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焦晃的遗憾(2 / 2)
李敖和齐邦媛、汪曾祺等人唱到最后抱头痛哭,刘一民和朱霖联手给大家唱了一首欢快的歌曲,陈映真则是唱了一首岛上最近流行的《明天会更好》。
十点半左右,家宴正式落下帷幕,刘一民将他们送到燕京饭店才回来。
明天到清华大学进行交流,到时候清华大学会派出以钱锺书为首的文学教授接待。
“刘老师,陈映真的岛上腔好有趣。”朱霖躺在刘一民怀里笑着说道。
刘一民左手婆娑着朱霖光滑柔嫩的肩膀:“哈哈哈,你可别当着陈映真的面笑。”
“那自然是不会,我也看出来了,陈主编是个好人,立场也很坚定。就是腔调跟风格比起来,有点不搭哈哈哈。”朱霖又忍不住笑了几声。
等笑够了,刘一民伸手将灯拉灭,嘟囔了一句:“过阵子家里的线路得改改,换换开关,电线也换换。家里电器多了,不能再用这老旧电线了。”
“行,改天找个施工队。”朱霖应了一句就钻进了被窝。
家宴举行过后,家就直接搬到了四合院,线路的改造也开始同步进行。
清华大学的交流会是在公开的学术报告厅举行,刘一民没有上去参加交流,而是坐在
清华大学和岛上代表团讨论的问题更偏向学术,主要讨论西方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
清华大学有钱锺书坐镇,在唇枪舌战中一直占据着优势,齐邦媛屡屡被钱锺书的观点折服。
齐邦媛自少女时期就佩服钱锺书,她认为钱锺书是宽厚且对写作极其严苛的人。
“钱教授,我昨天晚上读了刘教授的《上帝的签证》,您认为现代华人文学应该关注国内社会和百姓命运,还是应该关注国际华人命运或者说国际人类?”齐邦媛问道。
钱锺书说道:“当然是以关注华人自身命运为主,同时要关注华人与世界的互动。《上帝的签证》我也看了,写的就是华人与世界的互动,以这种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名中国人在世界性的人道主义灾难中所作所为。”
“我同意您的观点,二战以后,鱿太人为自身的命运哭哭啼啼,日本人也在为原子弹的爆炸声写个不休,我们也应该写。我昨晚看完这本,非常震惊。我们中国人遭受了百年苦难,也应该大写特写,我也会写。”齐邦媛提到的就是她准备写的自传。
“哈哈哈,一民还会有更多不错的。”钱锺书看了一眼台下的刘一民。
李敖笑着望向钱锺书:“钱大师,我也有一部历史背景的在写,等写好了,到时候请您或者齐大姐帮我翻译成英文。”
台下顿时乐了,交流会慢慢变成书迷见面会了。清华教授冯至提起了中国文学在英语翻译中的技巧和感情转换问题,认为中国文化背景复杂,很多东西没办法直接翻译。要想翻译好,必须下十足的功夫。
“比如咱们的《道德经》,‘道可道’就不好翻译,成语‘得陇望蜀’还有那‘玩火者必将自焚,’如何生动地将意思传达,又不失去汉语原有的韵味,这是非常困难。
‘玩火者必将自焚’,在西方呢,有人甚至翻译成‘地狱之火’。我们要谨防文章翻译出去后产生歧义,先意思表达准确,再感情表达准确,最后让英文成为文化的载体。”
上午十一交流完毕,钱锺书带着岛上作家参观了一下清华大学,李敖在参观的过程中讲起清华大学的来历和庚子赔款的关系。
“美国人总是说他们帮我们建立了清华,实际上呢,这是咱们自己的钱。用自己的钱盖自己的房子,美国人还得拿走一个顺水人情,TMD。”李敖用手抚摸着清华大学建筑的墙壁,忍不住骂道。
冯至说道:“是啊,当时要不是驻美公使梁诚先生发现了,西方人是不会退的。”
“他们用这这个顺水人情赚大发了,培养了不少亲美的留学生。”李敖说道。
刘一民笑道:“老李,这不是你当初鼓吹西化的时候了?”
“这也没办法,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我现在明白了,你当时在新加坡的批评,我全盘接受。”李敖嘿嘿一笑。
下午岛上代表团在清华演讲,除了李敖外,其余人则是蓝博洲等青年人,他们向清华的学生讲述岛上的青年现状以及自己对未来的忧虑。
蓝博洲认为现在岛上统派虽然占大多数,但是一日不统一,则一日不安心。
“不过跟朝鲜半岛比起来,我们是幸运的。”
蓝博洲拿朝鲜半岛进行对比,朝鲜半岛有美国驻军之后,重新走在一起的可能性大减。
台下刘一民对陈映真说道:“你们杂志社的这个年轻人不错。”
“正是因为我们思想相同,杂志社才招的他。刘先生,今晚你有事吗?”陈映真问道。
刘一民说道:“没事,咱们今晚聊。”
“好!”
晚上吃完饭后,岛上作家又去人艺看话剧,今日播放的是《邓稼先》,他们想看看是什么样的人能帮助大陆造出原子弹。
等话剧播放完之后,一群人眼睛里露出震撼还有质疑的目光,欧阳山尊说道:“这里面都是真实改编,写完的时候邓老还在世,邓老的朋友杨振宁教授,看完之后也只说了‘真实’二字。”
“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人!”陈映真忍不住说道。
“是啊,伟大的人需要付出伟大的牺牲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刘一民说道。
回去的路上,岛上作家都很沉默,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所有人都进屋睡觉之后,陈映真打开门看没有人注意,敲开了刘一民房间的门。
陈映真握住刘一民的手,向刘一民讲起自己的想法。现在岛上文艺人士许多都是大陆过去的,不管政见如何,大家的梦想都是统一。
“陈主编,你要是能将这部分力量团结起来,对于两岸发展来说,可是大有裨益!”刘一民鼓励道。
陈映真听到刘一民的话非常高兴,可是也知道其中有很大的难度:“目前岛上对于言论的管控仍然非常严格,我是他们的重点关注对象。来的时候,还有人警告过我,当然我不知道是什么人,也有可能是一些民间团体。”
“管控不可能持续下去,我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新情况。老兵返回大陆的政策,就是松动的标志。”
FG大陆都知道已经不可能,所谓管控的根基也就当然不存,用不了多久就会解除报禁。
陈映真听取刘一民的理由之后点头说道:“刘先生,我叫你一民吧,这样亲切。”
“好。”
“你也叫我老陈,你的分析有道理,如果那样的话,距离我们成立相关团体的日子就不远了。另外,一民,你们这个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的活动挺好的,希望能够一直办下去。经过这几天的看和走,我看许多人的思想又有所改变。
尽管大陆目前很穷,但是展现出来自信和发展潜力是岛上所不能比的。”
“你说的建议我会考虑,长期举办并不是什么难事。老陈,我其实很忧虑。今天蓝博洲所讲的话很对,我希望你们这个文学联盟,可以多多发展教师、教授等教育领域的工作者,这些工作可以通过教学达到宣传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行业,多行业多层次的联盟。这是一场持久战,老陈你做好准备了吗?”
陈映真抬起胸脯说道:“我早就做好准备了,几十年了,一直在干这件事情。”
陈映真又讲起来两岸文学交流论坛,并拿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进行举例。
“当得知后面有中情局资助之时,我感到意外又不意外,这种活动,即使不明确的宣传背后所隐藏的观点,通过看和做,也能够影响一大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