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1002章 心忧所思之人尚在远途,未卜归期

第1002章 心忧所思之人尚在远途,未卜归期(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未时的西市格外喧闹,张满扮的粮商刚将一麻袋“陈米”扛进悦来客栈,就见李三带着两名亲兵走进来。他使个眼色,两名扮成伙计的旧部立刻上前引路,将人请进预先订好的上房。刚关上门,张满就摸出玄铁令牌:“孙指挥使有令,秦将军要你即刻上报禁军动向。”

李三果然放松警惕,从怀里掏出一卷密信:“蒙傲今早清理了三名弟兄,还调我去守宫门,看样子是要动真格的。秦将军让我盯紧他的行踪,这是近三日的禁军布防图。”话音刚落,房梁上突然跃下两人,刀光直指李三后腰。李三反应极快,拔刀格挡,却被张满一脚踹在膝弯,跪倒在地。就在这时,客栈外传来缇骑的马蹄声——“奉魏公公令,查捕乱党!”

消息传到禁军大营时,蒙傲正在检查新换防的宫门守卫。“统领,张满那边被缇骑堵了!”传令兵的声音带着急喘,“李三的亲兵逃了一个,去魏府报信了!”蒙傲脸色一沉,当即翻身上马:“传我将令,调五百轻骑随我去西市,告诉弟兄们,缇骑敢拦,以‘擅闯民宅、惊扰百姓’论处,格杀勿论!”他腰间的佩刀撞在马腹上,那是父亲蒙毅的遗物,刀鞘上刻着的“忠勇”二字,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西市街口,缇骑已将悦来客栈围得水泄不通。领头的缇骑校尉举着魏进忠的令牌:“奉司礼监令,客栈内皆是谢党余孽,闲杂人等一律退开!”张满等人守在客栈门口,刀已出鞘,眼看就要冲突。就在这时,蒙傲的骑兵队疾驰而来,马蹄踏得石板飞溅。“住手!”蒙傲翻身下马,龙纹令牌举过头顶,“禁军奉旨查勘宫禁细作,缇骑竟敢越权插手?”

缇骑校尉脸色发白,却硬着头皮道:“这是魏公公的钧旨——”话没说完,就被蒙傲一拳砸在脸上。“宫城之内,只有陛下的旨意,没有‘魏公公的钧旨’!”蒙傲的声音震得人耳膜发颤,“来人,将这些越权滋事的缇骑拿下,违抗者,按谋逆论处!”禁军将士一拥而上,缇骑本就畏惧禁军的战力,见蒙傲动了真格,纷纷弃械投降。蒙傲走进客栈时,张满已将李三捆结实,密信和布防图都在手中。他瞥了眼地上吓得发抖的李三,冷声道:“带回去,亲自审。”

萧桓在养心殿待到深夜,张伴伴几次劝他歇息,都被他拒绝。他面前摆着从司礼监调来的卷宗,全是魏党构陷忠良的罪证——前任兵部尚书谢渊,被诬“通鞑靼”,斩于镇刑司前,家产查抄,妻儿流放;前任刑部尚书周铁,因反抗魏党越狱死谏,被秦云当众枭首,首级悬于镇刑司门前三日;前任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因不附魏党,被贬为街头乞丐,受尽屈辱,最后冻毙在寒冬的街头。

“这些忠良,都死在了魏进忠的刀下。”萧桓的声音带着哽咽,他拿起谢渊的卷宗,里面夹着谢渊的绝笔信,字迹苍劲有力,写着“臣死不足惜,唯愿陛下亲贤臣,远小人,保大吴江山永固”。这封信,魏进忠当年扣下,没有呈给他,若不是他这次刻意调阅卷宗,恐怕永远也见不到。萧桓将绝笔信贴身收好,这是忠良的血,是他除奸的动力。

窗外传来鸡叫时,萧桓终于起身,走到窗前,推开窗。天边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开始了。他知道,魏进忠很快就会得知刘怀安入京的消息,一场风暴即将来临。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蒙傲的禁军在暗处布防,太子在东宫牵制,陈御史的密探在收集更多罪证,刘怀安的血证是最锋利的刃——他要在早朝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魏进忠的罪行公之于众,让他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张伴伴端着早膳进来时,看到萧桓正对着天边的曙光出神。“陛下,该用早膳了。”张伴伴将粥碗放在御案上,“这是新熬的小米粥,御膳房的赵副总管亲自做的,您放心用。”萧桓拿起粥碗,温热的粥气扑面而来,他知道,这是蒙傲安排的人,是他的第一道防线。他喝着粥,想起刘怀安说江南灾民连糠都吃不上,心中的决心又坚定了几分。

早膳刚毕,司礼监掌印太监就来奏报,说魏进忠在宫门外求见,说有“紧急公务”启奏。萧桓放下粥碗,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来得正好,传他进来。”他知道,魏进忠一定是为了刘怀安的事而来,他正好可以探探魏进忠的底,看看这个奸贼,到底有多少底气。御座上的龙纹,在晨光中闪着冷光,一场君臣之间的博弈,即将开始。

禁军大营的刑讯室里,烛火摇曳。李三被绑在刑架上,浑身是汗。蒙傲坐在对面的木椅上,手中把玩着那半片稻壳,没有动刑,只是缓缓开口:“岳谦将军战死前,给朝廷写了三封求粮信,你当时是秦云的亲兵,应该见过吧?”李三的身体猛地一僵,眼神躲闪起来。

“那三封信,都被你截了,对吧?”蒙傲将稻壳放在李三面前,“江南灾民吃不上饭,北境将士冻得握不住刀,你却帮着秦云克扣军粮、传递假消息。你看看这个,”他指着稻壳,“这是江南灾民的口粮,你吃的米,都是他们的血汗换来的。”李三的嘴唇颤抖着,突然哭了出来:“统领,我也是被逼的!秦云拿我妻儿要挟,我不敢不从啊!”

“被逼的?”蒙傲猛地拍案而起,声音陡然提高,“岳谦将军的副将,为了护粮,被鞑靼的箭射穿了喉咙,他临死前还喊着‘军粮到了吗’,你敢说你是被逼的?”他一把揪住李三的衣领,“秦云与魏进忠的勾结,京营的布防弱点,还有魏党在各地的据点,一一招来,若有半句虚言,我让你亲眼看着你的妻儿,为你陪葬!”

恐惧终于压垮了李三,他断断续续地招供:秦云每月初十会去魏府密谈,京营的西营是魏党的亲信驻守,魏进忠在江南的粮仓,由他的侄子魏进禄掌管,暗号是“稻花香”。蒙傲让人将供词一一记录在案,签字画押后,才让人将李三押下去。刚走出刑讯室,副将李达就匆匆赶来:“统领,魏府派人来了,说是魏公公请您去府中赴宴,商议‘禁军与缇骑协同防务’的事。”

蒙傲眼中闪过一丝冷笑:“来得正好。”他转身回帐,换上一身崭新的甲胄,又将李三的供词藏在甲叶内侧——他要亲自去魏府探探虚实,看看这个奸贼,到底是真的想“协同防务”,还是已经察觉到了什么。临行前,他对李达吩咐道:“我若三更未归,立刻调动禁军围住魏府,持此令牌去养心殿见陛下。”他将龙纹令牌交给李达,大步走出大营。此时的魏府,灯火通明,正像一张张开的网,等着他自投罗网。

魏府的宴会厅格外奢华,鎏金的烛台照亮了满桌的珍馐。魏进忠穿着一身紫色蟒袍,坐在主位上,脸上挂着虚伪的笑容。蒙傲走进来时,他立刻起身相迎,亲自为蒙傲倒酒:“蒙统领今日在西市处置缇骑,真是雷厉风行啊,老奴都听说了。”

“魏公公说笑了。”蒙傲接过酒杯,却没有喝,只是微微躬身,“缇骑越权滋事,扰乱市井,本就是禁军的职责所在,谈不上雷厉风行。”他目光扫过席间的秦云,秦云正恶狠狠地盯着他,眼神中满是敌意。蒙傲心中了然,李三的事,秦云已经告诉魏进忠了。

“蒙统领刚清理了禁军的‘内鬼’,真是帮了老奴一个大忙啊。”魏进忠话锋一转,似笑非笑地看着蒙傲,“不过老奴听说,那内鬼是秦将军的旧部,统领这么做,就不怕秦将军有意见吗?”秦云立刻附和道:“是啊,蒙统领,李三忠心耿耿,怎么会是内鬼?怕是有什么误会吧。”

“误会?”蒙傲放下酒杯,声音平静却带着威压,“李三私传禁军布防图给京营,还与缇骑暗通款曲,证据确凿,何来误会?”他瞥了眼秦云,“秦将军若觉得委屈,大可随我去禁军大营,与李三当面对质,若真是误会,本统领自会向秦将军赔罪。”秦云被噎得说不出话,他哪敢去对质,李三一旦招供,他的罪行就会暴露。

宴席过半,魏进忠借口更衣,将秦云叫到后堂。“这个蒙傲,不简单。”魏进忠的脸色沉了下来,“御膳房的王总管刚才派人来报,他的人被换了,换成了蒙傲的旧部;西市的缇骑被抓,李三被擒,这分明是蒙傲在针对我们。”秦云咬牙道:“义父,不如我们先动手,调集京营的人,围住禁军大营,杀了蒙傲这个碍事的家伙!”

“不可。”魏进忠摆摆手,眼中闪过阴鸷的光芒,“蒙傲手握禁军兵权,又有陛下的信任,没有确凿的罪名,动他就是谋逆。再说,我们还不知道他到底掌握了多少证据。”他顿了顿,“你立刻去查,蒙傲审李三审出了什么,还有,让孙成的玄夜卫盯紧蒙傲和养心殿的动向,一有消息,立刻回报。”秦云躬身应下,匆匆离去。魏进忠望着窗外的夜色,嘴角勾起一抹狠厉的笑容:“蒙傲,萧桓,你们以为这样就能扳倒我?太天真了。”

萧桓没有叫他起身,目光落在他腰间的金牌上:“魏公公深夜求见,有何紧急公务?”魏进忠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往日萧桓对他总是客客气气,今日却这般冷淡。他定了定神,说道:“启禀陛下,近日有江南乱民潜入京城,自称是秀才刘怀安,散播谣言说江南灾情严重,还污蔑镇刑司缇骑贪腐,老奴已命秦云派人抓捕,特来向陛下奏报。”

“哦?”萧桓故作惊讶,“竟有此事?刘怀安?他散播了什么谣言?”魏进忠见萧桓上钩,立刻添油加醋地说道:“那乱民说江南灾民易子而食,说户部克扣赈灾粮,还说……还说陛下被奸臣蒙蔽,不管百姓死活。”他偷瞄着萧桓的脸色,想从他眼中看到愤怒,却只看到一片平静。

萧桓拿起御案上的户部奏疏,扔到魏进忠面前:“魏公公,这是户部尚书王汉臣递上来的奏疏,说江南风调雨顺,无需赈灾,还请为你增建生祠。你说刘怀安是乱民,可王汉臣的奏疏,与你说的,怎么不一样?”魏进忠捡起奏疏,脸色微微一变,他没想到萧桓会突然提起这件事。“陛下,王尚书的奏疏是实情,那刘怀安是谢党余孽,故意散播谣言,扰乱民心,老奴这就派人将他抓来,严加审讯。”

“不必了。”萧桓打断他,语气突然变得严厉,“刘怀安已经入宫见过朕了,他带来了江南的账册,带来了灾民的血书,带来了魏进禄倒卖赈灾粮的证据!”他猛地一拍御案,“魏进忠,你还敢狡辩?你弟弟魏进禄在江南贪墨漕粮,你在京城结党营私,构陷忠良,克扣边军粮饷,你以为朕都不知道吗?”魏进忠脸色瞬间惨白,他没想到刘怀安竟然已经见到了萧桓,还带来了证据。

蒙傲从魏府回来时,已是二更天。他没有歇息,立刻带着李三的供词和从魏府探得的消息,通过密道潜入养心殿。萧桓还在御案前批阅奏折,案上摆着的,正是陈御史从云南递来的最新密信——魏进忠已派人去云南刺杀陈顺。

“陛下,魏进忠已经起疑了。”蒙傲将供词呈给萧桓,“他让秦云查李三的供词,还让孙成的玄夜卫盯紧禁军和养心殿。今日宴席上,秦云想挑事,被臣压下去了,但这只是权宜之计。”萧桓翻看着供词,眉头紧锁:“魏进忠老奸巨猾,一旦让他查到陈御史的踪迹,我们的计划就全暴露了。”他抬头看向蒙傲,“你觉得,我们现在可以动手了吗?”

“还不行。”蒙傲躬身道,“京营的西营还在魏党手中,孙成的玄夜卫有三千精锐,遍布京城。臣已让北境的旧部暗中调兵,三日后才能抵达京郊。等大军一到,我们里应外合,才能将魏党一网打尽,不留后患。”他顿了顿,又道:“不过魏进忠疑心极重,这三日恐怕不会安分,臣已加强宫城和养心殿的防卫,确保陛下的安全。”

萧桓点了点头,将供词锁进暗格:“你做得很好。明日早朝,我会故意斥责你‘擅动缇骑、激化矛盾’,让魏进忠放松警惕。你趁机将禁军的主力,调到京营附近布防,记住,务必隐蔽。”蒙傲躬身领旨:“臣遵旨。”刚要转身离去,萧桓又叫住他:“岳谦将军的忠魂,谢渊大人的冤屈,都等着我们为他们昭雪。”蒙傲的眼眶微微发红,重重叩首:“臣粉身碎骨,也必不负陛下所托!”

蒙傲离开后,萧桓走到窗前,望着魏府方向的灯火。他知道,这三日将是最凶险的时刻。而此时的魏府,魏进忠正对着孙成大发雷霆。“你派去盯蒙傲的人呢?连个人影都盯不住,要你们玄夜卫何用!”孙成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公公,蒙傲的禁军防卫太严,我们的人根本靠近不了,而且——”他迟疑了一下,“我们在养心殿外的眼线回报,昨夜有禁军从密道进出,好像是蒙傲。”

“密道?”魏进忠的脸色骤然变得惨白。他猛地想起谢渊当年试图通过密道入宫的事,心中一个可怕的念头浮现出来——萧桓和蒙傲,早就勾结在了一起,他们清理内鬼、调动禁军,根本不是偶然,而是早有预谋!“不好!”魏进忠猛地站起身,“他们要动手了!孙成,立刻调动玄夜卫,守住京营西营;秦云,即刻带京营的人,围住禁军大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夜色中,魏府的号令声此起彼伏,一场即将爆发的血战,已在暗中拉开了序幕。

六部尚书中的魏党成员,听到消息后,有的吓得闭门不出,有的试图卷款逃跑,都被陈御史的密探抓个正着。户部尚书王汉臣,被抓时还在焚烧贪腐的账册,账册的灰烬飘了一地,却还是留下了他克扣边饷的证据——残页上“转魏府银五千两”的字迹清晰可辨。吏部尚书李嵩,因侄子贪腐案被魏进忠拿捏,此刻见魏党倒台,立刻主动投案,交出了魏党铨选官员的名单,名单上“特荐”二字旁,全是魏进忠的朱批。

刘怀安得知魏进忠被抓的消息后,跪在养心殿外,哭着叩首:“陛下圣明,江南的灾民有救了,谢公的冤屈有救了!”萧桓走出养心殿,亲手将他扶起:“刘先生,这不是朕一个人的功劳,是你,是陈御史,是蒙统领,是所有忠于大吴的忠良,共同的功劳。”他看着跪在殿外的百姓,他们都是听到消息赶来的,手中捧着粗茶与米饼,高喊着“陛下圣明”,有白发老妪甚至哭着将米饼往禁军将士手中塞,那是江南灾民最淳朴的谢意。

太子萧燊也赶来养心殿,他带来了魏党在东宫安插的眼线名单:“父皇,魏进忠的爪牙已经全部清除,东宫安全了。”萧桓拍了拍太子的肩膀:“做得好,以后这大吴的江山,还要靠你守护。”他走到百姓面前,举起手中的账册:“朕向你们保证,江南的赈灾粮,三日内必到;被魏党迫害的忠良,朕必为他们昭雪;魏党贪墨的钱财,都将用来救济灾民,用来补发边军的粮饷!”

百姓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声音传遍了整个紫禁城。萧桓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除奸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还要整顿朝纲,安抚灾民,重振边军,让大吴的江山,重新焕发生机。蒙傲走到他身边,手中捧着那把从谢渊旧宅寻回的烧黑粮勺——勺沿还留着缇骑的刀痕,是当年谢渊守护漕粮时留下的信物。萧桓伸手抚过粮勺的焦痕,眼中泪光闪动,这把粮勺,是忠良的见证,也是他必须守护的初心。

片尾

诏狱审结魏党案。魏进忠罪证确凿,判凌迟处死,其族流放三千里,家产尽没入官,充作江南赈灾款。临刑之日,百姓夹道唾骂,砖石掷其身,昔日鎏金蟒袍染血污,终成天下笑柄。秦云通敌谋逆、擅杀主帅,斩于宣府卫前,首级传示九边,以告岳谦等战死将士忠魂。孙成私通鞑靼、伪造罪证,与王汉臣、钱坤等六部奸党一并枭首,悬于镇刑司旧址三日,以儆效尤。

次年正月,萧桓下《昭雪诏》,追赠谢渊为太保、兵部尚书,谥“忠肃”,归葬京师忠烈祠,其流放妻儿尽数召回,赐宅供养。谢渊旧部被罢黜者,经核查无误后次第起用,其中三人补任边镇副将,续守谢公曾护之疆土。通州百姓所立“谢公守土处”石牌,由朝廷赐金粉重刻,萧桓亲题“忠魂永固”四字,立于德胜门内,四时祭祀。

江南赈灾粮于天德六年正月初十启程,由禁军护送,刘怀安为副使,沿途监督发放。此前霉变漕粮涉案者,无论官阶高低,一律下狱勘问。北境军饷拖欠者,三月内尽数补发,蒙傲亲往宣府卫宣旨,将士们捧粮而泣,声震营垒。御膳房副总管赵勇,因护驾有功,升禁军参将,赐银百两;御史陈顺从云南召回,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专司监察吏治。

官制整顿同步推行,魏党铨选之官员,凡贪腐有据者革职,胁从者降职留用,李嵩因主动献罪、揭发魏党细节,免死流放辽东,其子贪腐案另案处置。理刑院、玄夜卫等特务机构,划归都察院管辖,废除“先斩后奏”之权,刑讯需有三法司文书为凭。东宫太子萧燊,因协查魏党有功,受命参与朝政,萧桓常以谢渊绝笔信示之,诫曰“君者,舟也;民者,水也,不可不慎”。

天德六年暮春,江南传来捷报,灾民复业者逾七成,新麦长势喜人;北境鞑靼闻魏党覆灭、边军整肃,不敢南犯,烽燧无警。萧桓立于养心殿,将那本血渍账册与谢渊的烧黑粮勺一同收入金匮,窗外海棠盛放,暖光洒在“亲贤远佞”的玉印上,终不复昔日寒色。

卷尾

夫国之兴也,在亲贤远佞;邦之固也,在恤民保疆。天德五年之祸,非魏进忠一人之恶,实乃权柄失衡、监察废弛之弊。萧桓以孤帝之身,藏锋蓄锐,借忠良之力,破奸佞之网,虽有雷霆之举,更有仁厚之施——诛恶不株连,昭雪不迟缓,赈灾不敷衍,此其能安天下之故也。

谢渊之忠,在于临危不改其节;蒙傲之勇,在于执义不避其险;陈顺之直,在于触邪不畏其威;刘怀安之韧,在于抱冤不弃其志。此诸贤之力,汇为除奸洪流,方使大吴江山转危为安。然奸佞易除,贪念难绝,萧桓以血册为鉴,太子以忠魂为师,后世君者若能常念“易子而食”之痛、“忠肃”之谥之重,则江山可保,苍黎可安。

史载:“天德之变,雷霆涤污,日月重光。”非独帝王之功,实乃民心所向、忠良所聚也。盖天下之理,从来邪不压正,权不代民,此亘古不易之道,亦为后世治国者之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