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599章 拒绝老谋子

第599章 拒绝老谋子(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599章拒绝老谋子

晚上,微风徐徐,银杏树的枝叶在青石板上摇曳。两个小家伙树根处撅着屁股玩耍,喜梅在旁边照看着他们,生怕摔倒。

“刘教授,您批评的对,我是不是有点急躁了”张义谋听完刘一民略带批评的话尴尬地说道。

刘一民笑道:“奖项对于导演和作品来说,是能力和才华的象征。但是不能陷入到唯奖项论的误区里面,西方的电影奖项评委都是西方人,他们评价的出发点是西方价值观。不是所有的好电影都会获奖,也不是所有获奖的电影都是好电影。

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投资者来说,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就是票房成绩。对于观众来说,则以是否满足自己内心的期待为标准。

对于导演而言,有的导演追求利润,有的则追求艺术价值。对于评委们而言,他们对电影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

朱霖说道:“我不太懂电影导演的评价标准,但是我们话剧对于一部作品的好坏评价标准是是否赢得了观众的喜欢。小张导演,你年纪轻轻,我相信以后啊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

“刘教授,朱导,你们两个说的很对。目前我们国内电影的现状和国外不太一样,我们国内电影只能计算拷贝,很难去精准的计算票房。另外,我们自己的电影走出去,很难在国际上出头,甚至说在港澳都取得不了好成绩。

西影厂厂长吴天明是《老井》的导演,也是我的伯乐。不久后,我就将正式进入西影厂工作。我们其实是想通过提高作品的含金量,来倒逼中影坐下来跟我们谈判。”

张义谋将吴天明的想法透露给刘一民,也是想通过做刘一民的工作,集体对中影厂施加压力。

而他们提高作品含金量的方法就是拿洋奖牌,在国外通过拿奖提高身价,之后再拿着洋招牌去跟中影厂谈。

在上一世,张义谋他们确实通过这种办法,拿到了跟中影按照票房结算的办法,只不过到了89年,中影发现自己比较吃亏,加上开了先河之后,其余电影厂也坐不住了,对中影利润冲击太大,于是按着西影厂的脑袋重新回到了按照拷贝分成的方法。

张义谋等人率先走出了一条——国内电影国外获奖后返销国内的路子。

此后走得愈发不可收拾,《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都是这一路线的代表。

很多人认为《菊豆》拍摄出来后随即被封杀并没有在国内公映,实际上是错的,90和91的确没有上映,但是在92年通过了审查。

可惜纵使在国外各大电影节上疯狂拿奖,但是在国外票房表现上都不怎么样。

这一招跟国内企业制造产品起一个洋名字,再到国外随便找几个机构花钱评个奖,拿着奖当做权威证书给产品当招牌做广告一样的路数。

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将巩俐捧成了国际巨星。张义谋对于巩俐而言,那可真是伯乐。

“中影目前分成体制已经有所改变,但是想要改的彻底,目前来看还非常难。中影牵扯的不是中影一家的事情,他们靠着利润供养了无数单位。”

不过刘一民还是支持他们跟中影多吵几架,有没有枣先打一杆子。

“至于获奖的事情,小张同志,电影作品不仅仅靠奖来赢得观众的心。而且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导演风格,我要是说的过多,你听了成功还好,要是不成功学成四不像,我没办法对西影交代。”

“刘教授,您太客气了。您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卖座,在国外也卖座。卖座的同时还获奖,这说明您的作品兼具了艺术和商业价值。您觉得您的作品为什么能在国际上卖票”张义谋真诚地问道。

“很简单,有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为什么有些电影国内卖得好,但是国外不行。那是因为外国人看不懂,看不懂自然不买账。

但是《忠犬八公》里表现出来的情感,全世界人类都认同,看了都会流泪。而《霍元甲》和《绣春刀》则是靠着中国功夫吸引到的外国观众,惩恶扬善和冒险同样是国外观众喜欢的主题。

但这两部电影很明显在东南亚比欧美更受欢迎,为什么一是东南亚华人多,第二呢,东南亚受中华文化影响很深。

而《南侨赤子》在东南亚很火则是因为讲的就是南洋侨胞的故事。

欧美知名电影在全世界都能吃的开,是因为整个世界受欧美文化影响很深。且电影主要市场的欧洲和北美等地,他们大部分都是昂撒人。”

刘一民向张义谋讲述其中的区别,拿到奖只是获得了评奖委员会的认可,但并不等于获得了市场和观众的认可。

张义谋沮丧地说道:“刘教授,您可能对我并不了解。我喜欢能表现民族性的作品,我喜欢视角向下,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且在电影里展现出中华文化和民俗,以及对某些问题展开批判。这样看来,我拍的电影很难获得国际观众的认同。”

刘一民跟张义谋探讨了一下国际热销电影具有的共通点、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区别、能挣钱的文艺片和低利润的文艺片。

“文艺片和商业片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

张义谋说道:“仔细一想还真是,《绿皮书》就是一部文艺片,但并不妨碍它在全世界大卖。”

“你还年轻,电影风格是在慢慢探索的。就算我告诉你怎么拍能在国外挣外汇,你也不一定愿意去拍。为什么《忠犬八公》《一个人的朝圣》我选择黄祖默导演来拍,是因为他的拍摄风格比较合我的口味。”刘一民切开冰镇好的西瓜递给张义谋。

张义谋接过西瓜叹了一口气:“刘教授,您可能不知道,我现在压力非常大。我接了一部戏,叫做《红高粱》,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当导演。西影厂上下反对声很大,是吴厂长力排众议。”

说完张义谋猛地咬了一口西瓜,涨红着脸说道:“这部电影要是拍不好,我以后再也不当导演!”

《红高粱》这部电影拍好之后,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获奖的背后还有一次曲折的故事,本来国内想要报陈大导的《孩子王》,可是陈大导一心想要拿戛纳金棕榈奖。

最后电影部门无奈把《红高粱》报了上去,没想到成了一匹黑马。

“刘教授,我要是能拍好,您以后的剧本能不能考虑我”张义谋忽然问道。

似乎是又觉得自己太过唐突,于是赶紧说道:“考虑一下西影厂也行,其实您不知道,现在西影厂的创作环境非常宽松,导演积极性很高。

来的时候,吴导特意嘱咐我,《上帝的签证》这本书能不能给西影厂来拍,这是吴导给您的信。”

张义谋从包里将信递给了刘一民,这家伙也够鸡贼的,先讲明自己想拍,再提吴天明的事儿。

在看信的时候,朱霖跟张义谋聊了起来,两人讲述话剧导演和电影导演的不同。

吴天明在信里边表示对刘一民剧本的渴望,另一方面还搬出了陆遥,讲当时跟陆遥合作拍《人生》时,两人对于陆遥作品的推崇。

刘一民看完之后将信件收了起来:“麻烦你回去跟吴导说一下,这剧本已经有去处了,西影厂的导演不太适合。”

“有去处了”张义谋的笑容立即僵在了脸上。

刘一民说道:“对,以后有机会再合作。”

“您给哪个电影厂了”张义谋遗憾地拍着大腿。

“没有,我准备交给外国导演拍摄。”

“为什么这不是咱们中国的故事吗难道咱们中国的导演拍不好”张义谋追问道。

“这倒不是,但是这作品我要的是国际影响力。如果只有咱们自己人看,倒是没什么意思了。不知道你是否明白”刘一民说道。

张义谋擦了擦手上的西瓜汁:“这次倒是没能完成吴厂交代的任务。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剧本,真是遗憾遗憾!”

“外国导演拍摄,可以轻松在全世界进行公映,这是我们没办法比的。越多的观众看到,对于世界华人形象来说越有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