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且隋 > 第298章 秘辛

第298章 秘辛(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大业十六年(公元620年),五月。

初夏的风,本该带着暖意和生机,但当它掠过渭水平原,吹向那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兴城时,却只卷起了死亡与腐朽的气息。

持续了近两百多个日夜的人间惨剧,随着隋军主力如同钢铁洪流般正式开进城门,终于在这一刻,落下了它沉重而血腥的帷幕。

没有预想中困兽犹斗的惨烈巷战,也没有穷途末路者绝望的自毁式抵抗。

当全身覆盖着冷锻玄甲、头盔上红缨如血的隋军府兵精锐,迈着整齐划一、沉重而有力的步伐,踏过那早已失去象征意义、如今只是巨大缺口的金光门门洞时,一切都结束了。

不过,他们现在踏入的,并非又一座被征服的敌城,而是一个超出了他们所有战争经验的、巨大的人间炼狱。

目之所及,尽是断壁残垣。

曾经商铺林立、人流如织的朱雀大街,如今空旷得能听见风声呜咽。

碎裂的瓦砾间,随处可见散落的人畜骸骨,有些上面还残留着清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齿痕,无声地诉说着最后日子里那超越伦常的生存挣扎。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而浓烈的恶臭——尸体高度腐败后的甜腻腥气、大火燎烧过后焦木的糊味、以及一种仿佛绝望本身已经物质化、浸透每一寸土地后散发出的、令人作呕的死寂味道。

零星的幸存者,如同被抽走了灵魂的躯壳,形如槁木,面色青灰,眼神空洞得没有一丝光彩。

他们大多蜷缩在尚能遮风挡雨的残垣断壁之下,对于入城的、武装到牙齿的帝国军队,他们连抬眼看一看的力气和兴趣都欠奉。

偶尔,有士兵试图上前询问或引导,换来的也只是麻木的沉默,或者几声意义不明的、野兽般的呜咽。

整座城市,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来自幽冥的巨手,粗暴地抽走了所有的生机、活力与属于人间的灵魂,只留下一个巨大、腐朽、散发着不祥气息的空壳,在初夏的阳光下静静地腐烂。

象征着恐怖统治巅峰的“米肉议会”,早已在最后的混乱中无声瓦解。

那块刻着《米肉宪章》、记录着人性如何一步步堕入深渊的石碑,依旧孤零零、冷冰冰地矗立在皇城前的广场上。

石碑表面,除了那些歪歪扭扭的文字,更布满了暗褐色的、已然干涸发黑的污迹。

那,是无数次“表决”和“处置”时飞溅的血液浸染而成。

如今,它真无声地、却又无比狰狞地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超越了一切史书记载的恐怖。

参与其间的核心人物们,绝大多数已然彻底疯癫,只会念叨“鬼谷…一统…”。

如,遭受多重骨肉惨剧打击、又被洗脑的唐王李渊,“鬼渊”。

精神恍惚、时常对着空气自言自语、仿佛在与某个看不见的存在辩论的魏王李密,“鬼密”。

还有,眼神统一地带着诡异平静、仿佛一切尽在掌握却又空洞无比的其他几王,汉王“鬼周”刘武周,郑王“鬼充”王世充,燕王“鬼艺”罗艺等。

就当身披奇怪“消防”服装的隋军先头部队有条不紊地控制各处要冲时,这些之前的名人闻达们,大多静静地、如同入定般坐在自己那同样残破不堪的府邸正堂之中。

他们没有试图反抗,甚至没有流露出任何诸如恐惧、愤怒或不甘的情绪,就像是完成了某种既定程序的木偶,平静地等待着最终的收场。

然后,依次被士兵们轻易而粗暴地剥旧衣、消毒、缴械、穿囚衣、戴上重枷、登记名册,再然后粗暴而轻易地推入临时设立的军营囚牢。

凌烟阁上,那位“绝食圣君”杨侗的遗体,依旧保持着令人惊异的不腐状态。

他枯瘦的身体,被幸存的老宦官用仅存的干净布匹包裹着,面容安详,甚至带着一丝解脱般的微笑,与城内的惨状形成了诡异而悲怆的对比。

发现此情况的白鹭寺外侯官及隋军前军军校一刻也不敢怠慢,立刻层层上报。

消息传到潼关大营,杨子灿沉默片刻,依旧遵守了之前的承诺,下达了明确的指令:

“前延兴伪帝杨侗,虽身陷逆乱,然能自绝明志,其情可悯。着即以公爵之礼,择城外寺庙妥善安置,不得扰其安宁,严禁任何宵小亵渎,等待朝廷旨意再行处置。”

这道命令,为这场整体黑暗的悲剧,增添了一抹难以定义的、带着神性光辉的悲悯色彩。

而那些在“量子崩溃”中彻底失忆、如同梦游般在废墟和尸体间茫然徘徊的士兵和民众,则被隋军有计划地逐一收容。

这些人,经过集中消毒、隔离观察后最终被集中在几个临时清理出的无人坊区内,提供最低限度的粥水,并由随军医官进行初步诊治和甄别,继续等待朝廷有司后续更详细的审查和安置。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成了这场崩溃最无声、却也最深刻的注脚。

城破当日,杨子灿并未如同寻常得胜大将那般,迫不及待地入城宣示主权。

他依旧稳坐于潼关大营的中军帐内,运筹帷幄,神色平静地处理着如同雪片般从大兴城内、从洛阳朝廷、从帝国四方飞来的军报、政令和各方势力的试探文书。

他的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漠,让一些渴望借此战功更进一步的部下感到些许不解,却也让如高安、罗士信、秦琼、程知节等年轻一代的核心将领更加敬畏。

杨子灿,穿越至今,早就跨过了成千上万生死京观的那道心理之坎。

直到数日之后,城内初步的清理和消杀工作完成,主要区域秩序基本稳定,瘟疫爆发的风险得到控制。

这一日,初夏的阳光,温暖而不强烈地照射在古老的长安城上空。

魏王杨子灿,在一千名最精锐的、隶属于他直辖的骁果卫护卫下,策马缓缓进入了这座他既熟悉又陌生得令人心寒的城市。

他没有前往那座象征着最高权力的皇宫,甚至没有去理会那些被扣押在囚笼中的昔日对手。

他的马队,径直来到了位于崇仁坊的魏王府旧址。

这里,曾是他作为大隋卫王在长安的居所,虽然经历战乱,门庭略显破败,围墙也有几处坍塌,但主体建筑大体完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