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岐仁堂里辨渴否,经方妙用解水忧(2 / 2)
他拿起桌上的茶壶,往空碗里倒了点冷水:“你看这冷水,放在凉碗里,怎么也冒不出热气。胃阳不足,水饮就成了寒水,寒水往上冲,就会心慌;阳气被寒水挡住,送不到手脚,就会发冷。他不渴,是因为水饮在中焦,没堵着上面的津液,所以嘴不渴。”
男人听得一头雾水:“那他这病跟那姑娘的渴,都是水闹的?”
“都是水饮,但地方不同。”岐大夫拿起笔,“那姑娘的水在膀胱,像下水道堵了;你爹的水在胃里,像锅底下积水了。治法治标也得治本,得温胃阳,散水饮。”
他在处方笺上写下:茯苓三十克,桂枝十五克,生姜二十克,甘草六克,加丹参十八克。“这茯苓能利水,把胃里的积水排出去;桂枝温阳,像给锅底下添火;生姜是温胃的,能把寒水散了,这两味药配在一起,就像给冻住的河面破冰;甘草能护着脾胃,别让药力太猛伤了正气。加丹参是因为他血脉有点瘀,紫舌头就是信号,丹参能活血,让气血走得顺。”
小周在一旁记着,忽然想起什么:“师父,上次李大妈头晕,您给开的苓桂术甘汤,也是治水饮的,跟这茯苓甘草汤有啥不一样?”
“问得好。”岐大夫放下笔,“苓桂术甘汤是治脾虚的,病人会觉得头重脚轻,像踩在棉花上,那是水饮往上蒙着头;这茯苓甘草汤是治胃阳不足的,病人会心慌、手脚冷,水饮在胃里晃荡。就像同样是漏水,一个漏在客厅(脾),一个漏在厨房(胃),得找对地方修。”
老者喝了口温水,轻声问:“岐大夫,我这病碍事不?我还想看着孙子上小学呢。”
“不碍事。”岐大夫把药方折好递给他,“这药熬的时候,生姜切片多煮会儿,让药味透出来。喝药期间别吃生冷的,西瓜、冰啤酒都得停,也别喝太多水,等胃里的水排出去就好了。”
男人扶着老者要走,岐大夫又叮嘱:“喝完药可能会尿多点,那是好事,别害怕。要是心慌得厉害,就按按手腕内侧,那有个内关穴,能缓解。”
三、经方活用见真章,师徒夜话解玄机
送走病人,小周收拾诊桌,看见那本《伤寒论》摊在“茯苓甘草汤”那条,旁边还有岐大夫用朱砂笔写的批注:“渴与不渴,乃水停部位之辨;上渴下停,五苓主之;中停不渴,茯苓甘草汤宜之。”
“师父,这水饮病真有意思,都跟水有关,却一个渴一个不渴。”小周给岐大夫续上茶,“我以前总以为渴就是缺水,现在才知道,有时候是水太多堵了道。”
岐大夫靠在竹椅上,摇着蒲扇:“中医看病,就像侦探断案,不能只看表面。《黄帝内经》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三焦就像家里的水管网,上中下都通着。膀胱是下水道,胃是蓄水池,哪段堵了都不行。”
他拿起桌上的两个茶杯,一个杯口朝上,一个杯口朝下:“你看这朝上的杯,底儿漏了,水存不住,就是消渴;这朝下的杯,口堵了,水倒不出,就是五苓散证;要是杯子中间裂了缝,水积在中间晃荡,就是茯苓甘草汤证。看病得找到裂缝在哪。”
小周拿起五苓散的药方,忽然笑了:“师父,您说这五苓散能不能治别的病?比如有人喝了水就吐,叫‘水逆’的?”
“当然能。”岐大夫眼睛一亮,“《伤寒论》里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上次西街的赵老板,喝口水就吐,吃啥吐啥,我给他用了五苓散,两剂就好了。他那就是膀胱堵了,水排不出去,喝进去的水只能往回涌。”
正说着,门帘被轻轻推开,上周来的那个姑娘提着个果篮走进来,脸上红扑扑的,精神头足了不少。“岐大夫,我来谢谢您!喝了两剂药,那天晚上就觉得尿多了,早上起来嘴就不渴了,今天去医院复查,大夫说啥毛病没有。”
她把果篮放在桌上,里面是新鲜的桃子和葡萄:“我妈说这是‘喜桃’,让您尝尝。对了,我下周考试,您说我能过不?”
岐大夫笑着摆摆手:“放心去吧,病好了,脑子就灵了。记住以后感冒可别再捂汗了,要像春风拂过,轻轻的才好。”
姑娘走后,小周看着药方感慨:“这经方真是神了,几味药就把病治好了。”
“不是药神,是医理神。”岐大夫拿起《伤寒论》,“仲景先生早就把道理说明白了,水饮病‘当以温药和之’。五苓散里的桂枝,茯苓甘草汤里的生姜、桂枝,都是温药,能化掉寒水。就像冬天冻住的河,太阳一晒就化了,光靠挖渠不行,得有阳气。”
夜幕渐深,老槐树的影子在月光里晃悠,医馆里的药香混着茶香,飘得很远。岐大夫给小周讲起《神农本草经》里的药:“你看这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它能利水还能安神,治心慌最合适;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温阳又能通关节,让阳气走得顺畅。”
小周听得入了迷,忽然想起白天那老者:“师父,您说那大爷的病,要是用了五苓散会怎么样?”
“那可就错了。”岐大夫摇头,“他的水在胃里,五苓散是往下通膀胱的,用了会伤胃阳,可能更没劲了。就像厨房漏水,你却去通下水道,白费劲。”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人体轮廓,在上中下分别标上“肺”“胃”“膀胱”:“水饮在肺,会咳喘;在胃,会心慌;在膀胱,会渴、尿少。得找准地方,辨证施治。这就是中医的‘同病异治’,都是水饮,治法不同;也有‘异病同治’,比如五苓散既能治渴,又能治水逆,因为都是膀胱气化不利。”
月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那本《伤寒论》上,“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那行字,在月光下仿佛活了过来。小周忽然明白,这短短十几个字里,藏着多少古人看病的智慧——不看表象看根本,不凭感觉凭辨证。
四、市井相传岐仁术,细微之处见真章
一周后,岐仁堂的生意格外好。先是那老者的儿子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说老爷子喝了七剂药,心慌好了,手脚也暖了,现在能在院里打太极了。接着是考幼师的姑娘,拿着录取通知书来道谢,说面试那天嗓子清亮,一点不渴,发挥得特别好。
街坊们都在传,岐大夫能从渴不渴里看出病根子。卖菜的刘婶提着篮子路过,特意进来问:“岐大夫,我家老头子总觉得胃里凉,不想喝水,是不是也得用那茯苓甘草汤?”
岐大夫让刘婶说说症状,听完笑道:“他那是胃寒,还没到水饮的地步,用生姜泡点红茶喝就行,别动不动就吃药。”
小周在一旁碾药,听着这些对话,忽然觉得中医就像老槐树的根,深深扎在市井生活里。那些《伤寒论》里的条文,不是干巴巴的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需要细心体察的症状。
傍晚收摊时,小周给岐大夫捶背,忽然问:“师父,您说这中医难学吗?”
岐大夫望着窗外的老槐树,慢悠悠地说:“难也不难。难在要把书本上的理,变成手上的法;不难在只要你用心看,生活里处处是医理。你看那屋檐下的雨,顺着房檐流是正常,堵在瓦沟里就会漏,积在院子里就会涝,人身上的水也是一个理。”
他拿起桌上的《伤寒论》,递给小周:“好好读,慢慢悟。等你能从病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里看出病机,就真懂中医了。”
小周接过书,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仿佛摸到了千年前仲景先生的温度。医馆外的路灯亮了,昏黄的光透过窗棂,照在“岐仁堂”的匾额上,那三个金字在夜色里,透着一股让人安心的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