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点破不说破(2 / 2)
石片上,用尖锐的碎瓷片,刻着一个极其复杂的频谱图——正是4.7赫兹,那个能让铅粉末自行组成文字的致命频率。
与此同时,王主任也在用他的方式战斗。
他不再是那个躲在办公室里等待上级指示的社区负责人,而是一个彻底的行动派。
他发起了“百人共读计划”。
他相信,既然“残响”能通过混乱、恶意的语言进行污染,那么,稳定、理性、充满逻辑的语言流域,就一定能形成“认知屏障”。
他召集了一批志愿者,在公园、车站、市民广场等公共场所,大声朗读各种科普读物。
他特意挑选了地质学、心理学和基础逻辑学的文本,这些学科的语言冷静、客观,不带情绪。
活动第一天,参与者竟达到了三百余人。
他们大多是“静默病例”的家属,或是那些曾对林工的警告嗤之鼻笑,如今却心怀愧疚的年轻人。
三百多个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片低沉而稳定的知识潮汐,在寂静的城市上空回荡。
“……通过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及其衰变产物的比例,我们可以相对精确地推断出岩石的形成年代……”
然而,当读到《岩石的形成年代测定法》第七页时,异变陡生。
广场上,至少有一半的朗读者,声音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戛然而停。
他们的眼神变得涣散,瞳孔失去了焦点,口中开始用完全一致的、毫无起伏的单调语气,复述着同一段话:
“石头记得,我们全都记得。地下的记得,水里的记得,骨头里的也记得……”
王主任感到一阵强烈的晕眩,那声音仿佛有无数根看不见的探针,想要钻进他的大脑,唤醒那些他早已深埋的、关于“深井”的痛苦回忆。
他死死咬住舌尖,用疼痛维持着清醒,强忍着巨大的不适,用尽全力,将剩下的章节独自朗读完毕。
声音落下,那些失神的人们才如梦初醒,茫然地看着四周,完全不记得刚才发生了什么。
当晚,王主任在他那本厚厚的日记本上写道:“我们对抗的不是谎言,而是记忆的错觉。而最危险的,是当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只是在回放别人刻录好的磁带。”
沈默最后一次走进了城南老图书馆。
他没有去古籍修复室,而是径直走向了那个由市民自发建立的“自编教材”专区。
他从背包里取出一份《城市地下结构图集》的复印件,这是他早已准备好的、最后的“解剖报告”。
他悄无声息地将它放入书架,夹在两本由居民手工装订的《社区对话训练手册》之间。
图集中,那些关于老旧管线分布、地质沉降监测点和废弃人防工程的关键页面,已经被他用一种特殊的隐形墨水做了密密麻麻的标注。
只有在特定角度的紫外光照射下,一张描绘着全城铅含量异常的热力图,以及一张将所有诡异事件标记在时空坐标系中的关联模型,才会幽灵般地显现出来。
离开前,他的脚步在阅览区角落的一台盲文阅读终端机前停顿了片刻。
他伸出手,修长的手指在那些冰冷的凸点键盘上轻轻抚过,没有输入任何指令,仿佛只是在传递某种无声的讯息。
管理员后来在整理时,发现那台从未接过电的机器,在那天夜里莫名启动,自动打印出了一页完全空白的A4纸。
唯一的痕迹,是纸张右下角一个极浅、极淡的指纹,像是一次未曾完成的告别。
七日后,沈默抵达了城市最北端的废弃铁路终点站。
铁轨的尽头,被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浓雾所吞没。
他脱下身上那件沾满尘土与油污的外套,仔细叠好,放在候车室的长椅上。
他在外套上留下半截绘图用的2B铅笔,以及一张被揉皱又抚平的废纸,上面画着一口井和井边黑压压的人群。
然后,他独自一人,徒步走入了那片仿佛能吞噬一切光线和声音的浓雾之中,身影很快变得模糊,直至完全不可见。
几乎是同一时刻,林工在对C7区一处老旧排水主管进行例行巡查时,在井盖厚重的内侧,发现了一行刚刚刻上去的、笔锋锐利如刀的新字迹:“不要等谁来告诉你真相——你早就知道该怎么看了。”
他凝视着那行字,良久。
然后,他从工具包里掏出那面随身携带的小镜子,没有照向自己,而是将它对准了井口下方深不见底的黑暗。
镜面反射着他头灯的光,像一颗微小的太阳,坠入深渊。
几秒后,他直起身,转身拨通了全市应急通讯系统唯一恢复的通报热线。
“报告指挥中心,维修一组林工。C7区主管道完成最终排查,一切正常。”
电话挂断的瞬间,在城市另一端的家中,王主任正将一杯清水缓缓倒入窗台上一盆奄奄一息的绿植花盆里。
蹲在他脚边玩积木的小女儿突然抬起头,用一种极其认真的语气说:“爸爸,妈妈说过的,洗脏衣服要用肥皂搓,光倒水是洗不干净的。”
王主任倒水的动作僵住了。
他看着女儿清澈得不含一丝杂质的眼睛,紧绷了数月甚至数年的面孔,忽然松弛下来。
他笑了,那是自妻子陷入“静默”以来,他第一次发自内心的笑意。
雾中,一只不知从何处飘来的、断了线的风筝,挣脱了最后的束缚,努力地向上攀升,最终消失在灰白交界的天空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