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历史浪潮到了,就回不去(2 / 2)
但身处历史的人却不知道这这一切,他们找到的理由却是,大同社推翻了家天下,建立了公天下,所有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所以民朝兴盛远胜家天下建立的王朝。
于是现在学界主流的思潮都是认为公天下的制度,更加优越于家天下,神洲自夏启开启家天下,其实是走了3000多年的弯路,夏启可谓是荼毒神洲。
东吁学界和神洲本土相互之间联系紧,所以这个公识也得到了东吁学界认可。
而在东吁军政界也不想再出现一个皇帝。东吁的文武大臣,贵族士绅虽然极其痛恨徐晨,但不代表他们愿意接受一个王权,这些江南遗民本就是最反对皇权制,只是以前大家都不知道除了皇权制,还有其他的道路?只能把矛头对上阉党。
现在居然有一条新路,文官能登上至高无上的首辅位子,武将能登上大都督的位置,大家为什么还要做大王的奴仆。
杜麟征发现自己最核心的心腹都不支持自己再进一步,他也只能失的放弃这个想法。
马车来到城外的一处江南水乡样式的庄园。
杜麟征把自己的儿女带来介绍道:“这是我二子鹏振,三子鹤荪,四子鹏举。长女金珠,次女梅丽,还不快见过你,夏叔叔。”
五人齐声道:“见过夏叔叔。”
夏允彝夸赞道:“鹏振他们一表人才,金珠她们也是国色天香,老杜你的福运比我要好。”
杜麟征哈哈笑道:“你虽然只有完淳一子,但比我这些不成器的可出众多了,年纪轻轻就掌握一家年入百万的大商社。”
他这倒不完全是客套话,东吁学习民朝的政策,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是2000万上下,夏完淳他们的声韵商社的收入能占到东吁收入的1/20,这样一笔财富,即便是他也非常动容。
而他几个儿子,长子杜登春是他原配徐氏所生,现在在民朝做大使,但他本身没有太大的政治才干,是那种传统的江南士子,学的是四书五经。
只可惜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没有太多作用,不管是民朝还是东吁更重视理科,即便是文科也很接近后世的社科类,儒家的学问虽然没有被大同社全面打倒,但因为不用考科举,哪怕是考学府,更多的考数学,自然科学,不考四书五经。
民朝提拔的官员更多是学府学子,乡村农户和作坊工匠,论语只成为了基础的科普读物,四书五经有点像后世的传统读物了,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但想学什么实用的手艺和技术,又不能考学府,这些学问已经逐渐没,他这个长子所学都后于时代,只能在京城当大使,做一些轻贵的政务。
他剩下的几个子女都是和沐氏所生,算是他和沐天波的政治联姻。
二子鹏振虽然有雄心,也时常对他劝进,但他本人却是志大才疏,即便有杜麟征的支持,但交给他的政务,也经常出错,需要他来兜底,他对这个儿子已经失望了,安排了他一些闲散的差事。
三子鹤荪是民朝的留学生,学了一肚子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但却是个书架子,根本不管东吁的现实,动不动要他平等对待东西百姓。
他也不想想,这里根本不是神州本土,即便过了20年东吁依旧是本土人居多,几乎每年他都要镇压本土人的叛乱,真弄什么所谓的平等,他们就该扫地出门了。
杜麟征想要看看自己这个儿子是不是真能做到言行一致,把他丢在东吁乡村,他干了没几天就逃了出来,根本吃不了一点苦。
最后一个儿子鹏举,可以是浪费了这个名字,本来他是想让杜鹏举成为军官,接手他军方的影响,结果却是烂泥扶不上墙,他在军中招妓,花天酒地,腐化东吁的军官。
最终杜麟征看不下去,把他赶出了军营,让他去做个纨绔子弟。结果他还真就非常热意,已经成为了仰光纨绔子弟的头目,这让他更加头痛。
自己四个儿子都不成器,但夏允彝就一个儿子,现在却已经成才了,所以他非常羡慕。
后继无人也是他不敢踏出最后一步的重要原因,以他这几个儿子的本事,他即便是当上了东吁国王,只怕等他死后,他们也镇压不住东吁的文武大臣,最后可能到身死祖灭的下场。
晚上,杜麟征宴请夏允彝,这场宴请让他感觉非常别扭,大厅的圆桌是学着大同社,杜麟征一家人和他在一起吃饭,但在他们身后却有几个仆人伺候着。
已经习惯了平等用餐的夏允彝,很难再习惯,有一个仆人站在他身后伺候。
他当年在徐社长家用餐,照顾社长的吴妈也只是在另一张桌子上吃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站在身后伺候。
眼前景象让他在内心叹息无比,杜麟征学习大同社的制度,但却是学一半留一半,就如同现在的东吁一样,像是卡在这新旧世界的中间,让他感觉无比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