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958章 风柔山意寂寂,心素自感清凉

第958章 风柔山意寂寂,心素自感清凉(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成武八年,徐靖、石崇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德佑帝复辟。次日,便有人上书,弹劾谢渊“谋立外藩、僭越擅权”,请求将其下狱治罪。按《大吴律?贼盗律》,“谋立外藩”是十恶不赦的重罪,需有确凿的证据,包括密信、证人、物证等。可指控他的“证据”,却只有一封所谓的“废立密信”和几名被严刑逼供的“证人”。

“那封密信,据说是在我的府邸中搜出的,上面写着“请废德佑,永立景泰”的内容。可我从未写过这样的信,那笔迹虽然与我的笔迹相似,却缺少了我常年握笔、戍边征战留下的苍劲与力道,明显是模仿的。”谢渊回想起当初在朝堂上,徐靖呈上密信时的场景,徐靖眼中的得意与心虚,如今想来,一切都豁然开朗。

按《大吴玄夜卫文勘房章程》,文书、墨痕、印鉴的核验需由文勘房主事负责。当时,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曾提出,密信的笔迹存在模仿痕迹,墨痕的新旧程度与声称的“写就时间”不符,请求重新核验。可徐靖却以“案情重大,不宜拖延”为由,驳回了张启的请求,并将他调离文勘房,改任闲职。

“那些所谓的“证人”,都是我的下属,其中不乏被魏进忠、石崇等人收买或严刑逼供的。”谢渊想起其中一名证人,是兵部的一名文书,平日里对他颇为恭敬,却在朝堂上指证他“私挪军需,为废立铺路”。后来他才得知,这名文书的家人被魏进忠关押起来,若不指证他,家人便会性命不保。

还有指控他“私挪军需”的罪名,更是无稽之谈。按《大吴边军粮饷调度章程》,军需的调拨需经过户部、兵部、边卫三方核对,账目清晰,有据可查。我任职期间,所有的军需调拨都严格按照章程执行,尤其是京师保卫战期间,每一笔粮草、每一件军器的去向都登记在册,军民共睹,从未私挪过半分。可徐靖等人却篡改了户部的账目,将部分军需的去向改为“不明”,以此作为我“私挪军需”的“证据”。

“更蹊跷的是,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完全由徐靖等人掌控。”按《大吴刑狱会审制度》,重大案件需由三法司会审,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审理,确保公正。可我的案件,却被徐靖以“案情特殊,涉及皇统”为由,交由诏狱署单独审理,三法司根本无法介入。

诏狱署是徐靖的势力范围,里面的狱卒、审官都是他的亲信。在审理过程中,他们对我严刑逼供,鞭笞、烙铁、夹棍无所不用其极,试图让我屈打成招。可我始终坚称自己无罪,从未认罪。“他们见严刑逼供无效,便伪造了我的“认罪书”,上面的签名是模仿的,手印也是在我昏迷时按上去的。”

回想这一切,谢渊心中愈发清楚,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目的就是要置他于死地。“他们之所以能得逞,一方面是因为奸佞集团势力庞大,官官相护,朝野上下遍布他们的党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德佑帝对我“拥立景泰、拒绝南迁”之事心存怨恨,被奸佞的谗言蒙蔽,最终做出了将我打入死牢的决定。”更让他心寒的是,当初他拼死保卫的京师百姓,虽有许多人为他鸣冤,却无力撼动既成的冤案。

“我这一生,从未忘记初心,从未偏离正道。”谢渊的声音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坚定。他缓缓挺直脊背,哪怕身上的伤口被牵扯得剧痛,哪怕铁链的重量让他难以支撑,他的眼神却依旧清澈而坚定。

“年少时,我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誓言;入仕后,我以“为民做主,为国分忧”为己任;青木之变后,我以“守土安邦,护国安民”为目标。”他细数着自己的一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每一件事都对得起天地良心。

任县令时,我革除弊政,平反冤案,让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巡抚晋豫时,我清查贪腐,赈灾救民,活万民于水火;青木之变后,我力阻南迁,坚守京师,让大吴江山转危为安;兼领御史时,我弹劾奸佞,整肃吏治,让朝堂风气有了些许清明。“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从未有过半分私心,从未谋过半点私利。”

他想起那些因他而得救的百姓,想起那些与他同心守边的士兵,想起自己刻在砚底的“烈火焚烧若等闲”,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或许是世道浑浊,奸佞当道,让正义被遮蔽;或许是君王有怨,被私仇蒙蔽,让忠良受冤屈;或许是我太过刚直,不懂变通,得罪了太多权贵。但我谢渊,从未做错!”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他低声吟诵着先贤的诗句,眼中闪烁着泪光,却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心中的赤诚与坚定。“我相信,天地之间自有公道,是非对错自有公论。就算今日身死,我也对得起天地,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这大好河山,对得起自己的初心!”

窗外的雪渐渐小了,一缕微弱的天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谢渊身上,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微光。他望着那缕光,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释然的笑。“初心从未改,清白亦未污。我能做的,便是守住这份初心,直至最后一刻。至于结果,便交给天地,交给历史,交给公道。”

“这场构陷,看似是我与奸佞之间的斗争,实则暴露了大吴王朝的深层时弊——官官相护、结党营私。”谢渊的思绪从个人遭遇扩展到对王朝体制的反思,眼神中多了几分忧虑。

按《大吴官制》,太祖萧武设立了三权制衡的制度,吏部掌官员任免,兵部掌军政,刑部掌司法,御史台掌监察,本欲相互制约,防止官员擅权。可到了德佑年间,这一制度早已名存实亡,官员之间相互勾结,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官官相护,腐败丛生。

“魏进忠掌镇刑司,李嵩掌吏部,石崇掌总务府,徐靖掌诏狱署,四人相互勾结,党羽遍布朝野,形成了势力庞大的奸佞集团。”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相互包庇,相互扶持,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制造冤狱,打压异己。

户部侍郎陈忠克扣赈灾粮款,因是魏进忠的姻亲,便得以逍遥法外多年;太原府知府贪污腐败,因是李嵩的亲信,便得以官升一级;镇刑司的官员滥用私刑,制造冤狱,因是魏进忠的下属,便无人敢管。“这种官官相护的风气,如同毒瘤一般,侵蚀着大吴王朝的根基,让律法形同虚设,让公道无处可寻。”

谢渊想起自己弹劾魏进忠时,朝中众多官员明哲保身,无人敢支持他;想起自己被构陷时,三法司因忌惮奸佞势力,不敢介入审理;想起自己入狱后,那些曾经与他志同道合的官员,要么被罢官,要么被调离,要么选择沉默。“这便是官官相护的可怕之处,它让正义的力量变得微弱,让奸佞的势力变得强大,让忠良之士孤立无援。”

按《大吴通鉴》记载,太祖萧武时期,官员贪污腐败、官官相护的现象极少,因为太祖对贪官污吏的惩处极为严厉,剥皮实草,警示后人。可到了后世,帝王的威慑力渐渐减弱,官员们开始钻制度的空子,相互勾结,腐败之风愈演愈烈。“如今的大吴王朝,就像一棵外表看似枝繁叶茂,内部却早已被蛀空的大树,若不及时清除这颗毒瘤,迟早会轰然倒塌。”

谢渊心中清楚,自己的遭遇,不过是官官相护风气下的一个缩影。若不能改变这种风气,就算他得以昭雪,也还会有更多的忠良之士被诬陷,被打压。“可改变这种风气,谈何容易?它根深蒂固,涉及太多官员的利益,仅凭我一人之力,根本无法撼动。”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却又很快被坚定取代。“就算无法改变整个世道,我也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做一股清流,哪怕被浊流淹没,也要留下清白的印记。”

“纵使身陷囹圄,纵使遍体鳞伤,我心中的信念依旧未曾动摇。”谢渊的眼神中充满了希望,他望着窗外渐渐放晴的天空,心中坚信,昭雪的那一天终会到来。

他知道,自己并非孤立无援。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素怀忠直,早已暗中收集徐靖、石崇等人的罪证,包括伪造密信的笔迹样本、篡改账目的痕迹、逼供证人的证词等;内阁首辅刘玄,老成持重,暗中保护未被牵连的忠良官员,为反击保留力量;边地的将士们,铭记他的恩德,纷纷上书朝廷,为他鸣冤;晋豫的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为他祈福,盼他昭雪,甚至有人千里迢迢赶赴京城,跪在宫门外请愿。

“秦飞曾通过秘密渠道,给我送来消息,说他已掌握了徐靖等人构陷我的关键证据,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联名上书,为我翻案。”谢渊想起秦飞在信中说的话:“大人放心,您为大吴立下不世之功,百姓不会忘记,将士不会忘记。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我等定当竭尽全力,为大人洗刷冤屈,还大人一个清白。”

他还想起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虽然被调离岗位,却依旧没有放弃,暗中收集徐靖等人的罪证,寻找密信模仿的破绽。“这些忠诚的同道,是黑暗中的光,是我坚守下去的力量源泉。”

按《大吴律?诉讼律》,若案件存在冤情,当事人或其亲属、下属可在任何时候上书朝廷,请求重审。谢渊相信,只要秦飞、张启等人能将证据呈递给德佑帝,只要德佑帝能幡然醒悟,只要朝堂上的正义之士能挺身而出,他的冤屈就一定能得到洗刷。

“就算德佑帝始终昏聩,就算奸佞们始终掌权,我也坚信,历史会给我一个公正的评价。”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奸佞们可以篡改史书,却无法抹去百姓心中的记忆;可以诬陷我“谋立外藩”,却无法改变我为国家、为百姓所做的一切。

他想起年少时读过的史书,那些蒙冤受屈的忠良之士,虽然生前未能得到昭雪,却在死后被后人铭记,被载入史册,流芳千古。而那些奸佞之辈,虽然生前权势滔天,却在死后被后人唾弃,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谢渊,不求生前富贵,不求高官厚禄,只求死后能留下清白之名,能被后人铭记为一名忠君爱国、为民请命的好官。”

“窗外的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驱散了囚室的寒冷与阴暗。”谢渊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心中的困惑与悲凉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坚定与释然。

他缓缓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自己一生的轨迹:从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到入仕后的踏实肯干;从巡抚晋豫的惩恶扬善,到青木之变后的临危受命;从执掌兵部的守土安邦,到兼领御史的弹劾奸佞,再到如今身陷囚室的坚守清白。“每一步,都走得问心无愧;每一件事,都做得光明磊落。”

“我这一生,从未忘记初心,始终以百姓和国家为重。”他再次喃喃自语,这一次,声音中没有了悲凉与不解,只有坚定与自豪,“虽然如今落得这般下场,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知道,我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坚守了自己该坚守的信念。”

他想起父亲赠予他的那方砚台,想起上面刻着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想起先生的教诲,想起妻子的叮嘱,想起百姓的期盼,想起士兵的忠诚。“这些记忆,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囚牢岁月,支撑着我走过最艰难的时光。”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吟诵着这句自勉之诗,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笑。“他知道,自己的清白,终将被后人知晓;自己的事迹,终将被载入史册;自己的信念,终将被后人传承。”

纵使今日身死,他的忠诚与清白,也将如北境的雪山一般,历经风雪而愈发澄澈;如天上的日月一般,穿越时空而依旧明亮。他的初心,将永远照亮后来者的道路,激励着更多的人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坚守正义,坚守公道,坚守初心。

片尾

南宫囚室的雪停了,天光破云而出,洒在谢渊身上,为这冰冷的囚牢带来了一丝暖意。谢渊的自省,在寂静中落幕,却在他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他回顾平生,从初入仕途的青涩到执掌大权的沉稳,从惩恶扬善的坚定到身陷囹圄的坚守,每一步都踏在“为民为国”的初心之上,从未有过半分偏离。

这场自省,不是自我怀疑,而是自我明证。他看清了奸佞构陷的阴谋,也看清了官官相护的时弊;他悲叹世道的浑浊,却从未放弃对正义的追求;他困惑君王的偏听,却依旧坚守对国家的忠诚。在这场与自己、与世道、与奸佞的心理博弈中,他最终战胜了迷茫与悲凉,坚定了信念与初心。

如今的他,虽然铁链加身、污名在外,却依旧脊背挺直、眼神清明。他知道,昭雪的道路或许漫长,但他并非孤立无援。秦飞的暗中调查、张启的执着求证、刘玄的默默守护、将士的深情期盼、百姓的由衷爱戴,都是他坚守下去的力量。

寒狱自省,是谢渊人生的一次沉淀,也是他信念的一次升华。他用一生践行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誓言,用清白诠释了忠良的含义。我们有理由相信,正义终将到来,奸佞终将伏法,谢渊的清白,终将昭雪于天下,他的初心,终将照亮千古。

卷尾

谢渊的一生,是初心坚守的一生。从年少时刻在砚底的诗句,到入仕后每一次的为民请命,初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坎坷的仕途。在封建官场的浊流中,他始终坚守着“为民为国”的初心,不与奸佞同流合污,不被权势所诱惑,不被困难所吓倒。青木之变,他临危受命,以一身孤勇守护京师;弹劾奸佞,他不畏强权,以一腔赤诚整顿朝纲。这份初心,是他面对风雪时的勇气之源,是他面对威胁时的底气所在,是他身陷囹圄时的精神支柱。初心为灯,方能在黑暗中不迷失方向;初心为舵,方能在风浪中不偏离航道。谢渊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唯有如此,方能行稳致远,不负此生。

谢渊的蒙冤,暴露了大吴王朝官官相护的深层时弊。太祖萧武设立的三权制衡制度,本为防止官员擅权,却在后世的传承中渐渐失效。官员之间相互勾结,形成利益集团,相互包庇,相互扶持,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百姓利益之上。魏进忠、李嵩之流,借“夺门之变”的契机,诬陷忠良,排除异己,而朝堂之上竟无一人敢挺身而出,揭露其阴谋。这种时弊,如同毒瘤一般,侵蚀着王朝的根基,让律法形同虚设,让公道无处可寻,让忠良之士孤立无援。官官相护,不仅会导致冤狱丛生,还会引发民怨沸腾,最终导致王朝的覆灭。谢渊的遭遇,是封建王朝官官相护时弊的一个缩影,也为后世敲响了警钟: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防止官员擅权,杜绝官官相护,方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谢渊的忠良之魂,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他惩贪腐、平冤案、守边防、赈灾民,每一件事都彰显着他的忠诚与担当;他不避权贵、弹劾奸佞、坚守清白、宁死不屈,每一个选择都展现着他的正直与刚毅。青木之变,他力挽狂澜,守住了大吴江山;身陷囹圄,他坚贞不屈,守住了清白本心。在封建王朝,忠良之士往往命运多舛,他们可能会遭到奸佞的构陷,可能会受到君王的误解,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们的忠良之魂,却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不会因朝代的更迭而消散。谢渊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良之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百姓的幸福安康,坚守正义,坚守公道,坚守初心。

谢渊的自省与遭遇,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它告诉我们,君王的明辨是非、知人善任,对国家的兴衰存亡至关重要。若君王昏聩无能、听信谗言,便会导致奸佞当道、忠良蒙冤;若君王英明神武、明察秋毫,便能任用贤才、肃清奸佞,开创太平盛世。它也告诉我们,官员的廉洁奉公、坚守初心,对社会的公平正义至关重要。若官员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便会导致官场腐败、民不聊生;若官员清正廉洁、为民请命,便能营造清明吏治、百姓安居乐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谢渊的故事,将永远警示着后人,要以史为鉴,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谢渊的故事,再次印证了“正义虽迟,终将到来”的真理。纵使奸佞当道、权势滔天,纵使冤狱铸成、污名加身,正义也绝不会被永久遮蔽,公道也绝不会被永远扭曲。秦飞的暗中调查、张启的执着求证、百姓的由衷期盼,都是正义的力量,它们在黑暗中积蓄,在等待中爆发,终将战胜邪恶,还忠良一个清白。正义不灭,是因为它顺应了民心,符合了天道;公道长存,是因为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谢渊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邪恶势力,无论遭遇多么艰难的困境,都不能放弃对正义的追求,都要坚信,邪不压正,公道自在人心。

谢渊的自省与坚守,是大吴王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也为我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新的时代,我们要以谢渊为榜样,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百姓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杜绝腐败现象;我们要弘扬忠良精神,培育廉洁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坚持正义,维护公道,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平正义的阳光下生活。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谢渊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进,再创辉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