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952章 邻翁笑指疑为客,笑问何乡避世来

第952章 邻翁笑指疑为客,笑问何乡避世来(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徐靖、魏进忠,你们这些奸佞!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们!”李大人忍着剧痛,高声疾呼,声音嘶哑却坚定。

赵大人的牢房与李大人相邻,他同样遭受了严刑拷打,却也始终坚守着清白。他想起谢渊举荐他时说的话:“为官当守本心,上对得起陛下,下对得起百姓,中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句话,他一直铭记在心,从未违背。“我今日虽被构陷,却从未做过对不起陛下、对不起百姓的事,更未与谢大人同谋逆!”他躺在冰冷的地面上,浑身是伤,却眼神坚定,“漠北风沙再大,也吹不散我心中的清明;镇刑司的刑具再狠,也磨不灭我心中的忠诚!待他日时机成熟,我必带着证据归来,为谢大人、为所有蒙冤者昭雪!”

其他被关押的官员,也大多坚守着清白。有的官员被打得遍体鳞伤,却依旧不肯认罪;有的官员以绝食抗议,表达自己的冤屈;有的官员则在牢房里写下血书,记录奸党的罪行,期待有朝一日能公之于众。他们知道,自己的坚守,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清名,更是为了朝堂的清明,为了大吴的江山。

并非所有被弹劾的官员都会被下狱,还有一部分官员被徐靖以“谢党余孽,从轻发落”为由,贬谪至苦寒之地。江南道监察御史苏大人便是其中之一,他被贬谪至漠北驿站,担任驿丞,负责传递边军文书。

离京那日,苏大人身着便服,站在城门口回望紫禁城。寒风卷起他的衣摆,眼中满是不甘与隐忍。他从未收受谢府半分馈赠,徐靖的指控纯属子虚乌有,可他人微言轻,无力反驳,更无力反抗。“我苏某人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却落得如此下场!”他心中满是悲愤,却也深知,此刻的悲愤毫无用处,唯有隐忍与坚持,才能等到昭雪的那一天。

他想起离京前,好友偷偷前来送行,递给了他一包银两和一封信。信中写道:“奸党当道,暂避锋芒,待他日风起,必有昭雪之时。望君保重身体,坚守本心,莫要因贬谪而消沉。”苏大人将银两和信收好,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自己并非孤军奋战,还有许多人在暗中支持他,期待他归来。

踏上贬谪之路,路途遥远而艰辛。从京城到漠北,千里迢迢,山路崎岖,水路艰险,他一路风餐露宿,受尽了苦难。可他从未放弃,每到一处驿站,他都会暗中打听消息,收集徐靖等人的罪证。他知道,奸党的罪行绝不会只有构陷谢党这一件,只要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就能在合适的时机,将他们的罪行公之于众。

途中,他遇到了许多同样被贬谪的官员,他们大多是因反对徐靖专权、或与谢渊有旧而遭构陷。众人相见,感慨万千,却也相互鼓励,约定他日若有机会,必联手反击,为自己、为谢渊、为所有蒙冤者洗刷冤屈。“漠北风沙虽苦,却能磨砺意志;贬谪之路虽难,却能看清人心。”苏大人对同行的官员说道,“我们今日的隐忍,不是畏惧,而是积蓄力量;我们今日的沉默,不是屈服,而是等待时机。”

抵达漠北驿站后,苏大人立刻投入工作。他深知,漠北是边军重镇,也是北元入侵的前沿,这里的边军将士大多对谢渊心怀敬仰,对徐靖等人的奸行深感不满。他利用传递文书的机会,与边军将士结交,暗中打听消息,收集徐靖等人挪用军粮、克扣军饷的罪证。他相信,这些罪证终将成为扳倒奸党的利器。

朝堂清洗之后,徐靖等人以为已经彻底掌控了朝堂,却不知在那死寂的表象下,无数颗忠诚的心仍在跳动,无数双眼睛正盯着他们的恶行,无数份证据正被悄悄保存。

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便是其中之一。他将之前与秦飞一同核查出的伪证破绽,包括供词的逻辑矛盾、笔迹的模仿痕迹、账册的篡改证据,一一整理成册,藏在自家后院的地窖里。他知道,这些证据是扳倒奸党的关键,必须妥善保管,等待合适的时机。

秦飞离京后,张启独自一人坚守在京城,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意图。他依旧像往常一样,在文勘房上班,处理日常的勘验事务,从不与他人谈论谢渊案,也不与秦飞的旧部联系,生怕被奸党的人抓住把柄。可暗地里,他却在悄悄联络那些未被牵连、且对奸党不满的官员,形成了一个秘密的反奸联盟。

年轻翰林王修便是反奸联盟的一员。他在早朝时亲眼目睹了奸党的暴行,心中满是愤怒与不甘。他利用自己在翰林院的便利,查阅大量典籍,收集徐靖等人违背祖制、构陷忠良的罪证。他还偷偷与被贬谪官员的家属联系,传递消息,安慰他们,同时收集奸党迫害官员家属的证据。

“张大人,徐靖近日又安插了三名亲信进入御史台,看来是想彻底掌控监察大权。”王修悄悄来到张启的居所,低声禀报,“还有,李嵩正在修改吏部考核制度,今后官员的考核、升迁,将完全由他一人说了算,这是要彻底垄断铨选之权啊!”

张启点了点头,神色凝重:“奸党势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加快行动。秦大人在边关已经联络了不少旧部,边军将士对谢大人心怀敬仰,对奸党克扣军饷、挪用军粮的行为深感不满,只要时机成熟,秦大人便可率边军回京,清君侧,诛奸佞。”

“那我们在京城该做些什么?”王修问道。

“收集证据,联络更多的人。”张启说道,“我们要收集徐靖、石崇、魏进忠、李嵩四人的罪证,包括他们构陷忠良、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勾结北元等罪行。同时,我们要联络内阁首辅刘玄、刑部尚书周铁等正直官员,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只要证据确凿,人心所向,再加上秦大人的边军支持,我们定能扳倒奸党,为谢大人和所有蒙冤者昭雪。”

王修重重地点了点头:“张大人放心,我定会全力以赴。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也会将奸党的罪行揭露出来!”

除了张启和王修,还有许多官员也在暗中行动。户部尚书刘焕,利用自己掌管粮饷调度的便利,收集石崇、徐靖挪用军粮、克扣军饷的证据;刑部尚书周铁,利用审理案件的机会,收集镇刑司严刑逼供、制造冤狱的证据;都督同知岳谦,在边军之中联络将士,等待秦飞的信号,随时准备回京支援。

这些孤臣,如同黑暗中的点点星火,虽微弱,却从未熄灭。他们在暗中聚集,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等待着破晓翻盘的那一日。

清洗异己之后,徐靖等人彻底掌控了朝堂大权,开始肆无忌惮地专权乱政。他们无视祖制,无视律法,将朝堂变成了自己的私产,将大吴的江山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

徐靖身为诏狱署提督,兼代理刑院事务,手握司法大权。他随意弹劾官员,滥用刑罚,制造冤狱,只要是不服从他的人,都会被冠以“谢党余孽”的罪名,或下狱、或贬谪、或削职。按《大吴律》,死刑需经皇帝朱批,三法司复核,可徐靖却完全无视,私下处死了许多被关押的官员,美其名曰“谢党余孽,罪该万死,无需烦扰陛下”。

石崇身为总务府总长,掌管内廷事务,趁机中饱私囊。他利用查抄“谢党”官员家产的机会,将大量金银财宝、良田美宅据为己有;他还挪用国库公款,为自己修建豪华府邸,购置奴仆,生活奢靡无度。按《大吴仓储令》,国库粮饷调度需经户部、内阁双重审批,可石崇却与李嵩勾结,随意挪用军粮、克扣军饷,导致边军将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战斗力大幅下降。

魏进忠身为镇刑司提督,掌控特务大权,在京城内外遍布密探,监视百官言行。只要有官员私下议论奸党的罪行,便会被立刻抓捕,打入镇刑司大牢,遭受严刑拷打。他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干涉朝政,任免官员,甚至连皇帝的近侍都有他的亲信,萧桓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监视之下。

李嵩身为吏部尚书,掌控铨选大权,大肆安插亲信。朝堂上的重要职位,几乎都被他的亲信、门生占据,这些官员大多贪污腐败、无能昏聩,只知讨好李嵩、徐靖等人,根本不顾百姓死活。按《大吴官制》,官员考核需经吏部、御史台、内阁三方联合进行,可李嵩却完全无视,考核全凭个人喜好,正直能干的官员被排挤,阿谀奉承的官员被提拔,朝堂风气日益败坏。

四奸专权,朝政混乱,百姓苦不堪言。地方官员为了讨好奸党,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不聊生,各地起义频发;边军将士因军粮被克扣、军饷被拖欠,心寒不已,士气低落,北元趁机频频南侵,边境告急。大吴王朝,在奸党的专权之下,一步步滑向了衰落的深渊。

奸党的专权乱政,之所以能如此肆无忌惮,离不开萧桓的默许。萧桓身为大吴的帝王,本应明辨忠奸,坚守祖制,维护朝堂清明,可他却因一己之私,选择了坐视不管,甚至暗中纵容。

萧桓心中清楚,徐靖等人的清洗是为了铲除异己,专权乱政,可他却有自己的考量。谢渊死后,他一直担心朝堂之上会出现新的权臣,威胁自己的皇权。徐靖等人的清洗,虽然残酷,却也清除了许多可能威胁皇权的官员,让朝堂权力重新洗牌,而他作为帝王,可以趁机收回部分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也知道,徐靖等人的行为违背了祖制,制造了冤狱,可他却认为,在“江山稳固”面前,这些都无关紧要。他相信,只要奸党能维护朝堂稳定,防止谢党“作乱”,就算他们贪腐专权,也可以容忍。而且,他觉得自己是帝王,手握生杀大权,只要自己愿意,随时可以收回奸党的权力,处置他们。

可他没想到,奸党的势力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徐靖、石崇、魏进忠、李嵩四人相互勾结,官官相护,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他们掌控了司法、铨选、特务、内廷大权,朝堂之上遍布他们的亲信,连玄夜卫、京营都有他们的势力,他这个帝王,渐渐被架空,成为了一个傀儡。

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为时已晚。他想收回徐靖的司法大权,却发现理刑院、诏狱署、镇刑司都已被徐靖的亲信掌控,根本无法调动;他想罢免李嵩的吏部尚书之职,却发现朝堂之上几乎都是李嵩的门生故吏,一旦罢免李嵩,恐怕会引发朝堂动荡;他想联络边军将领,却发现边军之中也有奸党的势力,而且边军将士因谢渊蒙冤而心寒,对他这个帝王也失去了信任。

萧桓坐在御书房内,看着边境传来的告急奏报,看着各地百姓起义的消息,看着朝堂上奸党们的嚣张气焰,心中满是悔恨与焦虑。他想起了谢渊的忠诚与才干,想起了秦飞的勇猛善战,想起了刘玄的正直敢言,心中后悔不已。“朕当初若是听信刘玄之言,查明真相,保住忠良,何至于落到今日这般境地?”他喃喃自语,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可事已至此,他也无能为力。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吴王朝的局势,一步步恶化,只能在孤独与悔恨中,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奸党的专权虽然让朝堂陷入黑暗,但并未扑灭所有人的希望。那些被关押的官员、被贬谪的志士、暗中行动的孤臣,依然坚守着心中的信念,等待着破晓的那一日。

镇刑司大牢里,李大人、赵大人等人虽然遭受了严刑拷打,却依旧不肯认罪。他们在牢房里相互鼓励,用歌声、用诗句传递着希望。“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李大人用嘶哑的声音吟诵着诗句,眼中满是坚定。他知道,自己的坚守,终会被后人铭记,自己的清白,终会被洗刷。

漠北驿站里,苏大人收集了大量奸党挪用军粮、克扣军饷的罪证。他将这些证据仔细整理,藏在驿站的墙壁里,等待着秦飞的消息。他相信,只要秦飞率边军回京,这些证据就能发挥作用,扳倒奸党。

京城之中,张启、王修等人的反奸联盟日益壮大。他们联络了更多的正直官员,收集了更多奸党的罪证,包括构陷谢渊的伪证、贪污受贿的账目、勾结北元的密信等。他们还与秦飞建立了秘密联络渠道,随时通报京城的情况,等待着秦飞回京的信号。

边军之中,秦飞也在积极准备。他利用边关粮道督办的身份,整顿粮饷调度,改善边军后勤,深得边军将士的爱戴。他联络了当年戍边时的旧部,包括都督同知岳谦、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等人,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力量。他还派人潜入京城,与张启等人联络,约定一旦时机成熟,便率边军回京,清君侧,诛奸佞,为谢渊和所有蒙冤者昭雪。

百姓们也没有放弃。他们虽然无法与奸党直接对抗,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不满。京城内外,百姓们私下传唱着为谢渊鸣冤的歌谣,谴责奸党的罪行;各地百姓起义,虽然大多被镇压,却也沉重打击了奸党的统治,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

黑暗之中,希望的晨光正在悄然凝聚。被关押的官员坚守着清白,被贬谪的志士积蓄着力量,暗中行动的孤臣收集着证据,边军将士等待着号令,百姓们期盼着清明。这股力量,虽然暂时微弱,却如同燎原之火,终有一天会燃烧起来,照亮整个朝堂,驱散所有的黑暗。

徐靖等人虽然依旧嚣张,却也感受到了这股潜藏的力量。他们加大了对官员的监视,加强了对镇刑司大牢的守卫,试图扑灭这股希望之火。可他们越是镇压,反抗的力量就越是强大;他们越是专权,失去的民心就越多。

大吴的朝堂,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奸党的专权与忠良的反抗,正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这场较量的结果,不仅关乎着无数人的命运,更关乎着大吴王朝的未来。而那些坚守信念、等待晨光的人们,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清明终将回归朝堂,忠良的冤屈终将被洗刷。

片尾

朝堂清洗之后,奸党彻底掌控了朝政,大吴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徐靖、石崇、魏进忠、李嵩四人专权乱政,贪污腐败,制造冤狱,百姓苦不堪言,边境危机四伏。萧桓被架空,成为傀儡,终日在悔恨与焦虑中度过。

被关押的李大人、赵大人等人,在镇刑司大牢中遭受了无尽的折磨,却始终坚守清白,不肯认罪。他们的坚韧,感染了许多狱卒,有几位良心未泯的狱卒,开始暗中帮助他们,传递消息,提供药品。

被贬谪至漠北的苏大人,收集了大量奸党罪证,与秦飞建立了秘密联络。秦飞在边关积蓄力量,联络边军旧部,准备率边军回京,清君侧,诛奸佞。都督同知岳谦、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等人纷纷响应,边军将士士气高涨,只待一声号令。

京城之中,张启、王修等人的反奸联盟日益壮大,联络了内阁首辅刘玄、刑部尚书周铁等正直官员,收集了奸党构陷谢渊、专权乱政的完整证据。他们与秦飞约定,待秦飞率边军抵达京郊,便在京城内部发动政变,内外夹击,一举铲除奸党。

一场正义与邪恶的终极较量,即将拉开序幕。奸党能否被铲除?谢渊的冤屈能否被洗刷?大吴王朝能否渡过难关?这一切,都将在秦飞率边军回京的那一刻,得到最终的答案。

卷尾散文

朝堂风雨,奸党屠异,一场由权力私欲引发的浩劫,将大吴王朝拖入了黑暗的深渊。徐靖、石崇、魏进忠、李嵩之流,借“肃清谢党”之名,行铲除异己之实,以“谢党”为罪网,罗织无辜,构陷忠良,官官相护,专权乱政,其行为之卑劣,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这场浩劫,不仅是无数忠良的悲剧,更是封建王朝权力异化的必然结果。

太祖萧武立国之初,鉴前代宦官专权、党锢之祸,设内阁、六部、御史台相互制衡,立《大吴官制》《大吴律》以规范权力,本意是防奸佞擅权、杜冤狱滥生,护江山永固。然传至德佑帝萧桓,君权旁落,奸党趁虚而入,弃祖制如敝履,视律法如弁髦,将司法、铨选、特务、内廷大权集于一身,朝堂沦为私斗之场,忠良沦为刀下之魂。萧桓为保一时皇权,默许奸党暴行,最终却被架空,沦为傀儡,这是帝王权术的悲哀,也是封建专制的必然。

忠良的坚守,是黑暗中的一抹微光。李大人、赵大人等狱中志士,宁受酷刑而不认罪,坚守着心中的清白与忠诚;苏大人等贬谪官员,忍辱负重,暗中收集罪证,等待反击的时机;张启、王修等孤臣,冒着生命危险,联络盟友,积蓄力量,为昭雪冤屈而不懈奋斗。他们的坚守,彰显了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他们的行为,虽然暂时未能改变局势,却为后续的正义伸张埋下了伏笔,为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奸党的专权,终究是昙花一现。他们依靠阴谋诡计、强权暴力掌控朝堂,却失去了民心,动摇了国本。百姓的不满、边军的愤慨、忠良的反抗,如同积蓄已久的火山,终有一天会喷发。历史已经证明,任何违背民心、践踏正义的势力,无论一时多么强大,最终都将被历史的车轮碾压,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这场朝堂风雨,留给后人的启示深刻而沉重。它告诉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缺乏制衡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与暴政;它警示我们,帝王的昏聩、制度的崩坏,是奸党擅权的温床;它更激励我们,要像那些忠良志士一样,坚守正义,不畏强权,为了真理与良知,勇敢地挺身而出。

黑暗终将过去,晨光终将到来。大吴王朝的朝堂虽然暂时陷入黑暗,但那些坚守信念、等待黎明的人们,终将迎来正义伸张的那一天。而这段历史,也将永远警示着后人,要坚守正义,敬畏律法,制衡权力,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这,便是这段黑暗历史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教训,也是穿越千年的真理与光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