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荡寇定川,京察恩科(2 / 2)
身边的亲兵声音发颤,手里的火把映得他眼底满是恐惧。
“四门的弟兄都准备好了,再等下去,明军的包围圈怕是要缩得更紧。”
奢演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慌乱。
佛图关、二郎关失守后,重庆已成孤城,粮道断绝多日,士兵们早已面有饥色,再困守下去,要么被明军饿死,要么被攻破城池后屠灭。
“走!按计划来,四门同时突围,分批走,总能有弟兄逃出去!”
他咬牙下令,腰间的弯刀“呛啷”出鞘。
亥时三刻,重庆府城四门突然大开。
北门率先冲出数百永宁兵,他们猫着腰往城外的开阔地冲,脚步轻得像偷食的鼠辈,却在踏出城门的瞬间,被一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震得耳膜发疼。
“放炮!”
湖广总兵麾下的参将一声令下,早已架设好的十二门佛朗机炮同时喷吐火舌,炮弹带着尖啸掠过夜空,砸在永宁兵队列中。
土石飞溅,血肉横飞,冲在最前面的士兵瞬间被轰成碎块,残肢断臂与兵器碎片混在一起,铺了满地。
“快冲!冲过去!”
永宁兵的小校嘶吼着,挥刀砍向身边犹豫不前的士兵,可刚迈出两步,便被密集的箭矢射成了筛子。
城门外的空地上,早已被湖广兵布下了三重鹿角障碍,尖锐的木刺朝上,像一头头蛰伏的野兽。
鹿角之后,数十辆楯车排成防线,车后伸出密密麻麻的火铳枪管,“砰砰砰”的铳声不绝于耳,铅弹穿透空气,将试图翻越鹿角的永宁兵一个个击倒。
东门、西门、南门的情况如出一辙。
每一处城门之外,都是湖广兵精心布置的杀局。
火炮轰开队列,箭矢与火铳收割生命,鹿角与楯车挡住退路。
奢演亲自率领的北门主力,拼尽全力冲过了第一重鹿角,却在楯车防线前被拦得死死的,士兵们踩着同伴的尸体往上冲,却连楯车的木板都没能砍破,反而成了火铳的活靶子。
“退!快退回城里!”
奢演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眼底的血色越来越浓,终于忍不住嘶吼。
残存的永宁兵如蒙大赦,转身就往城门里逃,有的被同伴推倒在地,有的被身后的明军追兵砍倒,能退回城里的,不足三成。
可城门刚要关闭,远处突然传来震天的喊杀声。
熊廷弼早已料到奢演会突围失败,竟留了一支奇兵,专等他退回城中时掩杀!
明军的骑兵如潮水般涌来,马蹄踏碎了城门处的残尸,刀光闪过,守门的永宁兵纷纷落马,城门再也关不上了。
“杀!拿下重庆城!”
明军的呐喊声震彻夜空,士兵们顺着城门涌入,与城中的永宁兵展开巷战。
就在此时,城中武库的方向突然升起一道烟火。
黄守魁、徐可求率领着坚守了一个多月的千余明军,终于从武库中杀出!
这些明军虽衣衫褴褛,甲胄破损,却个个眼神锐利,手中的兵器挥舞得虎虎生风。
他们熟悉城中地形,专挑永宁兵的薄弱处冲击,一边杀一边喊:
“奢崇明已败逃!奢演困兽犹斗!降者免死!”
原本就因突围失败而士气崩溃的永宁兵,听到这话更是人心涣散。
这些永宁兵大多数扔掉兵器,跪地求饶。
有的则趁乱往民房里钻,想混在百姓中躲避。
城中的百姓也被惊动,拿起菜刀、木棍,跟着明军一起杀贼,重庆府城瞬间乱成了一锅粥。
奢演被裹挟在乱兵之中,看着身边的人要么投降,要么被杀,心中涌起一股绝望的疯狂。
他挥舞着弯刀,砍倒两个试图抓他的明军士兵,却在转身时,撞见了亲率家丁冲进来的湖广总兵马炯。
“奢逆!拿命来!”
马炯身披重甲,手持长枪,一枪便朝着奢演的胸口刺来。
奢演慌忙举刀格挡,“当”的一声,弯刀被震得脱手而出,虎口崩裂,鲜血直流。
“狗皇帝!贼老天!待我不公啊!”
奢演嘶吼着,赤手空拳朝着马炯扑去,眼底满是不甘与怨毒。
可还没等他靠近,马炯身后的家丁早已涌了上来,数把长刀同时刺入他的身体,鲜血从伤口喷涌而出,染红了他身上的“大梁”官袍。
奢演的身体晃了晃,重重地倒在地上,眼睛还圆睁着,望着重庆府城的夜空,仿佛还在幻想着父亲奢崇明能率军来援,幻想着他的“大梁”基业能存续下去。
天快亮时,城中的抵抗终于平息。
湖广兵与武库冲出的明军汇合。
马炯站在府衙前,将奢演的首级高高举起,高声喊道:
“奢逆已诛!重庆府城,重归大明!”
欢呼声在重庆府城中回荡,驱散了多日的阴霾。
三日后。
重庆周遭的战火,才算是彻底平息下去了。
“经略公,三日来收拢俘虏两万三千余人,经甄别,其中被迫裹挟的百姓占了七成,永宁兵与土司私兵约六千,另有两万余贼兵遁入川南山林,似是往永宁方向聚集。”
亲兵捧着名册,声音压得极低,生怕打断熊廷弼的思索。
熊廷弼看着舆图上的川南山道,语气沉缓:
“百姓尽数释放,发放粮种与盘缠,让他们回乡春耕,让他们散播消息,从贼者死路一条。
永宁兵中罪轻者编入辅兵,协助修缮城防,罪重者押入大牢,待朝议后处置。
至于遁逃的残兵……派斥候紧盯,暂不追击。
眼下首要之事,是稳住重庆,推行政令。”
话音刚落,四川巡抚徐可求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迭簿册,脸上带着几分疲惫,却难掩振奋:
“经略公,重庆城内百姓已初步安抚,昨日起已有商户开门,城外农田也有农户返耕。这是改土归流的初步章程,你瞧瞧。”
簿册上密密麻麻写着条款:
丈量西南土司辖地,登记人口田亩;废除土司世袭,设流官治理。
清查土司私藏的兵器与赋税,统一归入府衙。
开设儒学馆,推广汉话与科举……
熊廷弼逐页翻看,指尖在“设流官”一条上停顿:
“土司旧部如何安置若是处置不当,恐再生乱。”
“已拟好安抚之策。”
徐可求俯身指着另一条款。
“愿归降的土司,可授散官虚职,保留部分田产。
其麾下头目若有军功,可编入明军辅营。
顽抗者,抄没家产,迁徙至内地安置。
如此恩威并施,当能平息抵触。”
徐可求清瘦了不少,现在在武库的一个多月,也是没那么好待的。
但总算是撑过来了。
此番平定奢逆,他立有大功!
说不定,能够调入中枢,做一部尚书也未可知。
熊廷弼颔首,目光望向窗外。
街巷间,明军士兵正帮百姓修补残破的房屋,孩童提着陶罐,跟在士兵身后捡拾散落的粮粒,昔日的战祸之地,正缓缓复苏。
“我汉人王朝上千年未能竟成的改土归流,今日终能稳步推进了。”
他轻声感慨。
“待田亩清册完成,赋税归入国库,人口编入户籍,这片土地,才算真正纳入大明版图,奢崇明之流,再无作乱的根基。”
谁曾想,历史上席卷川、黔、滇数省,绵延数年、耗费朝廷千万两白银的奢安之乱,竟在朱由校的提前布局下,短短数月便平定永宁贼,西南所受的创伤,已远较史书所载轻了数倍。
佛图关的炮火虽烈,却炸开了西南新政的通路。
重庆城的鲜血虽热,却浇灌了长治久安的萌芽。
另外一边。
千里之外的北京城,却是另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
天启三年三月。
东暖阁外的海棠开得正盛。
朱由校身着常服,目光扫过阶下三人。
首辅方从哲、群辅叶向高,还有礼部尚书孙慎行。
“北直隶的春耕情形如何”
朱由校开口,声音温和。
方从哲上前一步,躬身回道:
“回陛下,北直隶各府县已完成春耕九成,今年雨水充沛,粮种皆是科学院改良的新种,户部预估秋收时亩产可增两成。
只是……西南奢崇明谋逆,江南王好贤民乱,地方官员空缺甚多,恐难支撑新政推行。”
朱由校点头。
“朕召你们来,正是为了此事。
去岁皇长子降生,朕曾下诏开癸亥年恩科,如今西南需定,江南需抚,正是新科进士用武之时。
此次恩科,不必拘守旧例,凡精通农桑、水利、律法者,皆可破格录取,入仕后优先派往西南、江南诸地。”
叶向高闻言,眼神闪烁。
“陛下此举甚善!新科进士多有锐气,熟悉新政,派往地方恰能破除积弊。
只是……京察之期已至,吏治整顿与恩科选官需同步推进,还请陛下示下。”
提到“京察”,朱由校的神色沉了几分。
京察,就是明朝一种监察制度。
京察,京官考核,每六年一查,四品以上官员考察后,由皇帝评判是升是降,五品以下的官员退休、降职、罢免各有不同。
这里面,可有很多文章可做。
但朱由校沉思片刻,缓缓说道:
“京察之事,由吏部与都察院共同主持,重点清查贪腐、怠政之官。
凡在地方搜刮民脂、纵容豪强者,凡在朝堂结党营私、阻挠新政者,一律黜陟,绝不姑息。”
孙慎行躬身附和:
“陛下圣明!吏治清明方能政令畅通,此次京察若能肃清积弊,再辅以恩科新官,大明吏治必能焕然一新。
只是……礼部需提前筹备恩科考试,还请陛下定下车驾幸临国子监的日期,以振士子之心。”
朱由校抬手,示意三人起身:
“车驾幸监之事,待恩科开考前一月再定。”
“至于京察.诸卿好好说说,到底要如何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