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唯一的女子(2 / 2)
走在最前面引路的人赫然就是陆良才,不过想想也是,此次诗会在石安镇的地界举行,他身为镇上的里长,自然是要出席的,可是后面的人董晴却是一个不识,让她觉得意外的是,居然还有一名身材婀娜长相明艳的年轻女子跟随在其中。
诗会不是不让女子入场的么,这名女子到底是何身份,居然敢这么明目张胆的进来?而且已经起身站在看台上等候的葛庭见状也不拦。
不过董晴的疑问很快就得到了解答,毕竟身为主办方的葛庭,还是要将他们的身份一一介绍给p;从画舫上下来的,除陆良才外,一共有九人,其中年纪最长的看起来足有八十多岁,头发已经所剩无几,但精气神却还不错,“老而弥坚”大抵说的就是这种人了,就见他身穿一袭灰袍,举止沉稳,神色威严,此人正是郭茂实一辈子再也不想见到的那位前翰林院院士,当世名家大儒——侯振华。
他的旁边还有一个身着青衫的小童,生的眉目清秀甚是可爱,看样子也就七八岁的年纪,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但他却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截然相反的气质,只见他一上台就站立在侯振华的身后,目光清冷的扫视了一遍台下那些三两成群正高谈阔论的学子们,然后摇了摇头,轻蔑一笑,就把目光放在了青龙潭的风景之上,似是对这场诗会没了兴趣。
再看坐在侯振华右手边的,是一名头戴高士巾,身穿直裰,腰佩宝剑,脚踩浅面乌靴的中年人,如果抛去那柄宝剑不谈,这样的打扮本是当下乡绅和士大夫们最喜好的便服,只不过他这身行头,用料却比常人稍微考究一些,单是那双竹节麻编织的靴子就值五两黄金,可见此人身份不一般。
而葛庭接下来的介绍也证明了这一点,此人姓胡名舟,乃是一名京官,现任从五品工部员外郎,虽然从五品的官阶扔在权贵多如牛毛的京城里,连个水漂都打不起来,但在一众评委之中,已经足够鹤立鸡群了,尽管侯振华的名望与影响力胜过他不知多少倍,但既然致仕,那名义上就是一介布衣了,所以这位胡舟胡大人就是整场诗会上官职最高的人。
而坐在胡舟右边的则是一名儒袍文人,看其头发斑白的程度,年纪没到古稀,也至少得有花甲了,此人打一落座就开始捻着胡须,审视台下的学子,时不时还要指着其中一两位名声早已传至他县的佼佼者,和旁边的胡舟、侯大儒交谈一番,那点头又摇头的做派,像极了在书院里授课的老学究,此人正是常乐县的八品学正——田睿,田老夫子。
目光再向右看,剩下的依次是身穿鸂纹青袍,脚踏方靴,棱角分明,下颚有些方正的一县父母——杨殊,杨县令。
以及着一身黄鹂纹绣绿袍,腰佩丝绦,留着两撇八字胡,面容阴鸷的孙福海,孙县丞。
至于侯振华的左手边,坐着一个肥头大耳,满脸横肉的胖子,只见他正谄媚的给侯大儒倒着润嗓茶水,时不时的还要揪起衣领扇扇风,天气虽还未到热的时候,但对于他来说,也足够汗透衣衫了,这人名叫顾扬城,是天府城经历司的经历,与孙县丞一样,同为正八品官员。
以上这七人,除了那立于侯大儒身后的青衫童子外,都是今天诗会的评委,所以他们理所当然是有座位的,至于还有一个空位,估计是留给地主陆良才的,而此时,看台稍微靠前的位置,还有两人是站着的,与一众评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分别是一袭青衫,手拿折扇,丰神俊逸,年约二十左右的青年文士,此人正是今日诗会备受瞩目的焦点,仅25岁便进士及第的大才子——许光杰。
而此时与许光杰并立于台上的另一位,同样吸人眼球,正是董晴为之好奇,整场诗会唯一正大光明进入会场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