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寻找牛痘(1 / 2)
第342章寻找牛痘
天花,自从发现以来,一直是柄悬在人类头顶的利剑。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皆是闻之色变。
在古代,天花一直是致死率最高的烈性传染病之一,一旦爆发,往往十室九空,哀鸿遍野。
在明末这段动荡岁月,天花的阴影可谓是无处不在。
在大明,天花又被称为「痘疮」或「虏疮」,它不仅肆虐民间,也同样无情地吞噬著统治阶层。
明廷方面就不用说了,陕西、山西,山东乃至北直隶,都曾爆发过天花;
而关外的清廷更是闻痘色变,多铎、岳托、萨哈璘等人,都是染上了天花暴病而亡。
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也是直接死于天花之下。
天花不分贵贱,不论阵营,只是平等地收割著每个人的性命。
因此,对于志在天下的汉军而言,预防天花就成了头等大事。
当然了,瘟疫也不仅仅只有天花,关键在于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疫体系。
对于江瀚所说的种痘法,在场的名医们也并不陌生。
院判张继源细细解释道:
「王上明鉴。」
「这痘疮之症,确有顺痘、恶痘之分。」
所谓的顺痘、恶痘,其实是天花的两种临床表现,也就是小天花和大天花。
小天花症状轻,致死率较低,而大天花通常症状凶险,死亡率极高。
而种痘之法,关键在于痘苗,又分为时苗与种苗两种不同类型。
「时苗者,是取之于天行时痘患者身上的新鲜痘痂,毒性猛烈,接种者易受其害,风险极大。」
「种苗则不然。」
「需要选顺痘、或是顺利康复者的痘痂,将其研磨成粉备用。「
「使用时以洁净棉花蘸取,塞入鼻中,令其发痘。」
张继源侃侃而谈,进一步详述了储藏之法:
「选好痘苗后,需要以纸包妥,置于竹筒,标记日期。」
「寒冬可存三四十,酷暑则在十五日左右。」
「存放越久,效力越弱,也就越难引痘。」
「尤其切记,不可使过期之苗,也必须选身体强壮者接种。」
此法关键就在于痘苗的筛选,而「熟苗法」则是最安全的一种法子。
「臣建议,可先选十份良种痘苗,接种十人,选择其中顺痘者的痘痂。」
「然后将其再制成新苗,为百人接种;之后再选出毒性轻者;另为千人接种..」
「如此层层优选,后续痘苗的毒性也会渐次减弱,即便耗时稍久,但接种者更容易存活。」
江瀚听罢暗自点头,张继源所说的熟苗法,便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防疫技术。
其本质上,就是通过连续多代培养,筛选出毒性减弱、免疫原性保留的毒株。
这也与现代减毒活疫苗的制备原理不谋而合。
单就在临床医学方面上,东方医学的发展简直甩了西方十条街。
当欧洲人还在愚昧地相信放血疗法时,大明的医生们已经摸到了现代疫苗制备技术的门槛。
事实上,在牛痘出现前的十七、十八世纪,中国的人痘术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传向了世界。
日本、朝鲜、俄罗斯、土耳其乃至后来的欧洲,都曾直接或间接的引入了此法,挽救了无数生命。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信》中对人痘术高度赞扬,称之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而英国医生詹纳在发明牛痘术时,也明确承认了他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人痘术「以毒攻毒」的理念。
世界卫生组织也曾特别指出,能够消灭天花,中国古代的人痘术功不可没。
可以说,在人类对抗天花的漫长征程中,中国的人痘术都是一座绕不开的丰碑。
然而,尽管人痘术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防疫技术,但仍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的接种者,会因为痘苗毒力反弹而死亡。
究其根本,还是原始的天花病毒毒性太大。
因此,后人又发明了牛痘法,从根本上切断了与致命天花病毒的直接联系。
相比于天花病毒,牛痘病毒对人几乎无害,接种后仅在局部产生一两个小痘疹,致死率接近于零。
再加上副作用轻,适用广等优点,牛痘法迅速取代了人痘术,成为了人类最终战胜天花的关键。
而江瀚给这帮太医们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将牛痘法研究透彻,并加以推广。
他打算在朝堂中再新开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公共卫生与医学事务。
名字和架构他暂时还没想好,反正参照后世的卫健委和卫生局就好了。
而牛痘法,正好可以作为这个新部门打响名头的第一炮。
「牛痘?」
听了江瀚的想法,在场的太医们都愣住了。
在他们看来,经过不断改良的人痘术已相当成熟安全。
牛痘,顾名思义应该源于牛身吧?这又是什么道理,以畜防人?
将牲畜身上的东西用于人身,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也违背了这帮太医们的固有认知。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议论,众人七嘴八舌,都想朝江瀚问个明白。
虽然刚刚被显微镜震撼了一把,但涉及具体医术,尤其关乎人命,他们必须慎之又慎C
而江瀚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总不能说有神人入梦,传道授业吧?
思来想去,他只好推说早年间出塞时,曾在草原上见识过。
可光靠这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显然无法说服这帮经验老道的太医们。
那黄金家族的末代大汉林丹汗,不就是死在了天花上吗?
要真有此等秘术,他咋不提前用?
江瀚被问得头都大了,只能说此术流传不广,多流行于底层的挤奶奴隶之间,贵族不屑为之,故知之者甚少。
听了这话,众人才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
江瀚生怕露馅,连忙转移起话题:
「相信我,牛痘法更胜一筹。」
「老幼皆宜,禁忌甚少,副作用远低于人痘,而且还无需专人长期照看.」
正说著,一位年轻的太医忍不住插话问道:
「王上,怒臣冒昧。」
「您所说的牛痘,需取自何种牛只?「
江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自然是奶牛,不是说了吗,挤奶的奴隶——.「
可话还没说完,他却突然愣住了。
好像不对啊,自己该去哪儿找奶牛?!
要知道在历史上,牛痘是首次发现在英国牧区的。
而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则以种植业为主,奶牛养殖并不普遍。
黄牛、水牛主要用于耕田,也没听说有谁专门用来挤奶。
找不到患有牛痘的奶牛,他连原始毒株都无法获取,更别提大规模接种了。
看著众人困惑的目光,江瀚强迫自己静下心来:
「不对不对,是本王想岔了。」
「牛痘虽然最初是在奶牛身上发现的,但它未必仅存于奶牛。「
「其他种也可能患有痘,只要细寻找,应该不难发现。」
可就在这时,刚刚提问的年轻太医再次开口,又给了江瀚当头一棒。
「王上,即便如您所言,牛痘可能存在于其他牛种。」
「但微臣仍有几件事情不明。」
「首先,如您所说,痘会如人痘一般传染。」
「可我中原地界养牛,不同于漠北漠南,民间以散养居多,而且通常只有几户人家才有一头牛。」
「那么问题来了,这传染又该从何说起?从哪里获得稳定的传染源?」
「再者说,即便有牛曾经患上了牛痘,可牛痘毒性弱,如果该牛早已自愈怎么办?」
「还有,即便真的有痘存在,又该如何辨认?」
「我等从未见过牛痘,自然认不出来,难道王上要放下军政大事,亲自去一一辨认吗?」
他顿了顿,继续追问道:
「最后,请问王上又该如何确定,您所见的就一定是牛痘,而非牛身上的寻常疾病?
乡「有句话说得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人命关天,王上还需万分谨慎啊!」
这番话算是问到了点子上。
历史上的詹纳之所以在奶牛身上发现牛痘,并非偶然,而是由病毒特性、畜牧业模式和人类活动共同决定的。
众所周知,奶牛的养殖方式,相对比较密集。
这种环境,非常有利干牛痘病毒在牛群内部互相传播。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黄牛或水牛多为散养,病毒传播的机会要少得多。
其次,奶牛每天要两次挤奶。
在这个过程中,挤奶工会与牛进行长时间、大面积、高频率的接触,从而染上牛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