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不第河山 > 第512章 技术之利

第512章 技术之利(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其三,便易存储与更正!”顾文渊指着满架的字模,“雕版笨重,存储需占大量空间,且年久易蛀易损。而活字小巧,分类存储,占地无几。排版时若有错字,只需取出错字,换入正字即可,无须毁版重刻,便利无比!”

他越说越是兴奋,脸上泛着红光:“陈先生试想,若此术能推行天下,刊印书籍之成本将大大降低,速度则大大提升。届时,不仅圣贤经典可广布民间,便是农书、医书、算学、工技之书,亦可廉价印行,惠及万千黎庶!此非‘文明之器’为何?此非‘普惠众生’为何?”

陈砚秋看着顾文渊那近乎痴狂的热情,心中深受触动。这是一个真正看到了技术力量,并怀有崇高理想的人。他的愿景,与那些只知钻营科举、皓首穷经的士子,或是只顾争权夺利、盘剥百姓的官僚,形成了鲜明对比。

“顾坊主高义,陈某感佩。”陈砚秋诚恳道,“此术若行于太平盛世,必是功在千秋之举。只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起来,“如今江宁时局,顾坊主当深知。东林之事,余波未平,官府严禁议论。坊主印制那‘清风本’,固然是欲传七子之志,醒豁人心,然则…树大招风,恐非智者所为啊。”

顾文渊脸上的兴奋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悲愤与倔强的神情。他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本“清风本”,轻轻抚摸着封面那株象征性的黍苗。

“陈先生的好意,顾某心领。”他声音低沉下来,“先生可知,七子之中,有一人名叫陆明远,年方十九,乃我故友之子,平日唤我一声‘世叔’?”他眼中泛起一丝泪光,又强行忍住,“那孩子,聪颖好学,心怀赤诚,曾言要效法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可如今…如今只剩一捧焦土!”

他深吸一口气,看向陈砚秋,目光灼灼:“顾某并非不知凶险。然,七子之血,岂能白流?他们用性命写下的控诉,岂能就此湮没?若因惧祸而缄口,任由黑白颠倒,正义不张,顾某与那些蝇营狗苟、助纣为虐之辈,又有何区别?”

“活字之术,在我手中,若只用来印些风花雪月、程文墨卷,换取银钱,岂非辜负了这‘文明之器’?当此之时,正该用此利器,传公义之言,发悲愤之声!让更多人看到这世道的黑暗,听到士子的呐喊!即便因此招祸,顾某…亦不后悔!”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带着一种文人特有的执拗与风骨。陈砚秋望着他,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也曾这般热血激昂,以为凭着一腔正气,便可扫尽天下阴霾。可多年的宦海浮沉,让他深知现实的残酷与力量的悬殊。

“顾坊主气节,陈某钦佩。”陈砚秋叹道,“然则,螳臂当车,终非良策。官府若动雷霆之怒,非但坊主自身难保,这活字之术,恐亦被污为‘传播谤书、蛊惑人心’的邪术,就此夭折。届时,坊主所愿之‘普惠众生’,岂非成空?不若暂敛锋芒,保全此术,以待来时。”

顾文渊沉默片刻,摇了摇头:“陈先生所言,乃是老成谋国之道。然,顾某只是一介布衣,书坊之主。我所见者,是冤屈亟待昭雪,是人心亟待唤醒。‘以待来时’?来时何时?若人人皆作此想,公义何时能张?文明何时能进?”

他指着窗外忙碌的工匠和满架的字模:“此术虽利,终究是器。器之用,在于持器之人。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顾某今日用它来传扬公义,便是尽了持器者的本分。若因惧其被污而不用,与因噎废食何异?”

陈砚秋一时语塞。顾文渊的道理,站在他的立场上,并无不对。这是一种近乎纯粹的理想主义,不为利害所动,只问本心该不该做。

这时,学徒端了茶进来。顾文渊接过,亲自奉给陈砚秋,语气缓和了些:“陈先生是苏兄友人,想必亦是同道。先生好意,顾某铭记。只是此事,我意已决。这‘清风本’,只要还有一人愿读,只要这活字尚能排印,我便不会停手。”

陈砚秋知道,再劝也是无用。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略带苦涩的粗茶,目光再次落在那满架的字模和忙碌的工匠身上。这小小的院落,仿佛一个独立于外界风雨的孤岛,坚守着一种关于文明传播与技术普惠的朴素信念。然而,外界那巨大的、由权力和利益构成的漩涡,随时可能将这一切吞噬。

他又与顾文渊聊了些活字制作的具体工艺,如何选泥、如何刻模、如何烧制、如何排版、如何固版印刷。顾文渊毫无保留,一一详解,甚至亲自演示了如何检索字模、如何上墨印刷。当一张印满清晰字迹的纸张从器械下取出时,陈砚秋再次为这技术的效率感到惊叹。

“若天下书坊,皆用此法,何愁文教不兴?”陈砚秋感慨道。

“但愿有此一日。”顾文渊笑道,那笑容里带着憧憬,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色。

辞别顾文渊,走出那扇不起眼的黑漆木门,重新回到螺丝转弯巷。阳光已被重新聚拢的乌云遮蔽,巷内光线昏暗,仿佛刚才在清风阁内所见的那番关于技术与理想的热烈景象,只是一场短暂的梦。

安福低声道:“老爷,这顾坊主…是个好人,只是太过执拗了。”

陈砚秋默默点头,心情比来时更加沉重。他见识了“技术之利”,那高效、廉价、便捷的文明传播潜力,足以令人心潮澎湃。但他也亲眼看到了,这“利”器在险恶时局下,握在一个理想主义者手中,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顾文渊看到了技术带来的“普惠”之光,却似乎低估了旧有秩序对信息失控的恐惧,以及权力对异见声音的碾压决心。

这“清风”能吹多久?这“活字”能印几时?

陈砚秋抬头望了望阴沉下来的天空,一丝冰凉的雨点落在他的脸上。

山雨,真的要来了。而他,似乎只能眼睁睁看着那执着举着火把的人,走向暴风雨的中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