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章 高僧邀请(2 / 2)
“谨启帕木竹巴大师座前:
虎奉命西使基辅,途闻大师弘传噶举教法,以‘大手印’禅修化导吐蕃,以‘以武入禅’护佑民生,深为敬佩。
大元兼容并蓄,尊崇佛法,昔八思巴国师驻锡中都,促成蒙藏一家;今虎西使归来,携吐蕃、天竺、大理等地佛典,深感噶举教法之精妙,尤重‘实务护民’之旨,与大元‘治世安民’之道不谋而合。
敢请大师移驾中都(虎都),一来与中原高僧共探佛法要义,交流‘以武入禅’之法;二来协助中枢制定吐蕃与中都的商路规则,护佑沿途民生;三则将噶举教法融入中原寺院实务,增进汉藏文化交融。
随信奉上中原《金刚经》抄本、和田玉佛龛等薄礼,聊表诚意。若蒙应允,大元将派禁军沿途护送,食宿所需皆由中枢筹备,不敢有劳大师。
翘首以盼,顺颂法安。
大元西使萧虎顿首
至元五十年
初稿完成后,萧虎与郭敬之、李谦逐字修改,将“移驾”改为“枉驾”以显谦逊,将“协助”改为“赐教”以表尊重。随后由翰林院用汉、藏两种文字誊写,汉文用楷书,藏文用乌金体,分别钤盖“萧虎私印”与“礼部关防”,确保正式性。
李谦检查藏文翻译:“‘以武入禅’译为‘????????????????????’(武中修心),符合噶举派的表述习惯;‘商路规则’译为‘??????????????????’(生计约定),更贴近吐蕃民生语境,不会产生误解。”萧虎满意点头,将书信与信物一同放入紫檀木匣,等待信使启程。
信使人选由李谦推荐,选定了吐蕃人巴桑——曾在中都太学学习汉文,现任礼部译官,熟悉汉藏双语与双方礼仪,且其叔父是泽当寺的僧人,与帕木竹巴有交往,便于沟通。
萧虎在府中召见巴桑,问道:“此次赴吐蕃邀请帕木竹巴大师,路途遥远,且需应对沿途部落与寺院,你可有把握?”巴桑跪地回禀:“小人熟悉吐蕃地形,懂佛法礼仪,叔父可在泽当寺协助通传;沿途部落多与小人有旧,凭将军的书信与礼物,定能顺利通行。若遇紧急情况,可借叔父的僧人脉络求助,万无一失。”
萧虎取出木匣:“此匣内有邀请信、信物清单与沿途部落的联络名册,你需随身携带,昼夜不离身。抵达泽当寺后,需亲自将木匣呈给帕木竹巴大师,不可转交他人。”他又取出一面铜牌:“此为‘大元信使’铜牌,遇大元驿站或官府,可凭牌求援,获取物资与护卫。”
为确保安全,萧虎还为巴桑配备了两名助手——译官罗桑(懂西域语言)、护卫达瓦(熟悉吐蕃武术),以及五名禁军士兵,携带信号弹、草药等应急物资。萧虎叮嘱达瓦:“若遇盗匪或不友好部落,以‘示好’为主,万不得已时方可自卫,不可主动挑起冲突,以免影响邀请事宜。”
巴桑启程前,李谦已通过吐蕃的驿站,向泽当寺的巴桑叔父送去书信,告知信使即将抵达的消息。叔父回信称:“帕木竹巴大师近期在泽当寺讲授《大手印经》,每月初一、十五会接见访客,可安排信使此时求见,成功率更高。”
萧虎根据此消息,调整了巴桑的行程:“需在十月初一前抵达泽当寺,若途中延误,可在泽当寺附近的寺院暂住,等待下一个十五。抵达后,先由你叔父向帕木竹巴的弟子通报,说明来意与信物,待弟子禀报后,再正式求见,不可贸然闯入。”
巴桑还需携带萧虎写给吐蕃地方势力的书信——包括萨迦派首领、帕竹噶举的部落头人,书信中说明“邀请帕木竹巴赴中都,是为增进汉藏交流,护佑商路民生,非为干预吐蕃事务”,避免地方势力产生猜忌。
临行前,萧虎亲自将木匣交予巴桑:“此行关乎大元与吐蕃的佛法交流,也关乎商路安稳,务必谨慎。若大师应允,需尽快派快马回报;若暂不能来,也需带回大师的回复,不可空手而返。”巴桑郑重接过木匣,与助手、护卫一同向吐蕃方向出发。
巴桑启程后,萧虎开始筹备帕木竹巴来中都的接待事宜。首先是住所,选定了中都西郊的“大报恩寺”东院——此处环境清幽,有独立的禅房、经堂与练武场,既符合僧人修行需求,又便于与中原高僧交流“以武入禅”。
萧虎亲自勘察东院:“禅房需铺毡毯,配备木质坐榻与抄经案;经堂需悬挂中原与吐蕃的佛幡,供奉释迦牟尼像;练武场需平整地面,放置桩功木人,供大师指导禅修与武术。”孙和指挥禁军按要求改造,同时安排寺院僧人打扫院落,准备酥油茶、糌粑等吐蕃饮食,兼顾大师的饮食习惯。
其次是交流安排,萧虎与翰林院、礼部商议,拟定了“三日议程”:首日迎接,举行欢迎法会;次日交流,与中原高僧探讨佛法、武学;第三日实务议事,商议商路规则与寺院管理。同时,通知中都的各大寺院(如大慈恩寺、崇圣寺)选派高僧参与交流,提前准备讨论议题。
赵全则负责物资储备:“需准备足够的酥油、糌粑,从吐蕃商队采购优质的茶叶与青稞酒;同时,为大师的弟子、随从准备客房与饮食,按二十人的规模筹备,避免接待不周。”
接待筹备就绪后,萧虎每日除了处理西使的后续汇报(如撰写《西使见闻录》、整理与基辅的合作条款),都会到大报恩寺东院查看,确保筹备无误。他常站在练武场的桩功木人前,回想吐蕃使者传回的“以武入禅”描述,琢磨如何将其与禁军的训练结合。
一日,翰林院学士王磐来访,带来了忽必烈的口谕:“陛下盼帕木竹巴大师早日来中都,若大师应允,将亲自在皇宫设宴款待,并重赏护送的信使与僧人。”萧虎回禀:“已派巴桑携信物赴吐蕃,预计两月内可获回音。若大师来中都,不仅能增进佛法交流,更能稳定吐蕃与中都的商路,对西南治理大有裨益。”
期间,萧虎还将带回的噶举派典籍交给大报恩寺的高僧研习,命其整理“大手印禅修”与中原禅修的异同,为帕木竹巴到来后的交流做好准备。高僧们研读后禀报:“噶举派的‘以武入禅’更重‘动中修’,与中原‘静中修’可互补,若能融合,对僧人修行与实务护民均有好处。”
萧虎望着窗外的落叶,心中期盼着巴桑的回音——他知道,邀请帕木竹巴来中都,不仅是一次宗教交流,更是大元巩固与吐蕃关系、完善佛治体系的重要契机。而那封承载着诚意的邀请信,此刻正随着巴桑的脚步,在通往吐蕃的商路上缓缓前行,等待着开启汉藏文化交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