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能源供应与生活设施(2 / 2)
“我们采用了优化输电技术和线路,能有效降低能源传输损耗。”
瓦列里解释道。
“实施统一调度管理,实时监测各个区域的能源需求,根据需求动态调整供电量,避免能源浪费。”
“同时,电网采用高压直流传输技术,传输损耗仅为交流传输的1\/3。”
“每个楼层和区域都配备独立的变压器和配电箱,能确保供电电压稳定,避免因电压波动导致设备损坏。”
接下来,三人开始论证生活设施的布局。
伊娃将一份“居住生活层设计方案”投射到墙壁上。
“居住生活层是地下方舟的核心区域,不仅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还要提供教育、医疗、娱乐、购物等各种生活服务,让居民在地下能继续正常生活,避免出现心理问题。”
“居住生活层的住房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的面积为30平方米,可容纳3-4人居住。”
“模块内配备床、沙发、桌子、椅子、衣柜等基本家具,以及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住房采用装配式施工技术,在地面预制好模块后,运输到地下进行组装,能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
“每个居住单元由多个模块组成,配备公共厨房、公共卫生间和公共客厅,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为了模拟地面环境,缓解居民的心理压力,居住生活层会设置‘人工自然景观’。”
“我们会在居住单元之间建设小型公园,种植各种绿植,配备人工瀑布、小溪和假山。”
听到这里,瓦列里又再次强调了教育和医疗设施的重要性。
“教育和医疗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
“每个地下方舟集群,会建设100所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学校的规模和设施与地面学校一致,确保孩子们能正常接受教育。”
“同时,每个集群会建设10所大型医院,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能处理各种常见病和突发疾病。”
“医院的药品和医疗设备会提前储备,确保能满足一年的使用需求。”
紧跟着,列维又提出了交通设施的问题。
“地下方舟的各个楼层和区域之间如何连接?居民的出行如何保障?”
“我们设计了‘立体交通网络’,包括垂直电梯、应急楼梯和地下地铁。”
伊娃切换出交通枢纽层的设计图。
“每个楼层之间,设置10部垂直电梯,电梯的运行速度为6米\/秒。”
“从居住生活层,到农业生产层只需30秒。”
“应急楼梯采用螺旋式设计,每个楼梯间的宽度为2米,能满足人员快速疏散的需求。”
“地下地铁连接各个集群,地铁列车的时速可达200公里,从基辅集群到哈尔科夫集群只需1小时,方便集群间的人员流动和物资调配。”
瓦列里又补充道。
“通讯设施同样重要。我们会在核心控制层,建设地下通讯基站,采用量子通讯技术,确保通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地下方舟会与地面建立秘密通讯通道,及时获取地面的危机信息,以便调整地下方舟的运行方案。”
“前期准备阶段,我们会与战国的通讯企业合作,建设地下通讯网络,确保每个居民都能正常使用手机、互联网等通讯工具。”
三人围绕能源供应和生活设施,展开了详细的讨论。
从地热井的钻探技术,到核反应堆的安全保障。
从住房模块的设计,到通讯网络的建设。
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反复推敲。
列维建议在能源供应层安装地震监测设备,防止因地质活动导致能源设施损坏。
伊娃提出要在居住生活层设置心理疏导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居民适应地下生活。
瓦列里则强调要加强安保设施建设,在每个入口和关键区域设置安检设备和监控摄像头,确保地下方舟的安全。
又是三个小时过去,三人一致认为,多元互补能源系统,能满足地下方舟的能源需求。
立体交通网络和完善的生活设施能让居民在地下正常生活。
接下来,他们需要重点讨论前期准备工作的具体方案,包括时间规划、资金筹集、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