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深渊回响(1 / 2)
临时实验室里成功的喜悦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捕捉到“幽灵”的一次呼吸,仅仅是证明了它的存在和大致方向,离真正理解、定位并清除它,还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那串被捕获的古老指令片段,如同从失落的文明遗址中挖出的几个残缺字符,蕴含着信息,却难以拼凑出完整的语义。
姚厚朴将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他的办公桌被各种打印出来的、泛黄的古老技术文档(多是九里香想办法找来的边缘资料影印件)和写满复杂演算过程的草稿纸淹没。他双眼深陷,嘴唇因缺水而起皮,整个人像一根绷紧到极致的弦,全部心神都沉浸在对那段指令片段和触发环境参数的逆向解析中。
“这是一种……非冯·诺依曼结构的思维。”姚厚朴在某天凌晨,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得如同砂纸摩擦。他的话让陪在一旁试图从现代代码角度寻找突破的姚浮萍和林晚都愣住了。
“什么意思?”姚浮萍放下咖啡,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
“我们现在的计算机,都是基于冯·诺依曼架构,指令和数据存储在同一个内存,顺序执行。”姚厚朴用手指在草稿纸上画着抽象的图样,“但这个‘幽灵’,它的逻辑核心……更像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状态跃迁的神经网络。它的‘代码’不是一条线性的指令流,而是散布在系统底层,如同……潜意识海洋里的浮游生物,平时毫无意义,只有在特定的‘共振’频率下,它们才会瞬间自组织,形成一个短暂的、具备执行能力的‘意识体’,完成那次渗漏操作,然后解散,重归混沌。”
这个比喻让林晚背后升起一股寒意。一个拥有“潜意识”的系统漏洞?这听起来更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
“所以,我们无法用杀毒软件去扫描它,因为它平时根本不存在‘实体’。”姚浮萍理解了弟弟的意思,脸色更加难看,“我们之前所有的安全策略,都是基于‘存在实体威胁’的假设,难怪全部失效。”
“那怎么清除它?”林晚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姚厚朴沉默了片刻,摇了摇头:“彻底清除……很难。它的‘种子’可能已经以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弥散在整个系统底层固件和基础库的某些冗余代码段里。除非……我们能把整个‘五彩绫镜’的系统,从操作系统层面开始,全部推倒,用绝对纯净的、完全自主可控的代码重写一遍。”
“这不可能!”姚浮萍断然否定,“且不说时间成本,我们依赖的许多第三方库和底层驱动,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品或者完全自研。‘五彩绫镜’等不起,市场更等不起。”
实验室再次陷入沉默。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却发现这根源盘根错节,几乎无解。
“也许……我们不需要彻底清除它。”林晚忽然开口,她看着屏幕上那段被捕获的指令片段,眼神闪烁,“既然它像一种‘潜意识’,只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那我们能不能……修改它的‘潜意识’?或者,给它创造一个永恒的‘梦境’,让它永远沉睡,或者……让它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梦’?”
姚浮萍和姚厚朴同时看向她,眼中露出思索的神色。
“修改潜意识……”姚厚朴喃喃自语,“理论上……如果它能被触发,就说明它有接收‘输入’的接口,哪怕这个接口隐藏得极深。如果我们能找到所有触发它的‘共振频率’,并且在这些频率上,覆盖我们自己的、无害的‘指令集’……或许,可以把它从一个破坏性的幽灵,变成一个……受控的幻影?”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也极其危险。这是在试图驯服一个他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古老造物。
“需要找到所有的触发条件。”姚浮萍抓住了关键,“厚朴,我们现在只确认了三分之一。剩下的……”
“需要更多的数据,更多的‘幽灵’活动样本。”姚厚朴接口道,他看向林晚,“我们需要在真实的、隔离的测试环境中,主动去诱发它。但这很危险,一旦失控……”
“可控风险。”龙胆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那里,显然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讨论。他脸上带着长途飞行后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我批准这个方案。成立‘深潜’小组,由你们三人全权负责,在最高级别的物理隔离环境下进行。目标:绘制出‘幽灵’的完整触发图谱。”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记住,我们的底线是,绝不允许任何真实用户数据涉险。必要的时候,我可以接受‘五彩绫镜’项目暂时下线。”
龙胆草的决断给了他们放手一搏的勇气,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深潜”行动随即启动。他们动用了一处位于郊外备份数据中心的、完全与互联网物理隔绝的服务器集群,搭建了“五彩绫镜”的完整镜像环境。姚厚朴和林晚负责设计各种极端、古怪的用户行为模拟脚本和系统负载压力测试,试图穷举所有可能引发“共振”的条件。姚浮萍则坐镇指挥,监控整个系统的任何细微变化,并负责设计那套准备覆盖上去的、无害的“驯服指令集”。
这个过程漫长而煎熬,如同在雷区中跳舞。他们一次次地调整参数,一次次地运行测试,大部分时间都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反应。偶尔,“幽灵”会被惊动,泄露出一些测试数据,每一次触发,都让他们对它的行为模式多一分了解,但也让负责编写“驯服指令”的姚浮萍压力倍增——她必须在极短时间内,根据新发现的触发条件,调整和丰富她的指令集,确保它能有效覆盖。
在这高度紧张的合作中,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
林晚对于数据模式的敏锐直觉,多次帮助团队排除了错误的方向,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一次,当姚厚朴设计的复杂负载测试连续失败几十次后,是林晚提出,或许触发条件并非单一的高负载,而是某种特定类型的计算任务与特定时间戳(比如系统运行时间的某个质数节点)的结合。这个建议最终成功诱发了“幽灵”,让姚厚朴对她刮目相看。
而姚浮萍也发现,林晚提交的测试脚本,逻辑严谨,边界条件考虑周全,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比她考虑得还要缜密。她们之间依旧没有多余的交流,但在代码和数据的层面上,一种基于绝对专业的信任,正在悄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