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醉卧沙场君莫笑,人间畅意是今朝(2 / 2)
“现在账目和密信都已备好,再加上诏狱里那些官员的伪供,三者相互印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徐靖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他推门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谢渊就算有百口,也难辩清白了。”
石崇和魏进忠连忙起身相迎,徐靖走到案前,拿起伪证仔细审阅着。他一边看,一边点头:“好,很好!账目证明谢渊有‘私挪军需’的行为,密信则说明他‘私挪军需’是为了通敌北元,伪供则能证明他勾结官员,意图谋反。这三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就算是内阁首辅刘玄想要为他辩解,也找不到任何破绽。”
“徐大人说得是。”石崇说道,“不过,咱们还需要确保玄夜卫‘搜出’密信的过程逼真。那旧铠甲是从谢府搜来的,玄夜卫只需在‘复查’时,‘恰好’发现铠甲夹层里的密信,就能顺理成章地将证据呈给陛下。”
魏进忠补充道:“咱家已经安排好了,玄夜卫北司的一名千户是咱家的人,他会负责‘搜出’密信。到时候,他会假装毫不知情,按照正常流程上报,确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徐靖点了点头:“很好。现在,咱们需要把这些伪证整理成册,加急送往御书房。同时,在朝堂上造势,让百官都知道谢渊通敌谋反的‘罪证’,逼迫陛下尽快定罪。”
三人商议完毕,徐靖立刻让人将伪证整理成册,由专人送往御书房。石崇则让人通知吏部尚书李嵩,让他在朝堂上带头弹劾谢渊,制造舆论压力。魏进忠则坐镇镇刑司,确保三位文书不会泄露消息,同时监控刘焕、刘玄等老臣的动向,防止他们从中作梗。
伪证被送走后,密室里的三人相视一笑,眼中都充满了得意。他们知道,这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即将迎来最终的胜利,而谢渊,也将成为他们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就在奸党们为伪证的成功而得意时,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和文勘房主事张启,已经开始察觉到了异常。张启在整理近期的案宗时,发现了一份玄夜卫搜查谢府的记录,记录中提到搜出了一件旧铠甲,但并未提及铠甲夹层里有密信。这让他心中产生了怀疑。
“秦大人,你看这份搜查记录。”张启将记录递给秦飞,“玄夜卫第一次搜查谢府时,并未发现任何通敌的证据,为何时隔多日,又突然在铠甲夹层里搜出了密信?这未免太过巧合了。”
秦飞接过记录,仔细阅读着,眉头渐渐皱起:“确实可疑。谢大人一生谨慎,若是真有通敌密信,绝不会藏在如此明显的地方,还会留下破绽。而且,这份搜查记录的笔迹,与之前的记录有所不同,像是后来补写的。”
他顿了顿,又说道:“还有,石崇篡改的军需账目,我已经让张启去户部核实了。张启发现,户部的原底册似乎被人替换过,当年青州赈灾的条目,与谢大人的奏疏不符。这一切都太可疑了,恐怕是石崇、魏进忠等人的阴谋。”
张启补充道:“秦大人,属下还发现,那三位被魏进忠请去‘仿字’的文书,自从进入镇刑司后,就再也没有出来过。属下派人打听,得知他们的家人也被监控了起来,这显然是魏进忠在杀人灭口。”
秦飞的脸色愈发凝重:“看来,谢大人的案子确实有问题。我们必须尽快找到证据,揭露石崇、魏进忠等人的阴谋,为谢大人洗刷冤屈。”
“可是,秦大人,”张启担忧地说道,“魏进忠和石崇手握重权,官官相护,我们的调查很难进行。而且,陛下已经收到了伪证,恐怕已经对谢大人产生了怀疑,我们就算找到证据,也很难让陛下相信。”
秦飞眼神坚定地说道:“无论有多困难,我们都必须试一试。谢大人是忠良,绝不能让他蒙冤而死。我们可以从那三位文书入手,找到他们,让他们出面指证魏进忠;同时,继续核查账目,找到石崇篡改的证据。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找到真相。”
两人商议完毕,立刻分头行动。秦飞通过自己在玄夜卫的亲信,打听三位文书的下落;张启则继续留在户部,寻找被替换的原底册,同时核查“私仓记录”的真伪。
然而,他们的调查并不顺利。魏进忠早已料到他们会有所行动,派人严密监控着他们的动向,同时销毁了所有相关的证据。秦飞的亲信打听了数日,也没有找到三位文书的下落,只得知他们可能被关押在镇刑司的秘密牢房里;张启在户部翻查了数日,也没有找到原底册,显然已经被石崇的人销毁或转移了。
秦飞和张启的调查遇到了阻碍,而奸党们则在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打压。吏部尚书李嵩按照石崇的吩咐,在朝堂上带头弹劾谢渊,称他通敌谋反,证据确凿,恳请萧桓尽快定罪。其他党羽也纷纷附和,朝堂上一片喊杀之声。
内阁首辅刘玄试图为谢渊辩解,他说道:“陛下,谢大人忠良之名素着,戍边数载,护国安民,立下赫赫战功。如今仅凭几封密信和篡改的账目,就定他通敌谋反的罪名,未免太过草率。恳请陛下下令,将谢渊案移交三法司重审,确保司法公正。”
“刘大人此言差矣!”李嵩立刻反驳道,“如今人证、物证、书证俱全,谢渊通敌谋反的罪名已经板上钉钉。若是移交三法司重审,只会拖延时间,让谢渊的党羽有机会串供,干扰查案。陛下,此事绝不能拖延,必须尽快定罪,以儆效尤!”
其他党羽也纷纷附和,朝堂上争论不休。萧桓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十分犹豫。他既相信谢渊的为人,又被眼前的“铁证”所迷惑,同时也忌惮谢渊的权力,担心他真的有谋反之心。
就在这时,魏进忠站了出来,说道:“陛下,李大人说得对。谢渊通敌谋反,证据确凿,若是不尽快定罪,恐怕会引起人心浮动,甚至可能引发兵变。臣恳请陛下下令,将谢渊即刻处死,以安民心。”
石崇也附和道:“陛下,魏提督所言极是。谢渊的党羽遍布朝野,若是不尽快处置,后果不堪设想。臣愿率总务府的人手,协助玄夜卫抓捕谢渊的党羽,绝不让他们有机会作乱。”
萧桓看着眼前的奸党们,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他知道,自己若是不尽快定罪,恐怕会遭到奸党的反噬,而且,他也想借这个机会,清除朝堂上的异己势力,巩固自己的皇权。最终,他说道:“此事容朕再考虑考虑,三日后再做决断。”
奸党们虽然没有立刻达到目的,但也知道萧桓已经动摇,心中十分得意。他们继续在朝堂上造势,同时加大对秦飞和张启的打压。户部尚书刘焕试图再次核查账目,却被李嵩以“干扰查案”为由弹劾,萧桓下令将他停职反省;秦飞的亲信因打听文书的下落,被魏进忠的人抓住,打入了诏狱。
秦飞和张启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秦飞知道,三位文书是关键,只要能找到他们,就能揭露魏进忠的阴谋。他决定冒险行动,亲自潜入镇刑司的秘密牢房,寻找三位文书的下落。
三日内,徐靖、石崇、魏进忠三人不断完善伪证,确保没有任何破绽。徐靖将诏狱里官员的伪供与账目、密信进行比对,发现有几处细节不一致,立刻让人修改伪供,确保三者相互呼应。
例如,有官员的伪供中提到谢渊私挪军需是为了赈济私党,徐靖让人将其修改为“私挪军需,转存漠南私仓,为通敌北元做准备”;有官员的伪供中提到密信是在谢渊的书房中找到的,徐靖让人将其修改为“密信藏于谢府旧铠甲夹层中,玄夜卫复查时搜出”。
石崇则让人伪造了一份谢渊与北元使者的会面记录,记录中详细描述了会面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与密信中的内容完全一致。魏进忠则让人散布流言,称谢渊的党羽正在密谋劫狱,试图营救谢渊,制造恐慌气氛。
三日后,萧桓在朝堂上再次商议谢渊案。徐靖将整理好的“铁证”呈给萧桓,包括篡改后的账目、伪造的密信、“私仓记录”、会面记录和官员的伪供。
“陛下,谢渊通敌谋反的证据已经确凿无疑。”徐靖躬身说道,“账目证明他私挪军需,密信证明他与北元勾结,会面记录和官员伪供则证明他意图谋反。这些证据相互印证,没有任何破绽,恳请陛下下令,将谢渊处死,以正国法。”
萧桓拿起“铁证”,仔细翻阅着。他看到账目上的涂改痕迹已经处理得毫无破绽,密信上的笔迹与谢渊的十分相似,还有那几处“不经意”的破绽,官员的伪供也言之凿凿。他心中的疑虑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愤怒与忌惮。
“谢渊,朕待你不薄,你为何要背叛朕,通敌谋反?”萧桓怒声说道,眼中满是失望与愤怒。
刘玄还想再为谢渊辩解,却被萧桓挥手打断:“刘大人,不必再说了。证据确凿,谢渊罪无可赦。朕下令,将谢渊定为谋逆主犯,判处死刑,择日行刑;其党羽一律捉拿归案,从严惩处。”
朝堂上的奸党们纷纷跪地欢呼:“陛下圣明!”
徐靖、石崇、魏进忠三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得意。他们知道,这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终于取得了胜利,谢渊已经无力回天。
萧桓下旨后,心中并非没有疑虑。他回到御书房,再次翻阅着那些“铁证”,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他想起谢渊当年戍边时的赫赫战功,想起他变卖祖产赈济灾民的善举,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愧疚。
他叫来贴身太监李德全,问道:“李德全,你觉得谢渊真的会通敌谋反吗?”
李德全躬身说道:“陛下,奴才不敢妄议。不过,徐提督、石总长和魏提督呈上来的证据确凿,而且朝堂上的大臣们也都认为谢渊罪无可赦。奴才以为,陛下的决断是正确的,若是放过谢渊,恐怕会引起人心浮动,影响江山社稷。”
萧桓沉默了片刻,说道:“朕也知道证据确凿,可朕总觉得谢渊不是那种人。或许,这里面有什么误会?”
“陛下,”李德全说道,“如今木已成舟,就算有误会,也已经无法挽回了。而且,谢渊的权力太大,已经威胁到了陛下的皇权,就算他没有通敌谋反,也留不得。陛下处死他,不仅能清除异己,还能震慑朝堂上的其他官员,巩固皇权,这是一举两得之事。”
萧桓听了李德全的话,心中的愧疚渐渐消失。他知道,李德全说得对,谢渊的权力太大,已经成为了他巩固皇权的障碍。就算他没有通敌谋反,也必须死。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暗暗说道:“谢渊,别怪朕心狠,要怪就怪你功高震主,威胁到了朕的皇权。”
与此同时,诏狱中的谢渊得知了自己被定罪的消息,心中满是悲愤与无奈。他知道,自己是被诬陷的,可面对那些“铁证”,他却无力辩解。他在狱中写下血书,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冤屈,委托老狱卒设法交给秦飞,希望能为自己洗刷冤屈。
谢渊被定罪后,奸党们更加肆无忌惮。石崇和魏进忠利用各自的职权,大肆抓捕所谓的“谢党”余孽,朝堂之上一片白色恐怖。无数无辜的官员被牵连,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流放,有的被贬为庶民。
秦飞和张启收到了谢渊的血书,心中满是悲愤。他们知道,时间已经不多了,必须尽快找到证据,揭露奸党的阴谋。秦飞决定冒险潜入镇刑司的秘密牢房,寻找三位文书的下落;张启则继续留在户部,寻找被销毁的原底册。
然而,他们的行动还是晚了一步。魏进忠得知谢渊写了血书,担心事情败露,立刻下令将三位文书处死,并销毁了所有相关的证据。秦飞潜入镇刑司的秘密牢房时,只看到了三具冰冷的尸体,心中满是绝望。
张启在户部翻查了数日,也没有找到原底册,只找到了一些被烧毁的碎片,无法作为证据。两人知道,想要为谢渊洗刷冤屈,已经变得异常艰难,但他们并没有放弃。
秦飞将血书交给了内阁首辅刘玄,刘玄看着血书,心中满是悲愤。他决定联合其他忠良官员,再次上书萧桓,恳请重审谢渊案。然而,他们的奏折刚递上去,就被奸党们截获,刘玄等人也被诬陷为“谢党”余孽,遭到了贬谪。
伪证织成的大网,最终还是将谢渊牢牢困住。这场由奸党精心策划的阴谋,以忠良的蒙冤而告终。诏狱的石壁上,谢渊的血书渐渐干涸,却永远无法抹去奸党的罪行;朝堂之上,正义被践踏,公道被掩埋,大吴王朝的命运,也在这场阴谋中,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片尾
谢渊被判处死刑后,京畿内外一片哗然。百姓们纷纷为谢渊鸣冤,却被玄夜卫无情镇压。秦飞和张启虽然未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揭露奸党的阴谋,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暗中联络忠良,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时机。
石崇、魏进忠、徐靖三人因“平定谢党之乱”有功,受到了萧桓的重赏。石崇升任吏部尚书,掌控官员任免大权;魏进忠升任理刑院总领,统摄司法特务机构;徐靖则升任兵部尚书,掌控军政大权。三人权倾朝野,相互勾结,朝堂之上再也无人能与他们抗衡。
然而,奸党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他们的残暴统治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各地起义频发;边军将士因谢渊蒙冤而心寒,战斗力大幅下降,北元趁机入侵,边境告急。萧桓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怀念谢渊的忠诚与才干,心中充满了悔恨。
秦飞和张启抓住这个机会,联合边军将领岳谦,再次上书萧桓,揭露石崇、魏进忠、徐靖等人的阴谋,并提供了一些间接证据。萧桓在内外压力之下,终于醒悟过来,下令重审谢渊案。
虽然三位文书已经遇害,原底册也被销毁,但秦飞和张启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一些当年参与青州赈灾的百姓和士兵,他们的证词成为了揭露阴谋的关键证据。最终,石崇、魏进忠、徐靖等人的罪行被揭露,萧桓下令将他们处死,为谢渊平反昭雪。
然而,谢渊已经被处死,一切都无法挽回。这场由伪证引发的惨案,成为了大吴王朝历史上的一道伤疤,警示着后人:奸佞当道,国无宁日;忠良蒙冤,民心离散。唯有坚守正义,严惩奸佞,才能保住江山社稷,实现长治久安。
卷尾
伪证织网,墨染阴谋,一场由权力与私欲酿成的惨案,在大吴王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石崇、魏进忠、徐靖之流,以笔墨为刀,以伪证为刃,将忠良谢渊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也将整个朝堂拖入了黑暗的泥潭。他们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人尊严的践踏,更是对国家律法与社会正义的彻底颠覆,彰显了封建官场中权力异化的黑暗与残酷。
石崇的嫉妒与贪婪,魏进忠的阴狠与狡诈,徐靖的残暴与野心,是这场阴谋的核心驱动力。他们为了攀附权力的巅峰,不惜违背祖制,践踏律法,诬陷忠良,将无数无辜之人拖入深渊。他们的行为,展现了人性的丑恶与自私,在权力的诱惑面前,所有的良知与道德都变得一文不值。他们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权力之网,将整个朝堂笼罩在黑暗之中,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在此刻达到了顶峰。
被胁迫的文书们,是这场阴谋中的牺牲品。他们虽有良知,却在奸党的威逼利诱下,沦为了诬陷忠良的帮凶。他们的无奈与愧疚,是封建时代无数小人物的缩影,在强权面前,个人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与脆弱。而那些坚守气节的官员,如刘玄、刘焕等人,虽然未能阻止阴谋的得逞,却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忠良气节,他们的抗争,如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封建官场的浊流。
萧桓作为这场阴谋的决策者,其行为展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困境与人性弱点。他因对谢渊的猜忌与对权力的掌控欲,轻易相信了奸党的伪证,放任他们残害忠良,最终导致朝局动荡,民心离散,边境告急。他的经历,深刻地告诉我们,封建帝王的个人意志,往往会对国家的命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若帝王昏聩,奸佞当道,便会民不聊生,国家衰败;若帝王英明,重用贤臣,便能朝政清明,国泰民安。
秦飞与张启的坚守与抗争,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并未完全泯灭。他们身处黑暗之中,却始终坚守着心中的良知与正义,不顾个人安危,为了真相与公道,坚持不懈地斗争。他们的行动,虽然未能及时挽救谢渊的性命,却最终揭露了奸党的阴谋,为忠良平反昭雪。这种在黑暗中坚守正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真理与正义,不惜牺牲一切。
这场伪证织网的惨案,不仅是大吴王朝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插曲,更是整个封建时代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内在弊端: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容易导致腐败与暴政;司法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公平正义无从谈起;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严重侵蚀着国家的统治根基。同时,它也证明了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无论阴谋多么隐蔽,手段多么狠辣,最终都无法逃脱历史的审判。
这场惨案早已成为过往,但它所传递的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它提醒着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百姓,也能毁灭一切;它警示着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防止权力的滥用;它更激励着我们,要像秦飞、张启等忠良那样,坚守正义,不畏强权,为了真理与良知,勇敢地挺身而出。这,便是这段黑暗历史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教训,也是穿越千年的真理与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