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重生83:长白山上采参忙 > 第340章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340章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省文化考察团带着满满的笔记、胶卷和复杂感触离开了草北屯,但他们留下的涟漪,却并未随着吉普车卷起的尘土而平息。尤其是秋菊那个关于“旅游”的大胆想法,经过曹大林的肯定和那次金雕风波的发酵,仿佛一颗被投入心湖的石子,在不少社员,特别是年轻人的心里,持续荡漾着。

正式在合作社大会上提出发展旅游的提议,是在一个柳絮纷飞的傍晚。依旧是那间挤满了人的大屋子,煤油灯和蜡烛的光晕摇曳,映照着一张张或好奇、或怀疑、或跃跃欲试的脸。

秋菊站在前面,相较于第一次提出想法时的忐忑,这次她准备得更充分,讲述得也更加清晰有条理。她用考察团成员对山林风光、民俗故事的浓厚兴趣作为引子,详细描述了“山里人家”旅游的构想:如何利用空闲房屋,如何提供农家饭菜,如何设计安全的山林体验路线,如何将山货、绣品等变成旅游商品……她甚至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可能的收入,虽然数字听起来有些遥远,但那前景却让人心动。

然而,回应她的,依旧是大部分人的沉默和疑虑。

“让陌生人来家里住?睡咱的炕?这……这多别扭得慌!”一个中年妇女搓着围裙角,低声嘟囔。

“陪他们逛山?咱自己天天看,有啥可逛的?城里人真是钱多烧的?”一个老农吧嗒着旱烟,满脸不解。

“万一来的不是啥好人呢?咱这屯子偏僻,出了事咋整?”也有人担忧安全。

“收拾屋子、做饭、陪逛,这得多费工夫?耽误了地里活、参园活,挣那点钱划得来吗?”这是更现实的考量。

刘二愣子这次没急着表态,他抱着胳膊,皱着眉头,似乎在努力理解这桩“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意。曹德海和老会计则保持着谨慎的沉默,他们支持曹大林,但也深知这事儿的难度和风险。

面对众多的疑问和沉默的抵抗,曹大林没有强行推动,他知道,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他环视众人,声音沉稳地说道:“秋菊这个想法,是个新路子,好不好,光靠嘴说不行,得试试。这样,咱们不搞一刀切,不强求谁都参与。咱们先找一两户人家,自愿报名,做个试点。合作社可以提供些支持,比如帮着置办些统一的被褥、毛巾,帮着联系可能的客源。成了,大家看到了好处,自然就跟上了;不成,损失也不大,就当积累经验了。”

他目光扫过人群:“有谁愿意,当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屋子里一片寂静,众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易开这个头。这“螃蟹”看着新奇,可谁知道会不会夹手?

就在这时,一个有些怯懦却又带着几分坚定的声音,从角落里响了起来:

“曹……曹支书……要是……要是信得过,俺家……俺家愿意试试。”

众人循声望去,说话的,竟然是王奶奶!

王奶奶在儿媳妇的搀扶下站了起来,她头发花白,腰背有些佝偻,但眼神却透着一种老人特有的豁达和明理。她看着曹大林,又看了看秋菊,缓缓说道:“俺家就老婆子俺和儿子、媳妇,孙子在公社上学,平时就三口人。西边那间厢房,一直空着,拾掇拾掇就能住人。俺儿媳妇手脚麻利,做饭还行。前阵子考察团来,不也夸咱家的饭菜香吗?”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大林为咱屯子操心,秋菊这丫头也是为了大伙儿好。这新事儿,总得有人先迈一步。俺家没啥值钱东西,也不怕人看。能成,给咱合作社趟条路;不成,也就费点力气收拾屋子,没啥大不了的。”

王奶奶这番话,说得朴实又在理,带着老一辈人的担当和支持,让在场许多人都动容了。曹大林看着王奶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重重地点点头:“好!王奶奶,谢谢您老支持!合作社一定全力帮您把这事办好!”

有了王奶奶家带头,又有两户家里劳动力充足、房子也宽裕的社员,在犹豫之后,也试探着报了名。这“旅游试点”,总算是在一片观望和疑虑中,磕磕绊绊地启动了。

接下来的日子,王奶奶家和其他两户试点家庭,便成了屯里的焦点。在秋菊的指导和合作社的支持下,他们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

王奶奶的儿子和儿媳,把闲置的西厢房里外彻底打扫了一遍,墙壁用新和的黄泥细细地抹平,坑洼的地面也垫实了。曹大林让合作社从集体积累里支出一笔钱,统一购置了一批白布,由春桃和几个手巧的妇女,缝制了干净的被套、枕套和床单,虽然布料普通,但浆洗得干干净净,带着阳光和皂角的清新气味。窗户纸也换了新的,透亮了不少。

秋菊则忙着给这几户“准经营户”进行简单的培训。

“被褥要常晒,保持干燥蓬松。”

“客人用的毛巾、脸盆要单独准备,贴上标记,不能和自家人混用。”

“厕所要打扫干净,定期撒石灰。”

“做饭前要洗手,碗筷要用开水烫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