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750章 莫道御敌无良策,民心作盾阵为甲

第750章 莫道御敌无良策,民心作盾阵为甲(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谢渊点点头,却没再多言——他的心思还在南宫的谕上。太上皇久未问政,今日突然问阵法,是真关心边防,还是被近侍撺掇?英国公和李嵩的密谋,会不会已传到太上皇耳中?这些疑问像藤蔓一样缠在心上,让他有些喘不过气。“老王,你们再练一个时辰就歇,注意保暖,别冻着。”谢渊嘱咐道,老王应声时,他已转身走向营署——他得尽快整理证据,明日早朝,需在勋贵发难前,把一切说清楚。

刚走两步,玄夜卫暗探匆匆来报:“大人,英国公府长史没回府,去了李嵩尚书府,两人在书房密谈,说‘谢渊只颔首不细说,怕是心虚,明日让御史参他“含糊其辞,欺瞒太上皇”’。”谢渊冷笑:“心虚?他们倒会倒打一耙。秦飞呢?让他把张启查的李嵩私会长史的密档,还有今日内监说的话,都整理好,明日早朝呈给陛下。”

夜漏七刻,营署的烛火亮了起来。谢渊坐在案前,展开《三层御敌阵图》,上面的朱笔标注被烛火映得发红,像极了边地士卒流的血。他拿起笔,在图旁添上“刀手补位”的细节,又附上操练记录:“成武二十一年某月某日,夜练三层阵,补刀手后,弩手换箭间隙缩短,御骑兵模拟成功率提升七成。”这些数字,是他对抗勋贵的实据。

杨武端来一碗热粥,粥里放了些姜丝,驱散了夜里的寒气。“大人,您已忙了半宿,吃点东西歇歇吧。”谢渊接过粥碗,却没动,指着案上的密报:“杨武,你看,李嵩和英国公想借太上皇的谕,参我‘欺瞒’,可他们忘了,内监是证人,玄夜卫是证人,操练记录也是证人。”杨武看了密报,眉头紧锁:“这些人真是无孔不入,连太上皇都想利用。”

谢渊喝了口粥,温热的粥水滑入腹中,让他冷静了些:“他们不是想利用太上皇,是想利用帝系的间隙。陛下虽信任我,可若涉及太上皇,难免会有猜忌。我明日早朝,需先禀明太上皇问谕之事,再呈勋贵密谋的证据,让陛下知道,我不是‘专擅’,是在防着有人借帝系生事。”他放下粥碗,又拿起一份边军送来的战报,上面写着“瓦剌骑兵近日在宣府卫边境集结,似有犯边之意”,这更坚定了他推广新阵的决心——无论勋贵如何阻挠,边防不能等,士卒不能等。

夜漏八刻,秦飞送来新的消息:“大人,跟着内监的暗探回报,内监回南宫后,只向太上皇复命,没见其他外人;英国公府长史从李嵩府出来后,去了御史台,见了御史王显,想来是要让王显明日参奏。”谢渊点头:“王显是李嵩举荐的人,自然会听话。你让张启查王显的旧档,看他有没有贪腐、失职的事,若有,明日一并呈给陛下——对付他们,就要用实据砸得他们无话可说。”

秦飞刚要退下,张启匆匆赶来,手里捧着一本《御史台旧档》,册页上还沾着灰尘:“大人,查到了!王显去年在江南巡查时,收了盐商五百两银子,包庇盐商私贩官盐,玄夜卫有当时的密探记录,还有盐商的供词。”谢渊接过旧档,翻到相关页面,上面的记录清晰明了,还有王显画押的供词副本。“好!”谢渊眼中闪过厉色,“明日早朝,王显若敢参我,我便先参他贪腐,看他还有脸说话!”

此时,营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咚——”,夜已深了。谢渊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校场的方向,那里的残灯还亮着,老兵们应该还在练阵。他知道,明日的朝堂,又是一场硬仗,但只要有这些士卒的支持,有这些实据的支撑,他定能赢。

夜漏九刻,谢渊重新披上鳞甲,准备再去校场看看。刚走出营署,就见岳谦骑着马赶来,甲片碰撞声在夜里格外清晰。“大人,玄夜卫报,定国公府私兵今夜有异动,似在靠近校场,怕要偷探新阵。”谢渊眉头一皱:“定国公也掺进来了?看来勋贵是铁了心要阻新阵。你带一队亲兵,去校场外围巡逻,若有私兵靠近,即刻拿下,按《大吴律?军律》‘擅闯军营’论处。”

岳谦领命而去,谢渊继续往校场走。月光洒在青石板上,泛着冷光,像一层薄霜。他走到神机营的弩架旁,拿起一把新弩,拉了拉弩弦,“咔”的一声,力道十足。他想起小内监传的谕,太上皇问“可御瓦剌否”,他的回答不是空话——这新弩,这新阵,就是御敌的底气。

老兵老王见谢渊又来,忙迎上来:“大人,咱们把刀手补位的动作练熟了,明日就能教新兵!”谢渊笑道:“好!明日我让杨武把新弩再调些过来,给刀手也配上短弩,近战远战都能用。”老王兴奋得直搓手:“有了这些家伙,再加上这阵法,瓦剌来多少,咱们都能挡回去!”

夜漏十刻,南宫方向的孤灯灭了。谢渊知道,太上皇该歇息了。他转身往营署走,秦飞从身后赶来:“大人,定国公府私兵被岳将军拿下了,从他们身上搜出了画着新阵的草图,是偷偷画的。”谢渊接过草图,上面的阵形画得潦草,却能看出是模仿他的“三层御敌阵”,只是漏了关键的“刀手补位”。“他们想偷阵,却偷不全,就算偷去了,也没用。”谢渊将草图递给秦飞,“明日早朝,这也是证据,证明勋贵不仅密谋,还想偷军阵,罪加一等。”

回到营署,谢渊整理好所有证据:密报、旧档、操练记录、新阵图、私兵搜出的草图,一一分类,用锦盒装好。案上的烛火已燃了半寸,窗外的天,渐渐泛起鱼肚白。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却没觉得累——明日早朝,若能破了勋贵的阴谋,推广新阵,一切都值得。

杨武走进来,递上一份奏折:“大人,这是您要的‘请推广三层御敌阵至边军’的奏折,我已按您的意思,附上了操练成功率和御敌模拟数据。”谢渊接过奏折,看了一眼,满意地点头:“好!明日早朝,一并呈给陛下。”

晨漏一刻,天刚亮,校场的号角声就响了起来。士卒们列队操练,新阵的脚步声整齐划一,震得青石板微微颤动。谢渊站在高台上,望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灼热的骄傲——这是他的兵,这是他的阵,是大吴的希望。

秦飞走来,低声道:“大人,英国公、李嵩、王显已入朝,王显手里拿着参奏您的奏折。”谢渊点头:“知道了。你和张启跟着我,时刻准备呈证据。”他走下高台,翻身上马,玄夜卫校尉紧随其后,甲片碰撞声在晨雾中格外清晰。

路过南宫时,他抬头望了一眼,角楼的灯已亮了,小内监应该正在给太上皇复命。他在心里默念:太上皇,您放心,新阵能御瓦剌,大吴的江山,定能守住。

晨漏二刻,太和殿的钟声响起。谢渊随着百官入殿,英国公、李嵩站在前列,眼神里带着几分得意。王显率先出列,捧着参奏折:“陛下,谢渊练新阵,耗费银粮无数,太上皇问其能否御瓦剌,他却含糊其辞,只颔首不细说,显是欺瞒太上皇,欺瞒陛下,请陛下严惩!”

谢渊出列,躬身道:“陛下,臣不敢欺瞒。昨日夜巡,南宫小内监确传太上皇谕,问新阵能否御瓦剌,臣已据实回‘新阵熟练,新弩可穿三层甲,能御瓦剌’,绝非含糊其辞。臣还有证据,证明王显参奏不实,且英国公、李嵩暗中密谋,欲借太上皇问谕构陷臣!”

他递上密报、旧档、私兵草图,秦飞、张启、小内监(被传召入朝)相继作证。萧栎翻看证据,脸色骤沉:“英国公、李嵩,你们竟敢借太上皇构陷忠良,私探军阵,该当何罪?王显贪腐包庇,欺君罔上,打入诏狱署!”三人跪地求饶,萧栎却不为所动,准了谢渊推广新阵的奏折,还命太上皇近侍传话:“谢渊练阵有功,可放心用之。”

退朝后,谢渊走出太和殿,阳光洒在鳞甲上,暖融融的。他望向团营方向,那里的操练声隐约传来,像一曲胜利的歌。他知道,新阵推广后,边军定能挡住瓦剌,大吴的江山,定能安稳。

片尾

一月后,瓦剌骑兵果然犯宣府卫,谢渊派岳谦率团营赴援,用“三层御敌阵”迎敌。神机营新弩先射,穿瓦剌铁甲,毙敌数百;五军营刀手补位,挡骑兵冲锋;三千营从两侧包抄,断敌退路,终大败瓦剌,收复失地。捷报传回京师,萧栎龙颜大悦,下旨嘉奖谢渊及团营士卒。

南宫太上皇闻捷报,派近侍送来一幅元兴帝北征时的《江山图》,附言“新阵御敌,不负先帝,不负江山”。谢渊将《江山图》挂在营署,每日观之,以警醒自己“练兵为护江山,非为个人功绩”。

英国公、李嵩因构陷忠良、私探军阵,被削去爵位,贬为庶民;王显贪腐案审结,判流放三千里。勋贵经此一事后,再不敢干预军政,团营新阵得以在边军全面推广,大吴边防日益稳固。

数年后,瓦剌再不敢犯大吴边境,百姓安居乐业,皆颂谢渊之功。团营校场的“三层御敌阵”石刻,与南宫的《江山图》一道,成为大吴强军护边的永恒见证。

卷尾语

夜巡传谕案,以夜漏三刻谢渊巡营始,以晨漏二刻朝堂破局终,短短六时辰,浓缩了“帝系间隙与军政博弈”的复杂图景。谢渊未因“太上皇问谕”而慌乱,未因勋贵构陷而退缩,以“默然颔首应谕避陷阱、查勋贵密谋收实据、借朝堂对质破阴谋”为策,将一场可能引发“帝系猜忌”的危机,转化为推广新阵、稳固边防的契机——此案暗合明代“于谦借阵法破瓦剌,化解南宫政治风险”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朝堂“任何军政革新,皆需兼顾帝系平衡与民心向背”的深层逻辑。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刚柔并济”的极致:对勋贵构陷的“刚”(收证据、参贪腐),是为破阴谋、护新阵;对太上皇问谕的“柔”(默然颔首、据实回禀),是为避猜忌、固帝系;对士卒与边军的“实”(练阵强能、御敌实效),是为聚民心、强根基;对帝王的“坦诚”(禀问谕、呈证据),是为获信任、定方向。每一步皆精准击中矛盾核心——既未因“刚”引发帝系动荡,也未因“柔”失革新锐气,实现“军政革新与朝堂稳定”的平衡。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成武年,渊夜巡营,遇南宫内监传太上皇问新阵,默然颔首应之。后勋贵构陷,渊持实据破局,新阵得推广,大败瓦剌。帝赞曰:‘渊有定乱之才,护邦之智。’”此案印证了封建时代“军政革新”的核心真理:强军需以阵法为器,更需以公心为魂;破局需以实据为盾,更需以民心为基——谢渊的成功,不仅在于他能创御敌之阵,更在于他能在帝系间隙、勋贵构陷的夹缝中,始终守住“护江山、护士卒”的初心,这才是革新得以延续、边防得以稳固的根本。

团营校场的新阵石刻,仍记着“刀手补位”的细节;南宫的《江山图》,仍映着先帝北征的壮志;谢渊鳞甲上的旧痕,仍藏着边地士卒的期盼。这场因“夜巡传谕”而起的博弈,终将以“新阵御敌、江山安稳”的结局,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治军者提供“如何在复杂政治环境中推进军政革新”的永恒镜鉴——直臣之勇,不在敢抗权柄,而在明知权柄难抗,仍愿以一身风骨,为强军辟路,为社稷护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