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洪督师心里苦(1 / 2)
第350章洪督师心里苦
当熊文灿那封措辞激烈的奏疏送抵京师后,立刻在朝野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大小官员,无论是在衙署办公,还是在茶楼酒肆私下聚会,议论的焦点都离不开此事。
「听说了吗?这回中原剿匪,仗还没见著大动静,前头两位倒先自个儿掐起来了!」
「谁跟谁掐?」
「还能有谁?洪亨九和熊太蒙呗!」
「这——他俩一个五省总督,一个六省总理,圣上钦点的剿匪大臣,怎么会掐起来?」
」唉,这不摆明了嘛!事权不一,令出多门!「
「一个要剿,一个要抚,能不掐起来吗?「
「不对劲啊。「
「那洪亨九的主要职责是督师西北,防范虏患,兼顾山陕流贼,如今怎么和主持中原正面战场的熊太蒙杠上了?「
「我记得前两任总理,像陈玉铉、卢建斗在位时,也没见洪督师和他们起什么争执啊?」
「今时不同往日喽,这里头的门道,深了去了——」
一时间,朝野间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和流言不胫而走。
而这些声音,自然也一字不落地传到了朱由检和杨嗣昌的耳中。
皇帝的反应倒是在意料之中,焦躁、愤怒,却又带著一丝警惕和猜疑。
他既渴望能尽快传来捷报,一举扑灭困扰他十余载的流寇,同时又对前线那些文武大员充满了不信任。
自从朱由检登基以来,「流寇」这两个字就如同梦魔一般缠绕著他。
十一年间,剿匪耗费了无数粮秣帑银,损失的官兵将士成千上万,可结果呢?
流寇反而愈剿愈多,愈剿愈强!
如今,中枢好不容易布下了这张囊括数省、史无前例的大网,意图永绝后患。
可这网才刚刚撒出去,还没见到大鱼,自己人倒先起了内让,这让他如何能不气?
在朱由检最初的规划中,设立五省总督和总理,本就是出于制衡的考量。
前两届班子都配合的不错,一个在西北,一个在湖广。
不仅井水不犯河水,甚至还一度将高迎祥、张献忠等部逼入了绝境,险些功成。
可如今制衡的效果是达到了,却演变成了令出多门,相互掣肘的尴尬局面。
前线的官司竟然直接打到了他的御案上,要他这位日理万机的皇帝来亲自裁断!
「文若呢?!」
朱由检猛地将奏疏摔在御案上,对著侍立一旁的王承恩吩咐道,
「去,给朕把杨文若找来!「
王承恩被吓得一哆嗦,立刻应承一声,随后便忙不迭地退出了武英殿,直奔文渊阁而去。
杨嗣昌目前已经被加封为了东阁大学士,正式跻身于内阁之中。
值房内,他此刻同样是焦头烂额,心绪不宁。
杨嗣昌前几天刚收到洪承畴送来的捷报文书,言及官军连战连捷,流寇活动空间已经十不存一。
他本以为大局已定,可万万没想到,这竟然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熊文灿这一纸诉状,直接将洪承畴「擅事专权、轻启战端」的罪名捅到了陛
更让杨嗣昌恼火的是,朝中不少人将矛头隐隐指向了他,认为是他这个兵部尚书排失当。
对此,杨嗣昌心里是有苦,却说不出半点。
分明是前线的官职设置出了问题,人心更是出了问题。
对于洪承畴此番一反常态的举动,杨嗣昌倒是闻出些味道来了。
洪亨九这是不甘寂寞,想要借机上位了!
所以他才会不顾人事安排,悍然越过熊文灿,直接调动数省兵马,企图独揽剿匪大功,以此为晋身之阶。
说起来,这倒也怪不得洪承畴急切。
任谁在西北苦寒之地,顶著风沙,对著蒙古人和流寇一熬就是十几年,心里都不会平衡。
有句话说得好,可一可二,不可再三。
洪承畴是天启年间就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了,论资历、论战功,他丝毫不比任何人差。
可结果呢?
第一任五省总督陈奇瑜,竟然是他洪承畴当年在陕西时的下属!
当时洪承畴挤走了杨鹤,如愿坐上三边总督之位,而陈奇瑜不过是一个延绥巡抚而已。
可皇帝竟绕过了他,直接将陈奇瑜提拔为了五省总督。
当时皇帝给的理由是让洪承畴「专心西北边务及剿匪」,他只能忍下这口气。
后来陈奇瑜因车厢峡放跑了流寇主力,被勒令去职还乡,洪承畴才总算如愿当上了五省总督。
本以为自己是位极人臣了。
可偏偏又横空杀出个卢象升,以不到四十的年纪,被破格提拔为了七省总理!
洪承畴见卢象升确实忠心体国,能文能武,也只能以大局为重「相忍为国」。
既然七省总理当不上,那回京当个兵部尚书总可以吧?
当初原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尽,中枢正缺一个知兵的重臣坐镇。
洪承畴在京的亲朋故旧四处奔走,向皇帝多次举荐,可一眨眼的功夫,这位置又被杨嗣昌截了胡。
说句不客气的,杨嗣昌和洪承畴之间还差著辈分呢!
杨鹤当年虽然是洪承畴上司,但也算同僚,只高一级罢了。
而杨嗣昌作为杨鹤之子,怎么也算是个晚辈。
更何况,论起实实在在的带兵打仗、剿匪经验,他洪承畴难道比不上一个杨嗣昌?
可结果呢?
皇帝仿佛像看不到洪承畴一般,愣是将丁忧在家的杨嗣昌提拔为了兵部尚书。
可这还不算完。
杨嗣昌上任后,转手就向皇帝推荐了熊文灿担任剿匪总理,彻底堵死了洪承畴前路。
得知消息的洪承畴气得七窍生烟,无处发泄的他只能带著部下,出兵狠狠揍了高迎祥等人一通。
当然了,杨嗣昌也不会让洪承畴好过。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洪承畴可谓是杨嗣昌的杀父仇人。
当年他的父亲杨鹤在陕西主持招抚,就是因为洪承畴在背后搞小动作,大力主剿,导致杨鹤招抚失败,被崇祯下狱论死。
虽然后来杨嗣昌连连上书,表示愿意代父受罪,皇帝才改判杨鹤戍边,最终病死在了戍所袁州。
别忘了,当初杨嗣昌可是被夺情召还的,前脚还在父亲坟前守灵,后脚就入主了中枢。
你让他心里如何不恨洪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