化解实务困境,便是你们最大的功绩。出发吧!”

李修远带领队伍向萧虎躬身行礼,随后翻身上马,向吐蕃方向进发。萧虎站在驿馆门口,望着队伍的背影消失在晨雾中,手中握着母亲的《草原治要》,心中豁然——求佛定志,并非求神庇佑,而是求一种更圆融的实务智慧,一种能让“护民”初心落地生根的治理之道。远处的教堂钟声与队伍的马蹄声交织,仿佛预示着佛法与实务将在西域的土地上,开出协同护民的新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