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稻田鱼养成(2 / 2)
往常他们并不是买不到鱼,只不过商人的头脑都是精明的。
如今这稻田鱼还是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想必好奇者甚,若是趁着这个风头能够在自家酒馆烹制售卖,指不定还能比往常多挣一些银子。
山下村的村民看见原本小小一条的鱼苗已经长得肥硕无比,还一度担心过往后捕捞之后的销路问题,如今看着这些掌柜的一个个拉着马车出现在村口,心中顿时期盼了起来。
现代化养殖稻田鱼的亩产一般在一千二百斤上下,这是山下村头一回养殖稻田鱼,阿萝只在每一亩田地中投放了八百尾鱼苗,为的就是保险起见。
如今她的水田头一个起鱼,上秤称过后,竟也有八百多斤。
如今渔市上的鱼售价约摸在十二文一斤,如此算下来,一亩水塘的鱼便可卖九两多银子。
除去饲料的成本以及人工,一亩地净挣五六两是不成问题的。
这对于如今的阿萝来说并不算是多大的一笔钱,可对于山下村世代种地的村民来说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如今山下村家家几乎都有三四亩田地,如此算下来,他们头一次试水稻田鱼便比往常要多挣二十多两银子。
要知道,如今就算是在镇上做活儿,每年也不过七八两,还得起早贪黑两头奔波。
掌柜们挨个带着大桶准备装鱼,旁边跟着的店小二便手中拿着一杆秤,一边称重一边给银子。
隔壁李家村与张家村的人听闻今日山下村的稻田中起鱼,也有不少村民赶来看热闹。
当他们看见那些掌柜的将白花花的银子拿出来挨个数给村民之时,顿时羡慕不已,眼中浮现出蠢蠢欲动的神色。
山下村的八十亩水田中起出的鱼总共有上千斤,光靠这远近的食肆掌柜是远远收不完的。
于是,阿萝一早便联系好了河西县的劝农官,由官府派出人手帮忙将活鱼运送到码头与渔市上售卖,最后按照每一户的捕捞重量结算银两。
与此同时,除了山下村之外,整个临江府还有另外三个村子也推行了稻田养鱼。
有了阿萝这个大司农的牵头,这些鱼早在捕捞之前就已经名声在外,因此根本不愁销路。
要知道,这年头的鱼虽说是可以捕捞上来的,可到底还是不如豚肉那般易得,往常在县衙中也只有县令大人的食谱上能时不时看到鱼的身影。
寻常百姓别说鱼,就连肉都不是顿顿都能吃上的。
随着鱼在市场上的大量出现,价格也随之比往常低了一两文,因此有些个平日里不大吃得起鱼的百姓也会咬咬牙想着买一条尝尝鲜。
因此这些稻田鱼在捕捞之后的几日之内就陆陆续续被销售一空。
剩余的一些鱼,阿萝也不想浪费。她自掏腰包将二里铺镇渔市上剩余的几十斤鱼尽数买了下来运回了她在山下村的小院。
郭县令在一边看得直冒冷汗,满以为阿萝是担心她在临江府的农政得不到好的效果而情愿自己破费,他赶忙掏出钱袋子就想主动将这些鱼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