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成立医学院(1 / 2)
今日早朝商议成立国子监,分设经学,儒家“九经“自己在太学院去研究,单独开设算学、工学、农学三科,培养专业人才。
这里就不得不感谢一下灵帝,是他率先办了鸿都门学,以诗、赋、书画为教育核心,打破了传统儒学的束缚,直接招收有一技之长的庶族子弟,让国子监有了先例可循。
汉代太子参与朝会可不是想去就去,需经“皇太子出入奏”制度,奏请皇帝或丞相批准,每次出入宫禁、参与政事或外出都要上表。
虽然以刘备和诸葛亮对自己的信任,刘禅无需按部就班,但流程不能少,干脆就不参加了。
说实话他对朝堂争议没什么兴趣,自己的长处是比这些人多知道一些后世的先进文明,还只是一些皮毛,真正的政治、民生等决策其实一窍不通,还处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去凑热闹了。
蜀汉目前做的最好的就是法治和吏治,有诸葛亮亲自参与制定的《蜀科》,严明律法,境内一片肃然,所以各项政令才能有效推行。
大的国策如丈量土地、改变赋税等由朝堂商议继续,有些不方便作为国策的事情,干脆直接放到东宫
现在有费祎、董允和糜竺三人主事,再加上诸葛乔、霍弋、糜威几人,人手暂时还算够用。
虽说儒生迂腐,但并非人人都如此,有谯周这样的老纨绔,有董允这样的直臣,但也有费祎这样懂得变通之人,正常说话更不会满口之乎者也,尤其在刘禅特意交代后,大家交流更为简单,效率也提了上来。
原本刘禅打算将商学、医学一并纳入,但怕朝臣反对,将经学地位与工农之学并列,这已经是重大改变,其他的只能循序渐进。
另外鼓励民间私学,也按四门培养人才,这些都会对世家门阀造成冲击,不能太过激进,先将国策定下来宣传下去,等后半年教材印出来,就能逐步推广。
商业方面,银行和钱庄可以凭借权利和资源创办,但医学方面,刘禅却无能为力,此时张仲景已死,华佗也年过八旬,著作《青囊书》,这项重任还是要落在董奉身上。
董奉和华佗截然相反,淡泊名利,甚至不愿与官员往来,即便刘备登基后也拒绝进入太医署,而是准备在外城开设一家医馆。
“我知道先生淡泊名利,一心只想钻研医术,治病救人。”
刘禅言道:“但一人之力毕竟有限,如华先生、明公这般医术高深者更是凤毛麟角,若只是一人开馆,致天下苍生何?”
董奉叹道:“吾八岁学医,至今也不过稍有小成,安敢与华先生相比?能力有限,只求竭尽所能,无愧先师而已。”
刘禅道:“古有扁鹊,今有华佗,但为人所知者却寥寥无几。近千年以来,医者各自为术,良莠不齐,百姓更以巫为医,他们不通药理,不懂医术,以祈禳之法蛊惑人心,实非我大汉之福啊!”
董奉摇头苦笑道:“医者散布各地,或周游四方寻求草药,若坐守一方,无异于闭门造车也!百姓巫医不分,以为二者同出一源,其实大有不同,不足为外人道也!”
到了董奉这个境界的医者,自是瞧不上那些只会跳大神的巫医的,他在岭南数年,就是因为百姓笃信鬼神,又被巫者排斥,才到庐山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