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孤岛点灯人 > 第284章 锅炉钢结构到顶

第284章 锅炉钢结构到顶(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上次实操时排查端子故障的紧张感还没完全褪去,这会儿面对120米高的钢架,小刘手心又开始冒冷汗。

“不用紧张。”

这就是电气跟班学习,属于“轮岗性质”的,重在体会,感触,以后大概率用不上。

老周蹲下来帮他扶着三脚架,手指在图纸上的钢结构节点处划了划。

聂大哥遥想自己当年。

2005年定州电厂装1号炉时,哪有全站仪?

更别提Gs,这点位一“咔嚓”,坐标,高度,全部录入系统,自动汇总到Cad电子图纸中。

这都是“科技”。

以前,全靠手工拉钢尺放线,自己跟老师傅们拽着百米绳在钢架上爬,一天下来手心全是茧子,晚上回宿舍,手“嘟嘟”抖得,连筷子都握不住。

跟中风了差不多。

第一次爬,下地腿不由自主的抖动,双手按着都抖,这感觉“绝了”。

滴。

按钮一按。

说话间,全站仪的红色激光线已经射向钢架顶端的基准点,屏幕上的数值慢慢跳动着稳定下来。

小李捧着记录本,笔尖悬在纸上:“聂师傅,柱顶垂直度的允许偏差是多少来着?”

“老套。”聂大哥摇摇头,因为这个偏差,系统自动就计算了,规范也是录入的。

超过偏差数值,就“红色”预警了。

“≤15毫米,相邻柱间距偏差±5毫米。”

聂大哥脱口而出,直接报出数字,这种搞了很多年的,都是牢记于心了。

当然“经验主义”也会出错。

因为规范也在升级迭代。

明天Gb2022出来,你原来的数据就不一定能用了。

主打一个“横平竖直”。

聂大哥眼睛一直盯着屏幕上的8毫米数值。

“这个有什么要求吗?”

“还得大比武吗?”

“嗯嗯。”

“保护装置动作时间要精确到0.01秒,钢结构也一样。”

找正差1毫米,后面受热面吊装就可能偏几厘米,到时候管子对接都对不上,跟保护装置跳闸回路断了一样。

“小事情变成大事故。”

不过这都是理论上的。

层层纠偏,也不会发生大事情。

小刘赶紧调整仪器焦距,确认数值稳定在8毫米,长舒一口气。

人是一方面。

不过,现在的“智慧化”技术真的了不得,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

而且“集成一体”。

以前什么“经纬仪”,“水平仪”,“测距仪”啥的,要一个个学过去,还难学的要命。

现在通通变成了“傻瓜仪”。

以前啰哩啰嗦的学了一大堆,现在通通变成了“废纸”,主要还是“科技进步”的太快了。

像开了挂一样。

嗖嗖的。

以后就更别提了,说不定螺栓上都搞个“二维码”,谁弄得谁“扫码”。

一来计算“工程量”,二来就是“数字化”,“信息化”,跟兵马俑似的。

比如,搞个编号为“B-32”的螺栓。

二维码一扫,里面螺栓的各种信息。

还有谁拧的、扭矩多少、复检时间,扫一下全出来。

“碉堡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