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光年(1 / 2)
“绝对透明”的策略像一剂猛药,初时引发了更剧烈的舆论震荡,但随之而来的是海啸般的公众审视。基金会干净的账目、梁露逻辑清晰的回应、以及那些从“打破沉默”倡议中走出的真实面孔和故事,逐渐压倒了污蔑的水军。公众的注意力开始转向那份沉甸甸的《系统性预防权力欺凌行为建议书》,媒体开始深度解读,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一股推动制度改良的共识正在凝聚。
然而,真正的风暴中心,已悄然转移至无形的数字边疆与幽暗的深海。
(一)数字陷阱与反向追踪
沈舟设置的“蜜罐”系统成功捕获了几条狡猾的“大鱼”。分析显示,攻击者不仅技术高超,而且对国内金融系统和公益组织的运作流程极为熟悉,攻击指令中甚至夹杂着一些内部术语的变体。
“他们有内应,或者曾经有,并且留下了‘知识遗产’。”张帅帅判断,“不是简单的技术黑客,是有着深厚背景的、了解我们内部生态的对手。”
沈舟利用捕获的样本,结合国际盟友共享的数据,进行了极限反向追踪。线索如同穿过层层迷雾,最终指向了一个位于某个“中立国”、但实际由跨国资本复杂控股的数据安全公司。这家公司,表面上业务清白,暗地里却承接各类“灰色”业务,其客户名单高度保密。
“查到这一步,触碰到了商业机密和国际法的边界。”沈舟汇报,“但我们有理由怀疑,攻击的最终指令和金源,来自更深处的阴影。”
(二)深海聆听者的真意
就在网络攻击因遭遇顽强抵抗和反向追踪而暂时减缓之际,魏超那边传来了更令人不安的消息。海军深潜器冒险对其中一个持续发出低频声波的信号源进行了近距离、非接触式侦察。
传回的画面和数据分析显示,那并非预想中的武装潜航器,而是一个造型奇特、仿佛巨大海葵般的固定式平台。它牢牢附着在海岭上,不断向海水和海底地层发射着复杂的声波,同时,其表面分布着众多类似“触手”的传感器阵列,似乎在接收着极其微弱的反馈信号。
“它不是武器,或者说,不完全是,”参与分析的海洋学家震惊地表示,“它更像一个……超级灵敏的‘听诊器’,在‘聆听’地球的心跳,或者……海底光缆中流淌的数据脉冲所产生的极细微物理效应?”
这个发现颠覆了之前的认知。对手的目的,可能不仅仅是破坏,更是监听。他们试图通过这种匪夷所思的技术,监控全球关键通讯基础设施的“健康状况”甚至数据流量模式!
(三)往事的烙印:沉默的解剖与“破壁”的可能
面对如此超出常规的威胁,核心团队再次聚集,压力巨大。陶成文引导大家,再次回到“银行大厅沉默”的解剖模型,试图从中寻找应对当前复杂局面的启示。
“沉默解剖的延伸-寻找“破壁”点”
陶成文(引导):“我们分析了沉默如何形成。现在,我们需要思考,在那种致密的沉默中,哪一个环节最脆弱?最容易从内部被打破?”
鲍玉佳(指向“从众心理”):“是‘别人都不动,所以我也不动’这个念头。只要一个人动了,这个心理链条就会瞬间出现裂痕。老赵事件里,如果当时有一个客户忍不住惊呼出声,或者一个职员下意识去扶老赵,局面可能就会不同。”
曹荣荣(指向“系统优先级”):“是那个管理层‘牺牲个体保全大局’的决策逻辑。如果当时有一个更高层的领导,出于真正的公义或对规则的坚持,站出来制止危暐并安抚老赵,就能打破这种‘牺牲逻辑’。”
梁露(指向“恐惧”):“恐惧是最坚固的墙壁,但也是最有弹性的。当人们看到有人带头反抗并未遭受即时毁灭时,恐惧就会消退。我们需要创造‘安全的反抗空间’和‘成功的示范案例’。”
张帅帅(技术视角):“映射到现在,网络攻击依赖于隐藏和突然性,我们通过透明化和强力防御,打破了他们的‘隐藏’,让他们暴露在阳光下,这就是‘破壁’。深海监听依赖于未知和技术代差,我们通过抵近侦察和分析,揭开了它的面纱,这也是‘破壁’。”
这番讨论将过往的痛苦经验,转化为了应对当下危机的战术思路:寻找关键节点,制造示范效应,打破信息不对称,用阳光和真相作为最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