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形同虚设?(1 / 2)
皇帝胸膛剧烈起伏,那几页轻飘飘的纸在他手中仿佛有千钧之重。
他并非不知官场有贪腐,但如此证据确凿、触目惊心的系统性欺瞒。
尤其还是发生在一个刚刚凭借此“政绩”升迁的官员身上,这无异于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了朝廷的考课制度和他这个皇帝的脸上!
“好一个王永年!好一个庐州府!”皇帝的声音从牙缝里挤出来,带着冰冷的杀意。
“朕竟不知,朕的官员,已是如此‘能干’!万亩良田?哈哈,好大的手笔!”
他怒极反笑,目光扫过殿内侍立的秉笔太监和几位近臣,那些人早已吓得噤若寒蝉,深深低下头去。
“姜淮!”皇帝猛地看向他,“你告诉朕,这样的‘良田’,我大黔还有多少?这样的‘能吏’,朕的朝堂还有多少?!”
这是一个极其尖锐,也极其危险的问题。回答不好,可能引火烧身。
姜淮没有回避,他再次叩首,声音沉稳而清晰:“陛下,臣不敢妄言全国。
然,仅臣巡查所知,类似‘卢阳王’这般,或虚报政绩,或夸大工程,或隐瞒灾情,或摊派苛敛以求考课‘优异’者,绝非个案!
现行考课之弊,在于周期过长,在于偏听偏信,在于重‘显绩’而轻‘潜绩’,重‘上报’而轻‘核实’!
此弊不除,则王永年之辈前赴后继,而真正勤政爱民、默默耕耘之良吏,反而可能因不擅钻营而沉沦下僚!此非社稷之福,更非陛下之所愿见!”
他巧妙地将个案提升到了制度层面,并将问题的根源指向了考核机制本身。
皇帝沉默了。他坐回龙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良久,才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种深沉的疲惫与决断:“所以,你的‘考成法’,你的‘三簿’,就是为了对付这些?”
“回陛下,正是!”姜淮抬起头,目光灼灼,“《月政纪要》要求详录政务细节与文书编号,便是要让虚报者难以自圆其说,让怠政者无所遁形!
《年度民情调查》绕过官员自身,直探民间口碑,便是要打破这欺上瞒下的信息壁垒,让王永年之辈的‘万亩良田’谎言,在真实的民怨面前无所遁形!
《任期终了审计》更是要秋后算账,让贪墨者、留下烂摊子者,即便离任,亦难逃追责!”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无比的恳切:“陛下,此法或显严苛,然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
若非如此,不足以震慑宵小,不足以激励贤能,不足以将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臣,非为一己之私,实为江山社稷,为陛下圣明,为天下黎民,泣血上陈!”
这番话,将“考成法”的意义拔高到了巩固皇权、维系国本的高度。
皇帝深吸一口气,眼中最后一丝犹豫散去。他看了一眼御案上那刺眼的“万亩良田”图册,又看了看殿下那个目光坚定、敢于捅破脓疮的年轻御史。
“拟旨。”皇帝的声音恢复了帝王的威严与冷冽。
“一,庐州知府王永年,欺君罔上,苛虐百姓,贪墨国帑,罪证确凿,着即革职拿问,抄没家产,三司会审,从严惩处!其保举上官、考核官员,一并追究失察之责!”
“二,姜淮所奏《考成法》及‘三簿考核制’,深切时弊,着吏部、都察院、户部详议细则,于直隶、两江、漕督、盐运等紧要处先行试办!朕,要看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