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神童(2 / 2)
阶级自古以来就有,以贩夫走卒衬托读书人的清高,在这种场合,自然能赢得不少人的认同,也算是符合“雅”的这个题目。
廖远随后也作诗一首,不知是不是受侯振华与郭茂实之间的往事影响,作出的诗只是平平,并没有出彩的地方,还不及刚刚那名嘲讽董晴的白衣书生。
许光杰思索许久,又看到唯一称得上是对手的廖远作出的诗如此平庸,自信马上就来了,执笔快速写下一首诗,自信满满的递给林十月。
“云雨山川纸笔间,知音万里斩琴弦。
黑白参差天下动,万古春秋付一篇。”
短短一首七言绝句,就将琴棋书画四大雅事全都囊括在内,可谓是才思敏捷,文采风流,难怪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此诗一出众学子全都闭了嘴,自愧不如起来。
就在许光杰享受着周围人的夸赞以及崇拜的目光时,只见一名稚童拿着一张纸走到台前,徐徐展开,上面的字歪歪扭扭,一看就是刚刚学写字不久的人所书写,离得近的人看到这字迹连连摇头,心道文星书院是没人了吗,居然让这么一个孩子出来献诗,更有甚者直接出声让他回家吃奶,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可稚童并未受到影响。
林十月见状想要结过他手中的纸张,却被对方害羞的躲过,于是也没勉强,而是退到一旁,任由他开口念出了纸上的诗句。
“柴米油盐俗物,粗茶淡饭亦香。日日五更鸡未醒,兢兢为食而忙,恩重莫萱堂。可怜先考书生志,锦绣梦一场。
娉婷豆蔻韶华,粗衣素眉无妆。谆谆至理话家常,句句醒世文章,不弱男儿郎。今朝新奏升平曲,明日何人殇。”
乍听之下,这首新词似乎是赞扬母爱的,上半阙先感谢慈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每日不到五更天就要起床为生计而忙碌,最后感叹一下亡父只顾自己的志向,最终错过了真正该珍惜的东西。
到了下半阙,又转而赞美了另一女子,虽然家贫但知书达理,年纪轻轻就巾帼不让须眉,到最后又提醒自己若是现在只顾享乐负了佳人,日后便要悔不当初了。
可细细品来,这首词却又有其他寓意,所谓大俗即大雅,柴米油盐、为人处世同样蕴含人间至理,尤其两阙末尾的那句感叹,更是发人深省。
如今的文坛重诗词轻策论,若是任由这种风气继续下去,大齐的天下又能维续多久?难道真如词中之意,文人士子空谈抱负,最终不过黄粱一梦?
如今歌舞升平,那是正当盛世四海安定,可以后呢?难不成到了子孙那代还有老本可吃?“明日何人殇。”不就是子孙后代么,要知道盛极之后就是衰啊。
辞藻朴实无华,言简意赅,却内蕴乾坤,感人肺腑,不正应了那句“谆谆至理话家常,句句醒世文章”,大道至简,不愧是大道至简,如果家中慈母的养育之恩都谈不上雅,那世间又有何物不俗呢?
此时,台下众学子全都垂头不语,思及家中老母无不鼻头发酸,有的甚至已经潸然泪下,这个时代,求学不易,寒门学子更是如此,全都是自小就背井离乡,吃住都在学院里,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因此,“思乡”这个题材,才能这般引起天下文人的共鸣。
与此同时,在看台的不远处,董晴早已感动的不要不要的了,别人不清楚内情也就罢了,作为姐姐,她怎会不知,这首词的下半阙写的分明就是自己。没想到自己这个弟弟竟然是个神童,这才入学多长时间啊,就能作出此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