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相认与见面(1 / 2)
第405章相认与见面
陛下
萧氏的惊呼令得萧瑀为之一怔。
阿姊为什么会说出陛下二字陛下不是前往天宝年间平叛了吗。
不,不对。
阿姊是在称呼面前这人为陛下。
而能够被阿姊称为陛下之人————
即使是歷经隋末乱世的萧瑀,此刻也不由得瞳孔微缩。
他想起了刚刚那股莫名的熟悉之感。
盯著来人看了几息,萧瑀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不会错的,眼前之人,就是隋煬帝杨广。
在確定来人身份的剎那,萧璃心念流转,瞬间做出了决定。
“你们先行退下吧。”
萧璃挥了挥手,示意两位士卒退下。
“是。”
两位士卒恭恭敬敬地退下了。
在前往大门的路上,两位士卒就刚刚的突发状况开始了交谈。
“你刚才有没有听到国公的阿姊说了一声陛下”
“好像是喊了这么一声,不过理当是我们听错了,陛下什么样我们还能不知道”
“嗯,那应该是我们听错了。”
两位士卒走后,杨广活动了一番筋骨,目光落在了正向他走来的那位满头银髮的老妇人身上。
虽然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跡,但是杨广还是一眼便认出她的身份。
老妇人正是他的太子妃萧氏。
“是陛下吗”
萧氏声音有些哽咽,语气中满是不可思议。
杨广摸了摸鼻子,继而露出一抹不好意思的神色。
“目前我仅是太子,还未成为皇帝。”
萧氏猛然想起,先前弟弟萧瑀与她说过,后世通向开皇二十年。
也就是说,她的这位夫君从开皇二十年来到了贞观十一年!
这时,有一道人影横插在杨广与萧氏之间,其正是宋国公萧瑀。
“杨广,你是来自开皇二十年吧!”
萧瑀语气冰冷地说道。
曾经,因为姐姐的关係,他是杨广的忠实拥躉。
那时的他,是真心希望隋朝向著好的一面发展。
因而,在面对杨广的骄奢无道时,他屡次劝諫。
但是杨广对他的劝諫置若罔闻,甚至將他贬謫去了外地。
然后,隋朝就在杨广的带领下走向了覆灭。
杨广死了就死了,但是苦了阿姊。
阿姊在外顛沛流离了十二年,在贞观四年才得以返回大唐。
如今,阿姊好不容易將过去的伤痛抚平。
但是,杨广却像阴魂不散一般又冒了出来!
细细打量一番眼前的老者,杨广的脸上忽地露出了恍然之色。
老者原来是他的小舅子萧瑀。
“萧瑀,现在的隋朝,可不是开皇二十年,而是仁寿元年,另外,你应该称呼我为姐夫才是。”
回应杨广的,是萧瑀的一声冷哼。
“姐夫,你还好意思称姐夫,你知道这些年,阿姊受了多少的苦吗”
“时文————”
站在萧瑀背后的萧氏轻声喊著萧瑀。
听到萧氏的呼唤,怒髮衝冠的萧瑀平静了下来。
只是,他的目光依然紧紧盯著杨广。
“杨广,你今日来此有何目的”
“来此的目的自然是见我的太子妃一面。”
“见阿姊”
萧瑀皱著眉头。
他很不相信杨广的说辞。
现在的阿姊已经七十岁了,杨广怎么可能为了见阿姊,专程来贞观十一年一趟。
与萧瑀皱著眉头不同,此刻萧氏的脸色有些红润。
“另外,我还想將我的太子妃带回隋朝。”
“不可能,我不会再让阿姊再跟著你受苦了。”
“萧瑀,虽然对你而言,歷史上的我確实是做了不少的荒唐事,但是对於仁寿元年的我而言,这一切尚未发生。
而现如今,既然我能够来到唐朝,也就意味著我能够走上一条与歷史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不会再重蹈大隋二世而亡的覆辙。
你阿姊也不会再跟著我受苦。”
罕见地,杨广露出了极为认真的神色。
此时的萧瑀,也想到了陛下当日在朝堂上与一眾大臣所讲,如今的杨广,已经与歷史上的杨广不一样了。
沉默片刻后,萧瑀转过身子,望向身后的萧氏。
“阿姊,关於此事,你觉得如何”
“这————”
先前萧氏的兴奋已然消失不见,转而是一脸失落。
现在的她有些纠结。
一方面,她確实想跟著陛下前往隋朝,另一方面,如今的她已经年老色衰,回到隋朝只会扎眼罢了。
杨广看出了萧氏的纠结。
“可否是不愿”
“陛下,臣妾並非不愿,而是如今臣妾已年老色衰,恐————”
杨广苦笑著摇了摇头。
“你我之间的感情,还有什么年不年不老的。”
萧氏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
见到这一幕的萧瑀,也是无奈地嘆了口气。
事实上,虽然杨广很畜生,但是他对阿姊还是不错的。
即使他有多位妃嬪,但是后宫子女,皆是阿姊所生。
“而且,难道你不想看看昭儿吗”
“昭儿————”
萧氏念叨著这个早已在记忆深处埋藏了三十年,但是每每想起都无比心痛的名字。
昭儿是她与陛下的嫡长子,自小便仁爱节俭,生性谦和,但是————
在大业二年,年仅二十三的昭儿却因病去世了。
萧氏下定了决心。
“陛下如此邀约,臣妾怎敢不应,只是,不知我们该如何前往仁寿元年”
“这个嘛,就需要等李承乾来了。”
嗯此事还涉及到太子殿下
萧瑀皱著眉头,一言不发望著杨广。
“对了,萧瑀,你想不想也前往仁寿一朝”
萧瑀面色一黑。
很明显,杨广在等他上鉤。
虽然他確实想前往仁寿一朝,但是他知道,一旦他將自己的想法说出,杨广势必会小人得志。
因而,他选择闭口不言。
“陛下————”
萧氏见状,向杨广求情。
“算了,看在你的份上,我就带他一同前往隋朝吧,不过,萧瑀,事先说好,低调行事,现在的我可还不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