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刘肥家事(1 / 2)
刘季怎么想都觉得肯定是萧何觉得他愚笨,才不会在信中多。
这很正常,在他还是泗水亭亭长时每每闯了祸,都会去县里找萧何想办法,每一次萧何都会指责刘季。
而每每这个时候,刘季总会是对天发誓,他绝对不会再闯祸了。
也正因如此,有时萧何似乎也烦了刘季的那些屁话,就去急急忙忙帮着解决烂摊子。
在刘肥的印象里,父亲与萧何叔的关系大抵都是这样的。
等母亲端来了饭食,这一家三口就吃了起来,刘肥好久没吃到家乡的菜了,因此吃起来都是狼吞虎咽的。
现在的刘季见到儿子都要行礼了,因为儿子的官位比他这个县令还要高,并且还有秦廷给的俸禄。
一顿饭后,刘季带着刘肥走向县府。
当刘肥走入县府内,在府内的众人都要行礼。
刘季一手抓着儿子的手腕,带着儿子一路走得颇为神气。
刘肥侧目看着父亲,总觉得父亲的这一生过得最为快活且无忧无虑。
仔细想来,刘肥回忆着时候,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父亲的生活虽有些烦恼,但他的人生总是充满了快乐,他的身边总是有一群好哥哥们围着。
而父亲的生活也是一直这么的幸福,这种幸福也感染着刘肥。
相较于在关中,沛县的松弛与闲适令人觉得很舒服。
在这里的人们除了生活上的烦恼,也没有别的困扰了。
刘季大步领着儿子来到了后院,见到了吕雉。
在吕雉身边还有一个女儿,那姑娘看着八岁左右的模样,她低声道:“兄长。”
闻言,刘肥忽然一笑,他看向吕雉。
刘肥拿出一卷纸双手递上,道:“这是刘盈的书信,现在他该去军役了。”
闻言,吕雉拿过书信,打开看着其中内容。
刘季则抱着女儿在一旁哄着,父女俩尤其欢乐。
吕雉看罢书信,恭敬道:“坐吧,家里还有些炒茶……”
刘肥忙道:“不用,孩儿还要去一趟书舍。”
闻言,刘季又道:“让樊哙带你去。”
刘肥再一次点头,向着眼前的家人行礼,而后便离开了县府。
这个家一点都没变,还是老样子,母亲与吕氏,还有父亲依旧在较劲着。
沛县有五处书舍,除却沛县城内的一处,余下的都在城外。
这个时候父亲多半还在与吕氏正在着话。
这个家依旧很熟悉,刘肥也很了解自己的父亲。
重新走到县府外,又见到樊哙叔正牵着自己的马正在县府门口,阳光就照在他身上,黑亮的大胡子,高昂的头,显得颇为精神。
刘肥道:“樊哙叔。”
“哎呀!”樊哙回头面带着笑脸道:“好侄儿,你出来啦!”
“这一次回来太学府还给了我一些公务,我要去县里的书舍看看。”
“好。”樊哙道:“我给好侄儿牵马。”
刘肥几次了不用樊哙叔牵着马,但对方拽着缰绳不松手,即便四周行人都在取笑。
以樊哙叔这从来就不怕丢人的气势,刘肥也只能听之任之了,就让他牵着马。
但刘肥也没坐在马背上,而是与樊哙叔一起走着。
但凡路上遇到熟人,樊哙叔都会拍那人的肩膀,逢人就这是我的好侄儿。
按照太学府交代的公务,刘肥需要核对夫子人数,并且确认书籍的数量。
支教事业有二十年了,这二十年间通过支教方式秦廷教出了一代人。
而刘肥这一代就是通过支教受益的,并且如今规模越来越大,受教的人也越来越多。
未来或许会更多,寻常人家读书或许都不是难事了。
刘肥来到一处书舍,见到了这里有三个课堂有六十余个学子,高矮胖瘦或者是贫穷还是富有,他们都在一个书舍中读书。
其实这里的学识与关中差别不大,刘肥需要指导在这里的夫子,完善教书的事宜。
接下来的半月间,刘肥留在了沛县,一起扩建县内的书舍,并且收集书籍,用于教学。
纸质书在沛县其实并不多,这里的学子们多数所用的依旧是竹简。
纸张依旧是昂贵的,除了秦廷与潼关,其实各地并没有大规模使用,这是必然的,造纸的作坊只有关中与三川郡,这两个巨大的作坊造着全天下所需的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