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601章 《绿皮书》票房创新高

第601章 《绿皮书》票房创新高(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601章《绿皮书》票房创新高

刘一民在人艺一直待到下班,跟曹禹讨论如何修改作品。期间曹禹把编剧刘锦云喊到办公室里,共同参与讨论。

不过更多时候,是刘一民和曹禹在讨论,刘锦云更像是在旁听。作为人艺目前重点培养编剧,曹禹目前在刘锦云身上倾注了许多心血。

去年刘锦云写的《狗儿爷涅槃》,成为人艺去年成绩较佳的话剧作品之一,也是现实主义作品拥有旺盛生命力的又一见证。

《狗儿爷涅槃》讲述了一名叫做狗儿爷的农民与土地打交道的几十年历史,从贫农到解放后参加土改、合作化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写出了一名农民对于土地的眷恋。

等剧本修改完毕,曹禹望向刘一民说道:“说起来,锦云同志还是你的师兄。”

刘锦云接话道:“我是58级燕大中文系的学生,不过万院长,一民叫我师兄,我脸上臊得慌啊。”

“哈哈哈,师兄不一定要比师弟厉害嘛。一民,锦云同志从燕大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又到公社干过,还当过大队干部,所以对农村工作非常了解。这也是为什么《狗儿爷涅槃》能够写的如此情真意切,你们两个以后可要多多交流。”曹禹笑着说道。

“师兄,以后还请多多指教。”刘一民笑道。

刘锦云赶紧说道:“指教不敢当,要指教也是你指教我嘞。《狗儿爷涅槃》写作的时候,我也参考了《狼烟北平》,以一个历史小人物为主线,串联起几十年的历史,以个人的经历和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

刘锦云以《狗儿爷涅槃》这部剧本为出发点,跟刘一民讨论了一下如今的农村变化,以及文学如何去反映农村变化。

“如今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但是暴露出来的矛盾也多。这些矛盾就是文学的切入点,而文学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将会指导现实。”刘一民说道。

“一民同志,听说你们大队现在发展的很好”刘锦云好奇地问道。

“我们大队主要是做炒货,去年各大媒体报道之后,今年销量增加迅速,生产规模比以前扩大了数倍。”刘一民将自己所知的情况告诉了刘锦云。

李兰勇的事迹就是大队炒货的活招牌,通过各级媒体的宣传,大队的炒瓜子现在都卖到沪市和鹏城等大城市了。

“你们大队出了两个能人啊,一个是你,一个就是领着大家往前奔的年轻人。”刘锦云感叹道。现在农村经济盘活,心眼子活的都在挣钱,但不是每个大队都有人领着干,也不是每个大队都有干一番事业的条件。

“不管是发展好还是发展不好的农村,都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中国的乡土作家,往往喜欢展现农民‘愚’的一面,我也希望作家能够在暴露问题的时候能够展现农村积极的一面。”

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再回首看待农村的时候,他们眼里的农村已经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而是一个批判对象。

“积极的事情写好非常难啊!”刘锦云打了一个比方:“骂声容易引起共情,不管对不对,总有人跟着你一起骂。他们或许不是真的想要骂被骂的对象,只是发泄一下心中的怒火。

但是赞扬声要引起共情可太难喽。”

三人在办公室里一直坐到下班,送走刘锦云,曹禹点评了几句:“《狗儿爷涅槃》估计要获得下一届剧本奖喽,在农村工作过或者从农村出来的人,写的农村才是真正的农村。”

《狗儿爷涅槃》在人艺开始排练的时候,导演林兆华带着人到昌平农村体验了小半个月。

走出办公室,刘一民将改好的剧本递给了夏淳。于是之告诉刘一民,今天已经下班,剧本费明天才能领。

刘一民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晚上,刘一民和朱霖带着两个小家伙到木樨地吃了一顿饭。

两个小家伙一口一个“奶奶”乐的李玉如合不拢嘴,曹禹专门到书房写了一幅字,是《诗经》里的句子,祝福两个小家伙平安喜乐,渡过漫长人生。

【且喜且乐,且以永日。】

“来,你也写一幅字,我看看你的书法有长进没有。”曹禹乐呵呵地将毛笔递给了刘一民。

刘一民接过毛笔的同时,将手表摘掉放在了桌子上:“老师,我的书法肯定没您好。”

“知道没我好,以后要多练,毛笔字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现在人习惯了硬笔字,毛笔写的一言难尽,这可不行。”曹禹批评道。

刘一民看了看毛笔尖,轻轻整理了一下,在宣纸上写下一句苏轼的诗: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曹禹看完内容调侃道:“你想的可真美,又愚又鲁,还能无灾无难平步青云。”

“哈哈哈,老师您看我的字比以前有没有进步”刘一民将毛笔放在了砚台之上。

“有点进步,但是字太虚,不实,字形有些散乱,以后多练练力道。”曹禹建议道。

等到字迹干了之后,曹禹将两幅字卷了起来,亲手交给了两个小家伙。

“这是给李凖的”刘一民看着挂在墙壁上的作品问道。

“对,上次李凖同志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来到我要求一幅字,我答应了。”

曹禹送给李凖的作品上写的是元代.王冕的《墨梅》后两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朱霖在外面陪着李玉如聊天,约到十点,刘一民带着她们娘仨儿离开了木樨地。

六月二十号,刘一民和文研所行政人员开了一次会。目前文研所规模逐渐扩大,所负责的事情越来越多,光靠着闫真等四名行政人员已经不够用了。

如文学交流会、《青年夜话》栏目,都得找人专门对接,经过培养能够承担起活动组织、部门协调、节目录制和节目策划等工作。

“闫真,编制岗位比较紧缺,你负责向上级申请一下,今年多给咱们文研所几个编制名额。另外,联系一下燕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让大家知道咱们文研所要招人,被录取之后,待遇、编制和户口都可以给。”

文研所要想在一众单位中挑选到优秀人才,就得比别人更大方一点。

“当然,以前在咱们研究所参加过科研的研究生更好。他们熟悉咱们文研所,工作起来上手也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