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纵教沉冤埋九壤,赤心终耀岁华青(1 / 2)
卷首语
《大吴通鉴?谢渊列传》载:“天德二年岁暮,腊鼓催年,南宫雪止。谢渊系囚室已逾三月,值年关将近,巷陌渐闻爆竹之音,而寒狱孤灯,铁链依旧。时天光破霁,融冰滴檐,渊独立寒室,脊背挺然,虽铁链加身、疮痍遍体,而眸光澄澈,信念弥坚。自遭徐靖、魏进忠之流构陷,诬以‘谋立外藩’重罪,下狱以来,屡经严刑,终未屈招。岁暮雪停之日,渊抚今追昔,复盘构陷始末,明辨官官相护之弊,念及巷陌年节之景,其志益笃,其心益明。”
史评:《通鉴考异》曰:“雪停而风未止,天霁而世道未明,年关将近而孤臣未归。谢渊之‘心未静’,非躁进之扰,实乃守道之笃也。天德二年岁末,天下渐趋年节祥和,而南宫囚室寒彻骨髓,此境之殊,更显忠良之节。封建之世,官官相护为沉疴,奸佞窃权为酷毒。渊以正一品太保之尊,掌军政、监百官,却遭诏狱署擅权构陷,三法司不得过问,此非一人之冤,实乃制度之弊也。渊在囚室,不因年节将近而稍减其志,反以天光为鉴,校准初心,念及百姓岁节安宁,更坚守土安邦之念,此乃忠良之本色。《大吴官箴》有云‘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天下正’,渊以一身践行之,虽困厄而不改其节,虽孤绝而不坠其志,斯为万世之楷模。”
岁暮志怀
岁杪雪晴破晦暝,寒囚孑影立年亭。
铁枷岂缚青云志,素念弗污腊霰灵。
宦佞罗织千重密,民祈似浪万川宁。
纵教沉冤埋九壤,赤心终耀岁华青。
南宫囚室的雪终于停了。天德二年的岁暮,腊鼓已隐隐在巷陌间回响,檐角冰棱融水,滴答作响,敲碎了连日来的死寂,每一声都像落在谢渊的心弦上,清晰而沉重,与远处偶尔传来的爆竹残响交织,更显寒狱的寂寥。一缕微光挣扎着穿过朽坏的窗棂,斜斜照进室内,光与影交织,在潮湿的地面织就斑驳纹路,也照亮了他脸上的风霜与倔强——鬓角凝着未干的雪水,眼角刻着岁月的沟壑,干裂的嘴唇紧抿,透着不容置疑的执拗,下颌胡茬已有些杂乱,带着岁末未剃的沧桑。
他缓缓抬起头,迎向那缕久违的阳光。光线不算炽烈,却带着穿透阴霾的暖意,抚过他干裂的脸颊,落在他布满冻疮与伤痕的手上。这双手曾握笔拟疏,弹劾奸佞时笔锋如刀,力陈利弊时字字千钧;曾执剑守边,青木之变时挥剑守城,风雪边关时与士卒同仇敌忾;曾为饥民递过年粮,天德元年岁末,晋豫灾荒初平,他亲赴乡间,将朝廷拨下的赈粮与新年糕饼一一送到百姓手中;曾为士卒添过守岁薪火,北境寒夜的年关,他解下自己的披风,为冻伤的亲兵裹紧,围炉共话家国。如今这双手被铁链缚住,腕间磨出的血痂与铁环粘在一起,稍一动便牵扯着钻心的疼,可指节间仍凝着未凉的风骨,那是历经千锤百炼的坚守。
雪停了,天地间一片素白清明,年节的气息已在京师弥漫——街巷间该是家家户户扫尘贴联,市集上该是百姓采买年货,孩童们追逐嬉闹,盼着年夜的团圆。可他胸腔里翻涌的,却不是艳羡与悲凉,而是信念在淬炼中愈发沉凝的力量。他下意识地抬手,指尖触到囚服上的补丁,那是妻子董氏入狱前连夜缝制的,针脚细密,藏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期许,更藏着岁末的牵挂——补丁所用的布料,原是他往年过年时所穿常服的边角,妻子舍不得丢弃,攒着缝补,此刻虽蒙着尘埃与干涸的血痕,却仿佛还带着当年新衣的余温。
“雪止风歇,年节将近,可这世道的晦暗,何曾因一场雪、一个年而消散?”谢渊望着那缕阳光,心中的诘问如潮涌来,却不再是往日的迷茫与悲凉,而是对自身坚守的再一次确认。他想起昨日秦飞通过玄夜卫暗线传递的消息,用米汤写在衣襟内侧,经水浸后方显字迹:“张启已寻得密信墨痕破绽,与徐靖府中笔墨同源。岁末年关,奸佞多宴饮懈怠,诏狱署值守稍松,或可伺机调取档案,然需静待时机。”消息简短,却如星火,让他知道,这场孤身之战,他并非全然孤立,而年节的氛围,竟成了查案的一丝契机。
按《大吴玄夜卫章程》,玄夜卫分南北二司,北司掌刑狱勘验,南司掌缉捕巡查,皆直属于帝。秦飞身为北司指挥使,本有核验罪证之权,却因徐靖背靠魏进忠,借“事关皇统”之名,将案件划归诏狱署专办,硬生生阻断了玄夜卫的介入。这便是官官相护的可怕——律法明明规定三法司会审之制,诏狱署却能借帝宠擅权;玄夜卫本有监察之责,却因党派之争难以施为。谢渊在心中冷笑,这年节将至,百姓盼着团圆,而他却在囚室中等待昭雪,奸佞们则在府中笙歌宴饮,何其讽刺。
“年少时便笃信‘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誓言刻在骨血里,从未因岁月流转、境遇变迁而褪色,更未曾因年节交替而稍减。”谢渊的目光落在阳光照亮的地面,那里的斑驳光影,仿佛化作了朝堂上的唇枪舌剑,构陷的始末在脑海中清晰复盘,每一个细节都与天德二年的岁末情境交织。
他想起德佑帝复辟次日,徐靖便率诏狱署缇骑直闯兵部衙门,当场宣读“谋立外藩”的罪诏。那时距年关尚有三月,他正与兵部侍郎杨武商议边军年节粮饷与冬衣调度——按《大吴边军岁节优抚章程》,每年岁末,边军需额外拨付年粮、酒肉与防寒衣物,以安军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缇骑,杨武面色煞白,而他却镇定自若,当庭质问:“按《大吴律?贼盗律》,谋立外藩需有确凿实证,徐大人仅凭一封来历不明的密信,便定我死罪,莫非视律法为无物?况年关将近,边军将士翘首以盼粮饷冬衣,大人此举,就不怕寒了军心?”
徐靖当时冷笑作答,语气中满是恃宠而骄的傲慢:“谢大人,此密信搜自你府邸书房,笔迹与你平日奏折别无二致,更有三名兵部官吏指证你私挪军需,何谈无凭?再者,此案事关皇统存续,陛下特命诏狱署专办,三法司不得干预。至于边军岁节物资,自有户部与兵部协同调度,不劳大人费心,还是束手就擒吧!”
“荒谬!”谢渊当时怒而拍案,案上的边军岁节调度册散落一地,“那三名官吏,一名曾因克扣军饷被我弹劾,一名是魏进忠同乡,一名家人被镇刑司拘押,其证词岂能作数?且密信笔迹看似相似,实则缺少我常年握笔留下的虎口压痕,墨色新旧也与声称的‘写就时间’不符,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可辨真伪!年关将至,尔等不思安抚军民,反倒构陷忠良,就不怕天怒人怨?”
可他的辩解,在帝意与奸佞的勾结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徐靖根本不给他传唤张启的机会,便命缇骑上前捆绑。那时他看到吏部尚书李嵩、总务府总长石崇站在朝堂一侧,眼神中满是得意与幸灾乐祸——他瞬间明白,这不是一场突发的构陷,而是奸佞集团蓄谋已久的围猎,选在年关之前动手,就是要让他无法参与边军岁节调度,让军心涣散,更让他在团圆之际身陷囹圄,承受加倍的孤寂。
按《大吴官制》,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本有与九卿同议之权,可他被拘押时,竟无一人敢站出来为他辩解。内阁首辅刘玄虽欲开口,却被魏进忠以“陛下圣意已决”强行打断;刑部尚书周铁本欲援引三法司会审制度,却被徐靖以“干预皇统案件”相威胁,最终只能沉默。这便是官官相护的沉疴:奸佞们相互包庇,形成势力闭环,而忠良之士要么被排挤,要么明哲保身,即便年节将至,也无人敢为公道发声,生怕牵连家人,搅乱年关。
谢渊的指尖微微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愤怒。他想起天德元年岁末,他弹劾户部侍郎陈忠克扣边军岁节粮饷,户部尚书刘焕故意拖延账目核验,为陈忠销毁证据争取时间;想起弹劾魏进忠擅权乱政时,吏部尚书李嵩暗中散布谣言,说他“排除异己,意图揽权”,搅得朝野不宁,让百姓在年节中仍忧心忡忡;想起青木之变后,他力阻南迁,却被石崇等人诬陷“拥兵自重”,让边军将士在岁末守边时仍心存疑虑。每一次弹劾,都是一场艰难的博弈,而每一次博弈,都让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律法虽严,却抵不过权力的勾结;证据虽实,却敌不过奸佞的谗言;即便年节将至,公道也难寻容身之地。
“我从未借权敛财,府邸无金玉,案头唯诗书;从未结党营私,举荐者皆为贤能,弹劾者皆为奸佞;从未畏缩避事,哪怕强敌压境、险象环生,也始终站在最前,护一方安宁,哪怕年节将至,也愿为军民奔走,换得岁节祥和。”谢渊的目光愈发坚定,阳光照在他的眼眸里,映出一片澄澈的赤诚,也映出往年岁末的温暖记忆。
他想起初任晋豫巡抚时,天德元年岁暮,晋地大旱初平,饿殍遍野的景象虽有缓解,却仍有百姓缺衣少食,难以过年。他上书朝廷请求追加岁末赈灾物资,户部侍郎陈忠却克扣粮款,只拨付三成糙米与少量旧衣。他怒而亲赴京城,在文华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百姓的诉状与陈忠克扣粮款的账目摔在御案上:“陛下,年节将至,百姓却无米下锅、无衣御寒,陈忠却中饱私囊,将岁节赈粮变卖牟利,此等奸佞不除,民心难安,社稷难稳!”
德佑帝当时面露不悦,魏进忠立刻上前辩解:“谢大人此言差矣,陈侍郎掌管粮饷调度,事务繁杂,岁末诸事繁多,些许损耗在所难免,何必小题大做,搅扰陛下年节清净?”
“些许损耗?”他当时怒不可遏,声音震彻大殿,“朝廷下拨十万石岁末赈灾糙米、五千件冬衣,百姓到手不足三万石、千余件,其余皆被陈忠变卖,孝敬你魏大人!此等‘损耗’,是百姓的血泪,是边军的寒衣,是年节的祥和!按《大吴律?贪赃律》,克扣赈灾粮款数额巨大者斩,陈忠罪该万死!”
那场对峙,最终以陈忠被流放告终,可他也因此彻底得罪了魏进忠。如今想来,那场博弈,不过是如今这场构陷的序幕。奸佞们早已布下天罗地网,选在天德二年岁末动手,就是要让他在最该与家人团圆、与军民同庆的时节,身陷囚室,承受最大的痛苦与屈辱。而“夺门之变”,便是那个时机——德佑帝复辟,对他拥立景泰帝、拒绝南迁之事心存怨恨,奸佞们顺势递上早已伪造好的“罪证”,君臣一拍即合,便将他打入死牢,让他在年节的孤寂中承受严刑拷打。
他又想起青木之变后,天德元年初春,北元铁骑兵临城下,满朝文武主张南迁,唯有他挺身而出:“京师乃天下根本,一旦南迁,人心离散,半壁江山尽失!臣愿死守京师,与城池共存亡!”那时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临危受命,整顿军备,与将士们同食同宿,死守德胜门。那年岁末,京师解围,百姓终于能安稳过年,都督同知岳谦率京营与边卫将士,捧着百姓自发送来的年糕、酒肉,到兵部衙门致谢,他与将士们围坐一堂,共话守边之志,约定来年再护京师安宁。
可如今,天德二年岁末,岳谦被调离京营,秦飞被限制职权,张毅被边缘化,而他自己,则身陷囹圄。奸佞们不仅要除掉他,还要清除所有与他志同道合的忠良,以巩固自己的权势,让百姓在年节的祥和之下,渐渐淡忘忠良的功绩,接受奸佞的统治。这便是官官相护的毒瘤——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国家利益,陷害忠良之士,动摇国本根基,哪怕是年节将至,也无半分悲悯之心。
阳光缓缓移动,照在铁链上,反射出冷冽却不刺眼的光。这铁锁能锁住他的身,却锁不住他胸中的丘壑;这囚室能困住他的人,却困不住他心系苍生的牵挂。他想起晋豫百姓为他立的生祠,天德二年岁末,定有百姓冒着严寒前往祭祀,为他祈福;想起边军将士联名上书的请愿书,将士们在岁末守边之余,仍不忘为他鸣冤;想起秦飞在密信中说“边地军民闻大人蒙冤,多有泣血者,愿捐躯为大人鸣冤,只求大人能熬过岁末,等来昭雪”。这些民心所向,便是他坚守下去的最大底气,哪怕年节孤寂,也暖于炭火。
“或许世人误解,或许君王有惑,或许奸佞当道,但我所行之事,皆问心无愧;所守之念,皆关乎家国,关乎这岁末年初的百姓安宁。”谢渊缓缓站起身,脚踝的铁链发出沉闷的声响,牵扯着旧伤隐隐作痛,可他的脊背挺得笔直,如寒雪中孤松,未有半分弯折。
他的目光透过窗棂望向远方,那里有山河万里,有黎民千万,有他毕生守护的家国大义,更有天德二年岁末渐浓的年节气息——他仿佛看到百姓们贴起的春联,看到孩童们手中的爆竹,看到边军将士们围坐守岁的篝火,这些景象,让他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他在心中复盘着秦飞传递的查案进展:张启已暗中复制了密信的墨痕样本,与徐靖府中搜出的笔墨比对,发现二者出自同一批松烟墨,且密信的纸张是诏狱署专用的宣纸,并非他府邸常用的麻纸;秦飞已联系上当初被胁迫指证他的兵部文书,文书愿翻供,指证徐靖、石崇对其严刑逼供,并关押其家人,如今岁末将至,文书思念家人,更愿冒险作证;内阁首辅刘玄已暗中联络六部中的正直官员,收集魏进忠、李嵩等人结党营私的罪证,计划在新年朝贺时递上直诉奏折,借年节君臣齐聚之机,恳请德佑帝重审此案。
这些消息,如点点星火,在他心中燃起希望。他知道,这场博弈尚未结束,奸佞们虽然势大,但正义的力量也在暗中积蓄。按《大吴律?诉讼律》,若案件存在冤情,哪怕已经定案,也可通过“直诉”制度向皇帝上书,请求重审。刘玄选择在新年朝贺时递折,便是看中了年节的特殊时机——百官齐聚,民心所向,德佑帝或许会因年节祈福之心,网开一面,允许重审。
可他也清楚,这场博弈的艰难。魏进忠掌镇刑司,徐靖掌诏狱署,李嵩掌吏部,石崇掌总务府,四人党羽遍布朝野,从中央到地方,从军政到司法,几乎形成了垄断。年节将至,他们虽有宴饮懈怠,却也早已布下防备,诏狱署加强了值守,镇刑司密探四处巡查,严防有人异动。就像当初他弹劾陈忠时,刘焕可以拖延账目核验;弹劾魏进忠时,李嵩可以散布谣言;如今秦飞查案,徐靖可以封锁诏狱署档案,哪怕是年节,也不放过任何打压忠良的机会。官官相护,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正义牢牢困住,哪怕年节的阳光也难以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