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深挖洞(2 / 2)
“战国的地质条件,为“深挖洞”提供了天然基础。”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东欧平原,土层深厚、地质稳定。”
“除少数喀斯特地貌区域外,绝大多数地区,适合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
“根据地质勘探数据,基辅、哈尔科夫、利沃夫等主要城市周边。”
“地下50-500米范围内,以稳定的沉积岩和黏土层为主,抗压强度高、透水率低。”
“既能抵御常规武器的直接打击,也能有效防御核辐射、生化污染等非常规威胁。”
“从安全战略角度看,“深挖洞”是无纵深国家的必然选择。”
“现代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战略轰炸机、地面装甲集群的突击速度远超以往。”
“传统的地面防御体系,在高强度打击下不堪一击。”
“而地下世界能实现“物理隔离式防护”。”
“地下100米深度,可抵御10万吨级核弹的地面冲击波。”
“地下200米以上,可完全屏蔽核辐射与电磁脉冲。”
“封闭的地下空间,通过负压通风系统,能有效阻挡生化武器的扩散。”
“对于没有战略缓冲的战国而言,这样的地下屏障,就是国家的“生命线”。”
“我所定下来的计划分三期,推进“深挖洞”工程,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地下空间网络。”
“总规划地下建筑面积约10亿平方米,可容纳全国80%以上的人口。”
“在紧急状态下安全避险,同时保障日常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
“第一期1-5年,核心城市地下应急避险网络建设。”
“优先在基辅、哈尔科夫、敖德萨、利沃夫等10个核心城市,挖掘深度100-200米的地下应急中枢。”
“每个中枢包括三大功能区,一是避险居住区,按照人均5平方米的标准,建设模块化住房。”
“然后配备独立的通风、供水、供电系统可容纳50-100万人紧急避险。”
“二是指挥调度区,作为国家应急管理、军事指挥、民生保障的核心枢纽。”
“配备防电磁干扰、防核辐射的通信设备,确保战时指挥畅通。”
“三是应急通道区,建设连接城市各区域的地下隧道网络。”
“隧道宽度不低于8米,可通行应急车辆与人员,同时预留与周边城市的地下通道接口。”
“第二期6-10年,跨区域地下交通与生活网络延伸。”
“在核心城市地下中枢建成的基础上,挖掘连接各大城市的地下高铁隧道与公路隧道,形成“地下交通大动脉”。”
“地下高铁设计时速200公里,全程在地下50-100米处运行,不受天气、地面战争影响,确保人员与物资的快速流通。”
“同时,拓展地下生活空间,建设地下商场、学校、医院、文化场馆等配套设施,让地下空间从“应急避险场所”转变为“常态化生活区域”。”
“在基辅地下建设可容纳30万人长期居住的“地下新城”。”
“配备垂直农场、清洁能源电站、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地下城”的初步自给。”
“第三期11-20年,全国地下空间一体化整合。”
“将各城市的地下空间,与跨区域地下通道全面联通,形成覆盖全国的“地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