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破晓时分(2 / 2)
“所以,”曹荣荣总结道,“我们要对抗的,从来不只是危暐一个人,甚至不只是‘园丁’那个集团,而是这种‘特权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的思维和它赖以生存的土壤。”
鲍玉佳点头:“银行大厅那一巴掌,和后来逼死李博士、抹杀‘麻雀’的存在,是同一根藤蔓上结出的不同恶果。根子,都在那里。”
这次集体的、系统的回忆与反思,为他们的斗争画上了一个深刻的注脚。它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将罪犯绳之以法,更在于扞卫规则的尊严,重塑权力的边界。
(三)“园林札记”的初读与“清道夫”的迷踪
指挥中心内,陶成文、鲍玉佳、张帅帅、沈舟等人,开始了对《园林札记》的初步研读。韩老的文字老辣而隐晦,充满了一种将权力视为园艺艺术的扭曲美感。他将拉拢腐蚀称为“施肥”,将排除异己称为“修剪”,将培养代理人称为“嫁接”,将构建利益共同体称为“规划园林布局”。
在其中一段,他写道:“……暐儿(指危暐)性情暴烈,如未经驯化的野枝,虽可震慑宵小,但终非长久之道。修剪过度则易折,放任则恐伤及园林根本。奈何其父溺爱,视若瑰宝,终成祸患之始……”这似乎印证了他对危暐的看法——一件好用但不够精细、甚至有些失控的工具。
关于“清道夫”,札记中提及更少,只有寥寥数语:“……深海之刃,需藏于鞘中,非万不得已,不可轻出。然鞘亦需保养,否则反噬其主……”“幽灵航线”的线索已被移交国际刑警和相关国家海事机构,全球追捕“清道夫”的大网已经撒下。
沈舟发现,札记的后期,韩老的笔触中偶尔会流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和疑虑:“……园林愈大,修剪愈频,愈感力不从心。新枝旧干,盘根错节,阳光难至之处,已生腐坏之气……不知我这老园丁,还能看护这片园林几时?”这或许是他最终选择平静面对结局的复杂心态之一隅。
(四)新生与告别
数月后,针对韩老(“园丁”)、“东山会”核心成员以及一系列关联案件的司法程序正式启动。证据确凿,铁案如山。
曹荣荣、孙鹏飞、程俊杰、梁露等人,作为关键证人,走出了安全屋,准备迎接法庭的质证,也迎接各自的新生。曹荣荣全身心投入“危暐案被害人互助基金会”的工作;孙鹏飞和程俊杰选择面对应有的法律制裁,也开始了真正的忏悔与重塑;梁露则计划用她的笔,记录下这段黑暗与光明的历史。
马强被送往条件更好的专业机构进行长期治疗和康复。
鲍玉佳、张帅帅、沈舟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带着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继续在维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前行。
陶成文和魏超,则因在此案中的卓越表现,肩负起了更重要的职责。
(五)尾声:阳光与阴影
又是一个清晨。陶成文和鲍玉佳站在市局大楼的天台上,望着脚下渐渐苏醒的城市。
“结束了。”鲍玉佳轻声说。
“又像是刚刚开始。”陶成文目光深远,“‘园丁’抓住了,但滋生‘园林’的土壤还在。韩老札记里提到的那种‘腐坏之气’,不会因为一次清扫就彻底消失。”
鲍玉佳点点头:“是啊。权力需要敬畏,但更需要监督;规则需要尊重,但更需要扞卫。这条路,还很长。”
阳光洒满大地,照亮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照见了那些曾经被阴影笼罩的往事。有些伤痛或许无法完全愈合,有些失去或许无法真正弥补,但揭露黑暗、抗争不公本身,就是赋予生命以尊严和意义的过程。
“破晓”小组完成了它的使命,但守护光明、防止黑暗重临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国度里,每一天,都是破晓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