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就藩之地的争论(2 / 2)
御史顿时面如土色,慌忙跪地请罪。朱元璋摆了摆手:“下去吧,往后议事过过脑子。”
随后看向朱标:“标儿,你回头与吕氏说,让允炆再读两年书,明年开春,朕亲自为他选块妥当的封地。”
朱标躬身应下,心里暗自松了口气——父皇虽没放在心上,却也没真听那荒唐建议,总算没让允炆陷入难堪。
朝会散去时,众臣私下议论:“陛下心里还是疼孩子的,那御史也是胆子大,敢提高丽……”“谁说不是呢,也不瞧瞧皇长孙在陛下跟前多受宠,朱允炆虽比不得,也不至于发配到那等地儿去。”
阳光透过殿门洒进来,将朱标的身影拉得很长,他望着远处宫墙,心里清楚,父皇的天平,从来都偏向真正能担起江山的孩子。
其实那高丽之地,倒也并非全然不堪。
想当初,辽东军一鼓作气将其拿下,这些年便一直由蓝玉坐镇料理。
虽说论起经济繁盛,自然不及苏杭那般鱼米丰饶、商贾云集,但要说前景,却也未必差了。
蓝玉在那边整顿吏治,清剿余寇,把地方上的秩序打理得还算安稳。
先前战乱留下的疮痍,经这几年休养生息,也渐渐平复了些。
当地百姓虽不比江南富庶,却也勤恳,开垦了不少荒地,粮食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再者,高丽靠海,渔产丰富,又与辽东接壤,如今辽东开发得热火朝天,两地往来渐多,商路也慢慢通了。
蓝玉还在那边练了支水师,防备倭寇,保得一方海疆安宁。
这般看来,假以时日,未必成不了富庶之地。
只是这地方离京师太远,气候又与中原不同,冬日苦寒,对于自小在京师长大的朱允炆来说,确实不是个易处的所在。
也难怪那日朝会上,朱元璋听了那御史的话,只当是无稽之谈。
夜色像一块厚重的墨布,将江南的这座庄园裹得严实。
几盏灯笼悬在廊下,昏黄的光映着青砖地,也映着厅内几人的面色。
刚散了朝的江南官员们聚在此处,杯盏轻碰间,话题自然落到了白日朝堂上那桩事上。
一个身着湖蓝色锦袍的大臣放下茶杯,目光扫过坐在下首的那位御史,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赞同:“你呀,也不过过脑子。”
那御史脸上有些发烫,端起茶杯掩饰着尴尬:“下官也是想着,高丽如今也算安稳,又有蓝玉将军镇着,若是能去那里……”
“能去那里?”锦袍大臣打断他,指尖在桌面轻轻叩着,“你也不想想,那是皇孙!虽说不是嫡长,可终究是龙子凤孙。高丽再好,离着京师几千里地,气候又苦寒,陛下疼孙子还来不及,怎可能让他去那种地方就藩?你这提议一出口,陛下没当场发作,已是给了你面子。”
旁边一人附和道:“是啊,咱们想在南边施展手脚,有的是法子,犯不着打皇孙的主意。再说了,真要让皇孙去了高丽,那不等于把人往外推吗?陛下心里能痛快?”
御史嗫嚅着:“可下官瞧着,陛下对那孩子……也不算十分看重……”
“糊涂!”锦袍大臣皱起眉,“皇家的事,轮得到咱们置喙?陛下心里自有盘算。咱们做臣子的,把差事办好,守好江南这一亩三分地,比什么都强。往后这种话,莫要再提,免得引火烧身。”
厅内一时静了下来,只有烛火偶尔爆出的噼啪声。
那御史端着茶杯的手微微发颤,终于点了点头:“是,下官晓得了。多谢大人提醒。”
夜色更深,庄园外的风卷着落叶掠过墙角,像是在应和着厅内这无声的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