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共鸣代价·暗影低语(1 / 2)
莉亚娜从“源初之海”深处带回的、关于某种疑似更高阶“共生秩序结构”的残缺图谱,在联盟最高层及核心研究团队内部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动与深思。这不再是单纯的力量指引或技术蓝图,它触及了秩序存在形式的哲学本质,甚至可能指向了“织网者”扭曲力量的对立面。
伊芙琳下令成立的“共生结构解析项目组”由艾妲教授亲自领衔,汇聚了星盟、凝辉文明、铸星者后裔、星灵遗韵乃至守林人族中最顶尖的理论家、法则建模师和信息拓扑学家。项目组的工作室位于星盟首府星轨道上的“静滞沉思”空间站,这里的时间流速可以被局部调节,以应对极其复杂的演算需求。
解析工作甫一开始便遭遇了巨大挑战。那幅由莉亚娜转译而来的“图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图形或数据流,而是一种多维的、动态的、蕴含了复杂因果逻辑与情感倾向的“秩序意象”。它无法用任何单一的科技或魔法手段完全复现,只能通过多种感知模式叠加,辅以强大的灵能共情与逻辑推演,才能勉强捕捉其一丝神韵。
“这像是一种…‘活着的数学’,”一位凝辉文明的晶体逻辑学家感叹,他的光核因高速运算而不断明灭,“每一个节点既是独立的秩序凝聚点,又是整体和谐共振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连接并非固定的能量通道,而是基于某种…‘共识’或‘默契’形成的动态交互。”
“更惊人的是其中蕴含的‘情感底色’,”一位星灵遗韵的长老闭目感应,声音空灵,“并非我们理解的情绪,而是一种…趋向于平衡、繁荣与创造性循环的‘意志倾向’。这片结构本身,似乎就在诉说着‘共生’的渴望与喜悦。”
艾妲教授综合各方发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我们可能正在接触的,是‘源初之海’本身所倾向于维持的,或者说它所认可的‘理想秩序模型’。‘织网者’的力量,或许正是通过破坏这种内在的共生和谐,强行扭曲、剥离秩序结构,才实现了其吞噬与毁灭的目的。”
这个假设为对抗“织网者”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如果能够理解甚至部分复现这种“共生秩序”,是否就能构建出对“织网者”力量具有天然排斥或净化作用的防御体系?甚至,找到从根本上修复被“织网者”侵蚀区域的方法?
联盟的研究重心开始发生微妙而深刻的转变。从之前侧重于解析“源初之海”提供的、相对直接的力量与应用知识,转向更基础、也更艰深的——尝试理解秩序本身的深层逻辑与倾向性。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有顶尖的智力,更需要一种与秩序本源共鸣的“悟性”与“共情能力”。
然而,这种深层次的探索,伴随着莉亚娜之前警示过的“代价”。
就在项目组取得初步进展,成功模拟出“共生结构”一个极其微小的、稳定的局部片段时,负责维持该片段能量供应的三名凝辉文明高阶学者,其光核同时出现了短暂的“频率紊乱”和“色彩饱和度下降”。他们报告称,在模拟成功的瞬间,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精神抽离感”,仿佛自身的秩序存在被那微小的结构片段短暂地“借用”了一部分。
几乎同一时间,远在“源初之海”边缘共鸣点的莉亚娜,也在一次试图更深入解读“脉动紊乱”根源的共鸣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她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或有限的互动者,而是仿佛短暂地“融入”了秩序之海的某种宏观循环。无数秩序的诞生、演化、交织、衰变与重塑的信息洪流冲刷着她的意识,远超她个体灵魂所能承载的极限。她艰难地维持着自我认知的锚点,感觉自己的灵魂如同被放置在亿万星辰的引力场中撕扯。当她从这次深度共鸣中强行退出时,脸色苍白,精神萎靡,灵魂层面传来的虚弱感久久未能平息。
“它在‘反馈’…”莉亚娜通过加密信道向伊芙琳汇报,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并非恶意,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同化倾向。我们的探索,尤其是这种试图理解其本质的深度共鸣,正在让我们自身的存在,与‘源初之海’的宏大秩序产生更深的交织。这种交织…有风险。”
伊芙琳立刻下令,“共生结构解析项目”的所有深度实验必须采取更严格的灵魂防护与能量隔离措施,并强制参与者进行周期性的精神恢复与隔离观察。同时,她严令莉亚娜,在找到安全的方法之前,暂停一切超出安全阈值的深度共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