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且隋 > 第261章 照昭

第261章 照昭(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的目光迅速扫过,大脑飞速运转,将数字一一对应翻译成文字。

虽然关于家人被接回洛阳的初步情况,他早前已通过父母妻儿知晓大概,但此刻看到自己的老师、粟末地行政大令司徒有明亲笔书写、内容详尽的报告,他的心还是不由得沉了下去,阵阵后怕与愤怒交织。

“奉主公密令,详查燕国公府及老大人、老夫人、各位夫人、公子、小姐返回洛阳(实指长安)之始末。三日前,一路神秘队伍持宫中萧皇后之密令及特定信物,先至辽东总管府衙见到杨公(父亲杨继业),出示密令后,杨公虽感诧异,但碍于君臣大义及密令规格,未便强行阻拦。随后,队伍同至杨柳湖府邸,面见老夫人(母亲王蔻)及各位夫人、公子、小姐。我等核心同僚设法私下见到杨公,共同商议。依工部尚书长孙无忌所献之策,认为在情况未明、敌友难辨之际,贸然抵抗或泄露消息恐对家眷不利,故决定‘不动不变,顺应其事’,表面上完全配合,以免打草惊蛇。为确保绝对安全与信息保密,已密令军政特宪系统进入特殊状态,对外静默,对内加强监控与排查……故未按常规发出预警讯息。此事之中,经严厉苛查,我粟末地内部暂未发现明显变节或被渗透之迹象,望主公明鉴,勿疑……”

再看随信附上的、由灰影系统直接呈报的简讯,则更为直接,只有寥寥数字,却触目惊心:

“四队弟兄,于护送将军家眷回洛沿途暗中保护时,发现另有五路不明势力秘密尾随窥探。一股,已确认有鬼谷道活动痕迹;一股,乃高句丽秘探;一股,身法诡谲者为倭奴国忍者;一股,李唐色;最后一股,行踪飘忽,装备奇特,高度疑似来自吐蕃方向。”

“吐蕃?!”

杨子灿眼中寒光爆射,一股凛冽的杀意不由自主地弥漫开来。

其他四方势力,鬼谷道、高句丽、倭国、李唐,他们闻风而动,尚在情理预料之中。

但这吐蕃势力,竟能如此之早、如此之深地将触角伸入到大隋腹地,甚至精准掌握自己家人的转移路线,这实在大大超乎了他的预料。

此时的吐蕃,朗日松赞尚未统一高原,其子松赞干布更还是稚龄幼童,按理说其影响力远不该至此。

自己之前因战略重心所在,对青藏高原一带虽有关注,派出了搜影人员进行地理、风情、资源等基础勘察,但并未作为重点经营方向。

没想到,对方却主动跳了出来,显示出了不容小觑的潜力和野心。

“来而不往非礼也!”

阿布暗暗冷哼,心中已将此番窥探牢牢记住,“待长安事了,定要好好‘回访’一下这片雪域高原!”

这突如其来的发现,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围绕大隋这场权力更迭和国运之争,水远比表面看起来的更深,牵涉的势力范围也更广。

真可谓是步步惊心。

翌日,銮驾继续在重兵护卫下向西行进。

距离长安越近,空气中的紧张气氛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凝结起来。

由于实施了严格的军事管制,沿途几乎看不到逃难的流民,连经过的村庄也多是门户紧闭,炊烟稀少,一片异样的死寂,衬托得这支庞大的队伍更加孤寂和肃杀。

也许是故都临近带来的精神支撑,杨广这一日的精神竟似乎好转了些许。

他甚至强撑着坐起身,传旨召见了随行的核心重臣——萧瑀、裴矩、来护儿等人,以及卫王杨子灿和皇太孙杨侑,共同登上了他那辆宽敞如移动宫殿的巨型御辇。

辇内,杨广倚靠在软枕上,面色蜡黄,气息微弱,但话却比往日多了起来。

他絮絮叨叨地回忆着当年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乃至更早时期参与规划修建大兴城(长安)的种种辉煌往事,语气中充满了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限怀念与如今局面难以挽回的深深不甘。

这些话语,在旁人听来,或许只是老人临终前的呓语,但杨子灿静静地听着,心中明了。

这是杨广在对自己一生进行最后的回顾与总结,同时,也是在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向杨侑和众臣灌输大隋昔日的强盛与荣光,为即将到来的权力交接做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铺垫。

年仅十二岁的代王杨侑,身穿沉重的亲王礼服,拘谨地坐在下首。

他被这辇内压抑的、混合着药味和死亡气息的氛围压迫得几乎喘不过气,小脸煞白,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眼神中,不时流露出这个年龄难以承受的恐惧与茫然。

他不时地偷偷抬眼,望向自己最依赖和信任的老师杨子灿,仿佛想从那里寻求一丝勇气和安慰。

“侑儿……”

杨广忽然停止了回忆,目光转向孙子,声音刻意放得温和了些,却依然掩不住那份虚弱,“怕吗?”

杨侑瘦弱的身子,不由自主地微微一颤。

他低下头,紧紧咬着下唇,罕见地没有立刻回答皇祖父的问话。

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回答。

杨广深深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中充满了无尽的疲惫与无奈。

他将目光转向车窗外,看着那些飞速掠过的、因战乱而荒芜的田野,喃喃自语,又像是在对杨侑谆谆教诲:

“这江山……社稷……太重了……压得朕……喘不过气……但,你是朕的孙子……是杨家的嫡系血脉……是我大隋……未来的君主……你……不能怕……也……没有资格怕……”

说着,他猛地转过头,原本浑浊的目光骤然变得锐利起来,如同回光返照般,逐一扫过在场每一位重臣的脸庞。

最后,那目光如同实质般,死死定格在杨子灿的脸上,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托付与不容置疑的威严:

“你……们……在场的每一位……都要……都要竭尽全力……辅佐好太孙!保住……我大隋的……万里江山……千秋社稷!”

“臣等谨遵陛下旨意!万死不辞!”

萧瑀、裴矩、来护儿、杨子灿等人,连忙跪伏在辇车华贵的地毯之上,齐声应和。

声音,在空旷的御辇内回荡。

那声音固然响亮,却难以掩饰那份在现实重压下的空洞与无力。

杨子灿口称遵旨,但脑海里不时闪现着杨广那燃烧着最后生命火焰的、近乎偏执的眼神。

他心中无比清楚,这位骄傲的皇帝,至死都不会承认,眼前这危如累卵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他自身不顾民力、好大喜功、急躁冒进的国策。

如今,他将所有的希望、所有的压力,乃至整个帝国的未来,都寄托在了年幼的孙子身边这群在他看来尚且可靠的臣子身上。

这份托付,重于泰山,却也充满了未知的凶险。

傍晚时分,历经跋涉的銮驾终于抵达了天下雄关——潼关之下。

夕阳的余晖,如同熔金般泼洒在巍峨的关墙之上,将这座扼守东西咽喉的巨兽染上了一层悲壮而瑰丽的色彩。

关楼之上,隋字大旗依旧迎风飘扬,甲胄鲜明的士兵执戈而立,刀枪在夕阳下闪烁着冷冽的寒光,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关门前,新婚不久的潼关守将、左骁卫将军贺娄蛟,与南阳公主杨庆儿,早已率领麾下主要将领列队迎候。

贺娄蛟一身戎装,威武不凡,眉宇间虽带着新婚的喜气,但更多的是一位边关大将的沉稳与坚毅。

而站在他身旁的南阳公主杨庆儿,虽未穿着繁复的公主礼服,只是一身简洁的绛紫色宫装喜服,却依然保持着皇家公主的端庄仪态。

只是,她那美丽的脸庞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淡淡的忧伤,眼神深处,是对未来命运的茫然与接受。

两人的结合,喜乐难辨,特别是在帝国如此危局的背景。

夫妇二人此刻站在雄关之前,更显出一种身不由己的滑稽感和宿命感。

爱,喜欢,与子偕老,重要吗?!

各种繁复的迎驾礼仪,在战争阴云的笼罩下,一切从简,但却并未失了该有的规制与庄严,在悲壮的落日背景下,默默进行着。

进入关内,稍作安顿,杨广不顾舟车劳顿和身体的极度虚弱,执意要让新晋的驸马贺娄蛟和女儿杨庆儿搀扶着,登上潼关的西门城楼。

残阳如血,将他的身影在古老的城墙砖上拉得细长而扭曲。

他那枯瘦羸弱的身躯在猎猎关风中微微摇晃,仿佛随时都会被风吹倒,全靠贺娄蛟有力的臂膀支撑着。

他极目远眺,望着关内那片广袤的、曾经属于大隋的壮丽河山,如今却烽烟四起,叛旗林立。

“来了……朕来了……你们都来了……”他低声呢喃着,嘴角泛起一丝诡异而复杂的笑容。

那笑容中混合着嘲讽、不甘和一种难以言喻的解脱,“李渊……李密……王世充……还有那些……魑魅魍魉……都好……很好……朕在长安……等着看你们……咳咳咳……”

突然,他猛地爆发出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剧烈咳嗽,整个人剧烈地抽搐起来,萧后和内侍慌忙上前搀扶。

杨广却不知从哪里生出一股力气,猛地推开了他们,用一方雪白的丝帕死死捂住嘴巴。

片刻之后,当他拿开手帕时,那方丝帕已被触目惊心的黑红色血液浸透,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刺眼。

“陛下!”

“父皇!”

城楼上顿时响起一片惊恐的呼喊声。

杨广却只是无力地摆了摆手,强行吸了一口气,浑浊的目光投向西方那最后一抹即将被地平线吞噬的晚霞,眼神变得空洞、遥远,仿佛已经看到了命运的终点。

他用尽气力,从喉咙深处挤出几个模糊不清的音节,微弱得几乎被风吹散:

“日月……昭昭……路在……何方……”

话音未落,他身体一软,便歪倒在了及时抢上前来的贺娄蛟和杨庆儿怀中。

早就候立近左的孙思邈等人,连忙上前,一通忙乱……还好,虚惊一场。

潼关城头,一片静寂,唯有秋风呜咽,如泣如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