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344章 三年发展规划

第344章 三年发展规划(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346章三年发展规划

二十万精兵,这个数字虽然听起来有些骇人,但却只是江瀚的保守估计。

眼下的大明朝虽然已经是千疮百孔,但因其庞大的体量和底蕴仍在,战力亦不可小觑。

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乃至辽东的关宁军,无一不是能征惯战之辈。

要是现在就火急火燎的出兵,无异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即便初期能凭借锐气取得一些战术胜利,可一旦引起明廷的全力反扑,很可能会陷入长时间的拉锯战。

届时,关外的皇太极就能彻底放开手脚了。

这也是江瀚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他需要时间整兵备战,也需要时间消耗大明的国力与元气。

因此,他打算花三年的时间,用来整兵备战,筹措粮饷,储备人才。

听了这个决定,在场的几位主将脸上,都不由自主地露出了一丝失望和气馁。

江瀚将他们的神色尽收眼底,不由得笑了笑:

「怎么,以为不打仗,你们就能轻松了?」

「错了,接下来的差事一点也不简单!」

「如今我军中,能称得上战兵的,不过才堪堪五万之数。」

「我给你们三年时间,必须将战兵扩充五万;」

「此外,负责屯垦、戍守的民兵,也要扩充到三十万的规模!」

江瀚这个任务可以说十分艰巨。

扩军,尤其是大规模扩编战兵,绝非简单的招揽乡勇青壮即可。

民兵与战兵有著本质区别,一个是负责地方守备、屯垦生产的兵种。

而另一个则是完全脱产的专业士兵,需要长期,系统性的严格训练,方能成军。

其训练内容十分繁杂而且要求极高:

战兵需要精通刀牌、长枪的使用技巧,还要牢记各种战阵配合;

此外,纪律灌输、体能锤炼等训练也是重中之重,马虎不得。

而听到这个庞大的数字,殿内众人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如此大规模的扩军,还要在短短三年内完成,谈何容易?

而江瀚见无人出声反对,便一锤定音:

「既然都不说话,那便是默认了。」

「好,接下来,让本王分配任务。」

他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曹二:

「你自领八万战兵,十万民兵的份额。「

「主要在成都府、四川行都司、叙州府、泸州等川中、川西核心府县招兵买马,务必严加操练,不得有误!」

人群中的曹二毫不犹豫,大步出列,抱拳道:

「末将领命!」

江瀚点点头,随即看向负责川北防线的董二柱:

「柱子,你就领万战兵,三万民兵的额度吧。」

「主要在保宁府、龙安府、顺庆府等地招募兵员、训练。

「剑州毗邻汉中,关乎我北线安全,你要给我练出一支劲旅来。」

董二柱沉声应道:「王上放心!」

接著,江瀚转向一旁,开口道:

「李老歪,你在夔州府和重庆府,这里地处长江要冲,水道纵横。」

「那就负责水师吧!

「水——水师?」

李老歪闻言一愣,脸上写满了错愕。

他一个西北出身、习惯了骑马砍杀的旱鸭子,怎么突然就被派去搞水军了?

他刚想开口推辞,江瀚抬手打断了他:

「我知道你是旱鸭子,但眼下无人可用,只得让你先担起来。」

「我不需要你把军练得天下无敌,纵横长江。」

「你的首要任务是督造各类战船、漕船、运兵船。」

「边造船,边培养或者招募兵。」

听了这话,李老歪才长舒一口气。

只要不让他上船打仗,一切都好商量。

「末将明白,我回去后就督促工匠抓紧造船。」

江瀚满意地点点头,最后看向邵勇和李自成:

「剩下的六万战兵缺额,就由你二人平分了。」

「云贵两省新附,地瘠民贫,你们要因地制宜,慢慢来就。」

此时,李自成再次出列,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王上,那驻守各地的民兵应该如何是好?」

「云贵地处偏远,很多地都不适合大规模军,要不干脆重开卫所,镇戍地?」

江瀚闻言,眼睛微微眯起,看向李自成:

「你说说看,你是如何想的。」

李自成整理了一下思绪,陈述道:

「臣以为,云贵这般汉夷杂处之地,卫所制度有著其独特的价值。」

「以那杨嘉为例,如果有卫所提前囤兵附近,便可有效威慑周边生番野人,使其不敢轻易下山掳掠。」

「卫所军户,平时屯垦自给,可以减轻粮饷压力;闲时操练,也能维持基本的军事技能。」

「其存在,本身就是王化的象征,对于震慑不安分土司,巩固我在边疆的统治,大有裨益。」

江瀚听罢,陷入了沉思。

说实话,因为舆论的影响,他内心深处一直对「卫所制度」抱有相当大的偏见。

后世充斥著对卫所制度糜烂不堪、军户逃亡、战斗力低下、军官侵占屯田等弊病的猛烈抨击,几乎将其视为了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也使得江瀚先入为主,认为卫所是一种落后的、应该被彻底抛弃的军政组织。

然而,自从他在成都称王,统领全局后,他才逐渐转变了想法。

古代任何制度,都不能脱离其时代背景,轻易下论断。

你可以批评老朱在经济政策、货币体系、或者是户籍管理上存在漏洞;

但你决不能说一个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对于养兵、练兵、用兵等方面有问题。

结合明初的现实条件来看,卫所制度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卫军通过军屯基本自给自足,极大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与此同时,卫所构成了遍布全国的军事控制网络,也十分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地方秩序;

世袭的大明军户们,则保证了相对稳定的兵源。

但随著时间推移,政治逐渐腐败,卫所制度也开始衰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