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韩月献身朱允炆(1 / 2)
这日午后,蓝玉命人在城中广场搭起高台,将那几个领头诬告的劣绅五花大绑推上台去。百姓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都想看看究竟。
蓝玉站在台上,朗声道:“父老乡亲们,咱家奉天子命来高丽,为的是保境安民。这几个泼皮,受了奸人指使,竟敢诬告查案弟兄劫掠百姓,搅得人心惶惶!”
说着,让张忠把从劣绅家中搜出的银子、账簿亮出来,“大家瞧瞧,这便是他们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凭证!”
百姓们见了银子和账簿,又听张忠细数劣绅平日里如何勾结官吏、欺压乡邻,顿时炸开了锅。
“原来是这伙人在捣鬼!”
“该打!”
蓝玉喝令:“将这几个劣绅各打三十大板,枷号示众三日,以儆效尤!”
板子打得噼啪响,百姓们拍手称快,先前的怨气消了大半。
蓝玉又道:“往后谁再敢造谣生事,咱家定不饶他!但若真是弟兄们有过错,尽管来府中告,查实了一样严惩!”
一番话下来,民心渐稳。
处置完劣绅,蓝玉回府对张忠道:“朱允炆的爪牙已除,接下来该盯紧他的亲信了。那姓李的管事,还有常往王府跑的几个幕僚,都给我看死了。”
张忠领命,当即分派弟兄,有的扮作修鞋匠守在王府侧门,有的装作挑夫蹲在幕僚家门口,日夜盯着。
过了两日,果然见那李管事揣着个油布包,鬼鬼祟祟出了王府,往城东方向去。
盯梢的弟兄忙派人回禀,蓝玉闻讯,对张忠道:“料是去给白莲教送东西,或许是信件,或许是物资。你带些人,在他必经的芦苇荡设伏,悄悄截了,莫要惊动旁人。”
张忠选了五个精壮弟兄,都带了短刀,扮作砍柴人钻进芦苇荡。
不多时,李管事哼着小曲走来,刚进荡中,便被几条黑影按住。
张忠夺过他怀中油布包,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两封书信,还有一叠银票。
“搜仔细些!”张忠又在李管事身上摸了摸,从靴筒里掏出个油纸裹的小本,上面记着“初三送粮五十石”“十六付银百两”,落款处虽没名姓,却画着个小小的“王”字标记。
张忠将人捆了,塞住嘴,连同书信、账本一并带回府中。
蓝玉见了这些东西,眼中精光一闪:“好!有了这些,看朱允炆还如何抵赖!”
他将书信展开细看,上面果然有朱允炆亲笔所写“教中之事,宜速筹备,待时而动”的字样,墨迹尚新。
“看来,是时候收网了。”蓝玉将书信折好,对张忠道,“看好李管事,再派人盯紧白莲教新据点,只等咱家奏请朝廷,便可一举拿下这伙逆党!”
此时的高丽城,看似风平浪静,实则一张大网已悄然收紧,只待时机一到,便要将朱允炆与白莲教的勾当,连根拔起。
朱允炆见李管事多日未归,心知不妙,连夜召来另一个心腹赵成。
这赵成原是个账房先生,心思缜密,平日里不常抛头露面。
“李管事怕是出事了。”朱允炆面色凝重,“往后教里的事,改由你去对接。记住,送去的东西里,多掺些赈灾的陈米旧粮,若是被蓝玉的人截了,便说是王府发的赈灾粮,谁也挑不出错来。”
赵成点头应下,次日便挑着两担粮食出门,一路走得坦荡,遇着巡逻的兵卒,还主动掀开粮筐:“这是王府给城西饥民的赈灾粮,劳烦官爷行个方便。”
兵卒见是寻常粗粮,便放他过去了。
这边朱允炆换了对接人,那边又差人给白莲教递了话。
三日后,城北贫民区忽然起了乱子——几十个饥民抢了粮铺,嚷着“官府不给活路”,与赶来弹压的衙役厮打起来。
消息传到蓝玉府中,张忠急道:“侯爷,城北乱了,要不要派兵去镇压?”
蓝玉眉头紧锁:“这乱子来得蹊跷,怕是朱允炆的调虎离山计。”
可转念一想,民乱若不及时平息,恐生更大祸端,只得派了一半人手过去。
城北的兵卒刚到,城南又报“有人聚众闹事,烧毁了两间铺子”。
蓝玉无奈,再分些人手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