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不第河山 > 第511章 余烬新风

第511章 余烬新风(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这顾文渊…胆子不小。”墨娘子沉吟道,“如今风声鹤唳,他竟敢印制这等内容?”

苏承恩叹道:“顾兄此人,颇有古侠之风,家中薄有资财,平日便好结交文人雅士,亦常资助贫寒学子。东林七子之事,他愤懑不已,曾当众痛斥当道者昏聩。他说,七子之血不能白流,其志其言,当传于天下,醒豁人心。用这活字之术,正可快速大量印制,价比手抄低廉十数倍,寻常寒士也买得起。”

“快速…大量…”陈砚秋喃喃重复着这两个词,心中那股不安的预感越来越强烈。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在当下,无疑是对官府压制舆论最直接的挑战。“这清风阁,印了多少?如何发售?”

“印了多少,顾兄未曾明言,但据我观察,数量定然不少。”苏承恩道,“发售也极隐秘,并非在书铺公开售卖,而是通过相熟的士子、茶博士、乃至走街串巷的货郎暗中流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彼此心照不宣。价格极廉,仅够收回纸墨工本。如今在江宁乃至周边州县的士林之中,这等册子流传颇广,因其价廉物美,内容又…又直抒胸臆,颇受追捧,人称‘清风本’。”

陈砚秋默然。他能想象到,那些在学舍中、在油灯下,偷偷阅读这“清风本”的年轻士子们,心中该是如何的激荡。那死寂的灰烬,正借着这新生的“风”,重新燃起星星点点的火苗。

“福兮祸之所伏啊。”陈砚秋长叹一声,“苏兄,你与顾坊主有旧,能否代为转告,请其务必谨慎,近期…最好暂停印制此类敏感内容,以免招致灭顶之灾。”

苏承恩面露难色:“大人,此话我已劝过。奈何顾兄言道:‘文脉不可绝,直道不可曲。若因惧祸而缄口,与帮凶何异?’他…他听不进去啊。”

陈砚秋与墨娘子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这顾文渊,是个义士,却也像个怀抱火药在悬崖边行走的稚子,浑然不觉脚下的万丈深渊。

“这活字之术,果然玄妙。”一直沉默的薛冰蟾不知何时也走了进来,她拿起那本册子,仔细审视着上面的字迹,又从袖中取出一枚她平日把玩的银针,轻轻在字迹边缘划动,又对着光线观察纸背的墨迹渗透情况,“字乃单个烧制,排版而成,故字体大小如一,排列精准,但着墨难免微有差异。且因单个字模独立,磨损程度不同,印出来的字迹笔画粗细也会有细微差别。看这里,‘国’字右边一点墨色略浅,而这个‘之’字,捺笔末端似乎有极细微的崩缺…妙,真是巧思。”

她以其医者和机关师的敏锐观察力,瞬间指出了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在物理痕迹上的区别。陈砚秋心中一动,薛冰蟾的发现,或许在未来某个时刻,能成为辨别真伪的关键。

就在这时,楼下街道上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陈砚秋走到窗边,透过支摘窗的缝隙向下望去。只见几个穿着各色襕衫的年轻士子,看似随意地走在街上,目光却不时警惕地扫视四周。其中一人与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擦肩而过,袖口微动,似乎完成了某种交接。那货郎的担子里,看似是些针头线脑、木梳篦子,但在不起眼的角落,似乎露出了一角青布包裹的、与案头那本册子相似的事物。

“看,那就是‘清风本’。”苏承恩也凑到窗边,低声道,“如今在士子中,能得一册‘清风本’,几乎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标识。”

陈砚秋看着那几个士子转入小巷消失,货郎也吆喝着渐渐远去。街面恢复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他知道,那无声的文字,正如同涓涓细流,在这座城市的脉络里悄然流淌,汇聚着不满,传递着悲愤。

“墨娘子,”陈砚秋转过身,神色肃然,“还需劳烦你,多留意府衙和钦差行辕那边的动静,尤其是对这类印刷物的态度。”

墨娘子点头:“放心,我已安排了人手。郑元化和他身边的人,对‘清风阁’似乎尚未留意,他们的注意力还在追查手抄本和‘七子’余党上。但纸包不住火,这般大规模印制流传,迟早会被察觉。”

“能拖一日是一日吧。”陈砚秋揉了揉眉心,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他既要担心这“余烬新风”可能引来的狂风暴雨,又要设法保护顾文渊这等义士,还要继续追查“清流社”与郑元化的更大阴谋,只觉得心力交瘁。

他重新拿起那本“清风本”,翻到《问天》那一页,看着上面清晰而冷峻的字体:

“……夫科举者,国家抡才之大典,士子进身之正途。今则不然,权贵把持,鬻题卖榜,寒门翘首,十年无成。上有花石之扰,下有漕役之苛,民力已竭,而贪渎不止。士子悲愤,无处可诉,乃有东林之变。血沃中原,岂止七子之痛?实乃天下士林之殇也!天乎天乎,何不闻乎?”

字字句句,如锤如凿,敲击在他的心上。这不仅仅是七子的控诉,也是无数沉默士子的心声,甚至…也是他陈砚秋积郁心底多年的块垒。

这活字印出的墨迹,冰冷而清晰,却仿佛带着殉道者血液的余温,灼烧着他的指尖。

新风已起,带着灰烬的气息和血泪的味道。这风将要吹向何方,又将掀起怎样的波澜,陈砚秋无法预料。他只知道,在这江宁城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一股更大的暗流,正在加速涌动。

他小心翼翼地将那本“清风本”收好,与他自己记录的笔记放在一处。这些文字,无论是手抄还是印刷,都是这个时代最真实、也最残酷的证词。

窗外,天色又阴沉下来,似乎另一场秋雨即将来临。清溪馆内,灯火如豆,映照着几张忧思深重的面孔。余烬未冷,新风已动,而山雨,欲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