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1983:弃艺从文开始的文豪 > 第188章 先锋文学?我也想要命名呀!被抢了

第188章 先锋文学?我也想要命名呀!被抢了(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188章先锋文学我也想要命名呀!被抢了

时间一晃,到了八月末尾。

李有思专心致志完成双堆集战役的剧本。以往写一天的他可以写五千个字。

现在的李有思写剧本,一边要標明材料来源,一边又要检查剧本——

这个模式突然让李有思想起来,自己是老学究写论文吗为什么写一段字就要表明材料呀

如果把七八万的剧本全部写完不相当於写一个文科博士的毕业论文了吗

他记得博士的毕业论文也才要求八万以上。

再说了,杨某某的论文都能够进入终审,他写的剧本具有多方面参考性,不比她的文科研究生含金量高————

李有思摇摇头,不想这些奇怪的东西了,为了三等功,为了升官发財,继续给八一厂和总政卖命吧。

就在小李认认真真写作的时候。

《老胡同》影响力在慢慢的发酵。

悬疑的故事,加上李有思的名声,而且有著不俗的教育意义,这篇小说一下子在文学爱好者当中,广受追捧和欢迎。成为了无数读者爭先恐后阅读的时髦读物。

杂誌上市又过去了一个月。

在一个月到底的一瞬间,《北平文学》杂誌社再一次统计了小说的销量,一共是一百四十五万册。

“一百四十五万看来是这个月的极限了,可惜没有打破《人民文学》的记录!”

李拓吐槽道:“打破人家的记录你们是不是想多了”

“一来,那段时间李有思被《纽约时报》报导,二来是获选了茅盾文学奖————这么两个大事件的加持了。”

“能够一百四十五万册,应该也就只有这篇小说了,后续的小说能够到达一百万册都不错了。”

“还得是李有思同志呀。”

不过他们说得也不错,一百五十万册,也许就將是文学巔峰了。

八十年代中期、经济景气了一点,而且还是文学的巔峰时期,如果到了后世————经济实力虽然起来了,但是文学读物显然就没那么受到欢迎了。

短时间也许无法復刻一百五十万册的巔峰了。

隨著销量的暴涨,李有思的小说自然也引起来了文学界的关注,虽然他的小说基本都会被文学界关注。

例如《鬼子来了》就有著不少的文学评论,但是因为小说质量高,那些文学评论没有什么掀起来大波澜的。

但是八月初期,在《文学评论》这个文学评论界的《人民文学》,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

:多线敘事、冷峻文笔—一看其敘事先锋性》,引起来了广泛的关注。

评论:程德培一、敘事的“混沌”与“精確”

李有思的《老胡同少年杀人事件》最令人惊异之处,在於其以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確笔法,解剖了一团看似混沌的青春暴烈。

小说中多线並行的敘事结构—一小四的理想主义幻灭、小明的生存法则、小马的权力游戏、哈尼的江湖义气—一併非简单的拼贴,而是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织成一张命运之网。

这种敘事策略让人联想到福克纳的《喧譁与骚动》,但李有思的独特在於:

他將“混沌”本身作为方法论,用鬆散的时间线模擬记忆的不可靠性,却又在关键节点突然收紧敘事绳索,製造出窒息的戏剧张力。

二、冷峻文笔下的暴力诗学李有思的语言像一块冰,表面平滑刺骨,內里却暗涌著灼热的岩浆。

他描写暴力时尤其克制一没有鲜血喷溅的渲染,只有机械的广播与肉体的钝响並置,这种反差恰恰揭示了暴力的本质:在威权社会中,个体的反抗最终会被体制的齿轮碾碎成一声微不足道的杂音。

这种笔法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一脉相承,但更添一层东方语境下的荒诞感一当小四坚信“光明正大”时,读者早已从他父亲被审查的沉默中预见了悲剧。

李有思的这篇小说证明:真正的先锋性必须扎根於具体的生存经验。

最后我想著说一点,我们分析过不少年轻作家学习.时间蒙太奇与非线性敘事、.元敘事的自觉暴露、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

他们学习而写下来的小说,大多都是“形式大於內容”。而李有思的小说真正体现了新时代文学的先锋性—一“老胡同少年杀人事件”是一篇先锋文学作品。”

这篇评论面世之后,一时间,炸开了锅。

前面提过,先锋文学是在“杭州会议”开展,他们提出来学习国外的敘事方式之后,国內的年轻作家,余华、苏童、莫言、残血这群人相继扑在了先锋文学的潮流当中去了。

他们的小说確实是敘事先锋性,不过这个时间点,並没有提出来“先锋文学”这个概念。

程德培只是借用《马原的敘事圈套》的词。

吴亮当时在文中点名了“马原的先锋性不在於他製造了多少敘事圈套,而在於他暴露了敘事本身就是一个圈套。”,算是首次用了先锋一词。

而程德培在评论《老胡同》的时候,直接说这小说类型应该叫做“先锋”文学。

这个意见是既具有参考意义而且具有建议意义。

杂誌社里面有很多这种类型的小说,《北平文学》里面很多先锋文学小说,因为敘事实在是太过於“先锋”,例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一直以来都被积压在杂誌社里面。

他们之所以不敢发表,因为小说敘事很古怪,现在————他们翻开一看,果然先锋文学的號角已经悄然吹起来。

不像是“寻根文学”是由李有思写的小说引起的,先锋文学更是混沌的,似乎一瞬间爆发了不少的先锋文学作品,但是《老胡同少年杀人事件》绝对是提起来先锋文学之后,避不开的作品。

“————先锋作品”

李拓在屋子里面看著上面的名字,顿时脑袋炸开了锅。

北平一派的中青年文学评论家派系,一直都有著他李拓在列的。

但是今天的李拓如同晴天霹雳。

他默默念叨著:“我真傻,真的,我单是知道余华、莫言他们在尝试李有思所说的学习国外的敘事方式,必然会引起来新的文流的,但是我却没有认真去看过。”

“我早该想到的了,《马原的敘事圈套》上面就提过了先锋,我早该也发表一篇文学评论的!”

“”

上一次,“寻根文学”的命名,算得上他和韩少功一起弄出来的,一人一篇文学评论,最后定性了寻根这个名字,这些都是他们文学评论家该做的。

现在先锋文学这个名字多半將会伴隨李有思的《老胡同少年杀人事件》这部小说————而命名者將会是程德培,不是李拓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