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归属感(2 / 2)
陈蘩也跟着笑:“我记得那次是谁家娶媳妇,天挺冷的,桌上的炖藕吃完了,我就去找大师傅再要,正好新郎跟新娘来答谢灶上帮忙做饭端盘子的,一帮小伙子就闹新娘,我端着碗一边吃一边看,一直记到现在呢。”
三婶子笑呵呵:“现在大家都文明了,娶媳妇也没有那样闹的,再不像原来那样,大冬天娶回家的新媳妇,被一帮小伙子拖着去河里打鱼溜滑。”
苏怡也曾经在农村插队当知青,知道早些年农村有婚闹的陋习,有些地方闹得很厉害,不仅是闹新娘跟新娘,更有那闹喜公公喜婆婆的。
“我在大西北那边插队的,刚去的时候,村子里有人家娶媳妇,那些人闹得太厉害,吓得我们不行,有当地的小伙子想要娶女知青,想想这婚闹,就没有人愿意嫁当地人的。”
陈蘩就问:“那要拒绝当地人的求娶,会不会被当地人报复?”
苏怡回想着曾经的那些过往:“我们那一批知青去的比较多,大家还是比较团结的,也是因为插队的村子距离公社比较近,有事就往公社跑,找领导反映问题,当地人不敢做太过分的事情。”
三婶子就说:“我们村子里也来过知青,不过是后来过来的,都是一些很小的孩子,连饭都不会做,用大锅灶烧火做饭,也不知道怎么烧的火,锅底烧穿了,馏馒头的篦子都烧着了,想想那些才十几岁的孩子,也是挺可怜。”
苏怡也跟着点头:“确实很可怜,知青很多没有考上大学,返城之后就找一个工作,干了没几年,就要下岗,在社会上自己谋出路,好在这几年条件好了很多,就业岗位也多了很多,大家的日子这才好起来。”
三婶子就说:“想想其实都不容易,明明是城里人,从小就没下过地,要来农村种地养活自己,那几天日子不好过,有些自己干一年都不够自己糊口的,这一说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
陈蘩听的很认真,她小时候村里就已经没有知青了,她的爸爸妈妈也曾经是知青,不过她爸爸是比较幸运的,第一年恢复高考就考回了老家,带着妈妈还有哥哥去了京城,就是可惜了她的妈妈。
苏怡就笑着说:“谁说不是啊,时间过的太快了,昨天我们还背着行李去农村插队做知青,看看今天,知青的后代结婚,孕育知青下一代的下一代。”
三婶子这才想起来,陈蘩的爸爸妈妈也是知青,跟着笑了起来:“还别说,咱们现在也就是在感慨时间过的太快,咱们这一代人啊,眼瞅着就要老了。”
包好的喜包两个大箱子都没装完,陈蘩就用那个很大的红色方便袋把剩下的装了起来。
庆来带过来一个专门的红色账本子,专门记录谁家上了多少钱的礼钱。
从墓地回来之后,就有很多人过来上礼钱,庆来一一的给记录下来。
卫承就问陈蘩:“咱们不是不收礼金吗?怎么陈田这边的还要收呢?”
陈蘩小声的说:“这是二哥的意思,我们家现在就剩下我们来,一个闺女出嫁,后面还有一个儿子要娶媳妇,村里的人过来上礼钱,等人家家里有什么事情,我二哥再给上回去就行,村子里的人情往来,靠着婚丧嫁娶来维系。”
这其实是庆来对这个地方的一种归属感,他跟陈蘩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不管他们走多远,不管他们在外面待多长时间,这个叫做陈田的地方,就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寄托乡愁的地方,更是他们灵魂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