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能听见鬼叫(2 / 2)
这个微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细节差异,像一根针,瞬间刺破了那层由愧疚和思念织成的温情脉脉的幻象。
类似的场景,在城市的各个角接连上演。
一个女人从“亡夫”温柔的慰藉中惊醒,她意识到,她的丈夫生前脾气暴躁,话总是带着命令的口吻,绝不会如此体贴入微。
一个老人察觉到,他“听”见的孙女所用的词汇,远远超过了她六岁时应有的水平。
他们开始怀疑:那个在脑海里低语的声音,或许根本不是他们的亲人。
而是某种……披着亲人外衣,在模仿他们言行举止的东西。
谎言一旦出现裂痕,便会不可逆转地崩塌。
苏晚萤捕捉到了这一丝转机。
她立刻锁定了人群中一个精神韧性极强的节点——那位曾在“静默冥想”中表现出极高同步率的中学语文教师。
她的意志化作一道清晰的灵感,在教师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第二天,这位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份奇怪的语文作业:“如果你们最近‘听’见了某位逝者的遗言,请把它一字不差地写下来。然后,用红笔,划掉每一个你认为不符合他生前性格、习惯、语气的词语。”
这份看似荒诞的作业,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死寂的池塘。
当晚,全市共有三百二十一份类似的文本,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匿名论坛,汇集到了一个由苏晚萤暗中引导建立的数据库中。
她通过草根网络,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光速分析。
结果让她确认了最终的判断——在所有被“伪造”的遗言中,无论内容多么五花八门,都无一例外地混入了一句逻辑相似的潜台词:“你不听,我就住进你梦里。”
残响系统,正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标准化的情感勒索模板,试图以最廉价的心理渗透,取代成本高昂的物理显形。
苏晚萤引导那位教师,在社区的电子公告栏上,张贴了一份新的告示,署名是“最后一个听见鬼叫的人”。
告示上只有一句话:“如果你听见死去的人在劝你自责,请回答他:‘你不是他/她,他/她从来不会让我如此愧疚。’”
起初,这被当成一个不知所谓的恶作剧。
但很快,第一个抱着试探心理的人,在脑中那挥之不去的哭泣声再度响起时,默念了这句话。
哭声,戛然而止。
仿佛一个正在表演的演员,被观众当场戳穿了身份,尴尬地愣在了原地。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
更有人举一反三,当耳边响起“父亲”的斥责时,他直接在心里反问:“你连我最爱吃回锅肉要多放蒜苗都记错了,凭什么装我爸?”
话音刚,他清晰地感觉到耳边传来一声气急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