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双塔同步(2 / 2)
说起来,毕竟也是个几十亿的大项目,所以项目上安全质量抓的都挺紧的。
有钱,钱到位了,进度方面反而压力不大。
“都安全帽戴上。”
“不戴帽子的罚款五十。”
莫清零天天给工人们播放安全事故警示片,就是希望从心灵上给他们触动。
效果吗?
杠杠的。
因为做的是脱硫岛,冷却塔就在旁边,工人们看着冷却塔就想到了那个影响超级恶劣的垮塌的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警示片哇。
嗯,前车之鉴,引以为戒。
效果达到了。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世界。
小夏这段时间也顺利跟监理资料员搭上了线,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姐姐,但她也是做土建多。
说起来,那个做工程资料的软件,“恒智天成”,用的时候电脑插个软件狗,但还没有仔细研究过,应该不复杂吧,就是把验收规范里的表格做成了可编辑版本,方便填写。
导出来就是Excel。
基建期学的东西是多。
现在“疫情”房地产逐渐熄火了,工地上也卷起来了。
小包工头为了“接活”,拼命的垫资,听说有的施工队已经垫资200多万了。
嗯,好吧,干活也得有个有钱人,毕竟工地上的人工费都得及时支付,否则没人会来干活。
动不动,就说“工人不好找”。
其实,就是没钞票了。
安装施工队用的最多的是持双证“应急和市场监督”的焊工,大几百一天。
在的工程真的就是大力出奇迹,脱硫吸收塔使用顶升工艺,焊一节顶升一节,活生生把整个塔体焊完了,然后落地,对内部细节进行焊接组装。
千斤顶是个好东西。
新设计就是原有的基础上,要计算,研究。
好在总包Ec,设计单位牵头的,都是“能建”的人,自己一个大集团的也不好扯皮,毕竟领导都是一拨人。
这就是总包的优势。
设计施工都是一家的,搭配的好。
华东院自己搞“BIM技术”,在电脑上搭建了1:1的三维模型,将塔身分成32个施工段,每个段的弧度、钢筋间距、混凝土配比都在模型中反复推演。
其实,这套技术,海北电厂也想搞一个,目前是打算放在二期搞,专门弄一个三维可视化工地管控中心。
领导们这方面已经有动作了,现在大家都喜欢内卷,但是卷的核心是什么?
是“科技”,是“特色”。
但是,不能总是表面功夫。
设计,施工要配牢的。
施工期间,24岁的施工队小阳每天都会背着5公斤重的全站仪在工地上跑上十几公里,对每一段的实际尺寸进行复核。
现在都是录入“系统”的,相当于设计,测绘,施工都是“系统化”作战,哪个点有问题,“Gs北斗全站仪”,一打卡“咔嚓”。
有问题当场就标红了。
但是,钢筋混凝土啥的目前还是肉眼,尺子量的。以后说不定,机器人来干,“机器狗”?“机器狼”?
说不定,钢筋都机器人绑扎,混凝土都机器人浇筑。
这种活以前都是老工人自己把控的,什么缺筋,少筋,漏筋都是小老板为了赚钱搞的。
不过“能建”这种大央企基本上不干这种事,领导只需要关心“安全”咋样,“工程”搞得怎么样?
亏损不亏损,跟提拔没啥关系。
说句难听的,跟你工资都没啥关系,你工资唯一有关系的就是Ki,还有你的职位。
央企,这方面可以“大大”的放心,国家工程,他们没必要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