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诗会(1 / 2)
春闱结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举子们恢复了昔日的活力,一个个难得放松下来,开始积极参加其他人牵头举办的宴会。
宋之航身为勇义侯府的公子,又是这一届春闱会元呼声最高的人,在一众同窗好友的提议下,他在自己名下的一处别院里举办诗会。
为此,宋之航特意派人打听徐瑾年的落脚处,亲自写下请帖邀请他参加诗会。
谭振林方轻舟和叶云华是捎带的。
这一日,风和日丽,碧空如洗。
受邀的举子们换上最好的行头,意气风发的带着请帖来到别院参加诗会。
一时间,别院门口车水马龙,热闹至极。
屋子里,宋之航在同一众同窗好友喝茶闲聊。
见其他举子陆陆续续到了,唯独宋之航特意邀请的人迟迟不见踪影,有人就不满道:“那个徐明瑜好大的架子,元礼兄(宋之航)枯等他多时!”
其他人听罢,纷纷加入讨伐队伍:
“没错,一个东江府解元罢了,真拿自己当文曲星下凡,不把元礼兄放在眼里。”
“哪次乡试不是出三四十个解元,元礼还是勇义侯府的二公子,单论出身就足以让他自惭形秽。”
“确实太傲气了,一会儿诗会上我非得好好会会他不可。”
“……”
徐怀宁也在其中,却是默默听着一言未发。
见众人越说越不像话,宋之航眉头轻皱出声打断:
“你们未曾见过徐明瑜,他人品如何亦未可知,怎能无端指责他?就不兴人家突发急事耽搁了?”
宋之航的身份摆在这里,说话不需要顾及这些人的情绪。
果然,他一开口,那些指责徐瑾年的人面色讪讪。
有人觉得羞愧,有人心里不满,当着宋之航的面没有表现出来。
宋之航没有理会他们,转而看向没有说话的徐怀宁,脸色缓和了不少:“徐兄与徐明瑜相识,不知徐明瑜性情如何?”
徐怀宁前年被举荐到国子监,同宋之航不在一个讲堂。
一次偶然,宋之航被徐怀宁的一篇策论打动,才知道国子监有这么一个人,与徐怀宁就此结识。
几番谈论下来,宋之航觉得徐怀宁踏实努力,并未嫌弃他出身寒微,同他成为说得上话的朋友。
像这样的朋友,宋之航在国子监没有一千也有五百。
每次宋之航诗会,也不吝啬给徐怀宁一张请帖。
这会儿听到宋之航的问话,徐怀宁端起茶杯的手微微一顿,思索般组织了一下语言才说道:
“徐明瑜出身寒微,以十二岁之龄拜在姜夫子门下,短短九年时间便高中东江府解元,其天赋才学可见一斑……能被姜夫子那等惊才绝艳之人看重,他自然是极好的。”
在场众人,包括宋之航在内,并不知道徐瑾年的经历。
得知他十二岁才拜入姜夫子门下,在此之前并未请夫子开蒙,一个个震惊不已。
要知道,他们往往三岁开蒙,晚一些的到五岁,苦读二十余年才有机会参加春闱。
如他们这般已经算是天资聪慧,结果突然冒出一个十二岁开蒙,短短九年就成为一府解元。
这么一对比,瞬间把他们比成了渣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