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 > 第199章 天壤之别的待遇

第199章 天壤之别的待遇(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你不想想你在读书人那里的名声,以后还怎么招揽人才?”

李崇文听完之后,只是笑了笑,没有争辩什么,他知道老长官的意思。

在国会桂系老人的眼里,他们这些当兵的可以打天下,但是怎么治理天下,还是要靠他们这些读书人的。

复兴党的党员和国防军的官兵,都是大老粗出身,文盲占了绝大多数。

有些文化的人也就读过几年中学的“穷酸秀才”,进过黄埔军校、八桂陆军讲武堂的人只有南华的高层,正儿八经读过大学的也只有空军那些人了。

国会的桂系老人觉得治理南华共和国,怎么能没有读书人呢?

而桂系老人对自已的认知也很充分,让他们打仗可以,但让他们自已治理地方就不行了。

因此,他们认为南华和这些读书人是天作之合。他们打下南华后,把南华共和国交给他们读书人治理,国民政府的蒋委员长也是这么干的。

姓蒋的都可以把行政院的秘书长一职让出来,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八桂的时候,他们就是这么做的,在南华自然也可以这么做了。

只要李崇文握着军权和财权就可以了,治理国家这些事,交给这些读书人就可以了,他们只需要在后面看着就可以了。

现在是工业时代,儒家那一套早就不行了,李崇文从来没有想过,与乡绅士大夫共天下。

尽管桂系老人多次劝说,但李崇文依旧我行我素,李崇文根本不关心这些人的去留,尤其是那些只会嘴上说说,又没什么本事的。

但是,对那些理工农医这类教授和知识分子,李崇文的态度已经不能用重视来形容了。

李崇文还会经常和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生活上有没有困难,还会带着他们一起去视察工业。

李崇文还会让政府每周都会请一位理工农医类教授教,给政府官员讲讲课,讲讲什么是工业化,什么是科学。

李崇文这样的做法,对一些民国知识分子的刺激非常大。这些年来到南华的理工农医类教授,基本上都留下来了,这样的待遇在其他国家,可以说很少有的。这样的结果就导致,有影响力、有名气的文科类教授和知识分子,在了解南华的政策后,都毫不犹豫选择了离开。

留下来的都是没什么名气的,都是研究国学的,他们大多留在南华担任中小学的语文老师。

留下的人也很清楚他们的自已能耐,能在南华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已经很好了。

对于外界的争论,李崇文只问了个问题。

他们到底能为南华做什么?

写几篇歌颂或者批评南华的文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