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被调教的演技派(1 / 2)
第243章被调教的演技派
《火星救援》这部电影的架构很有意思。
它直接把故事的主要场景分成了三个阵营。
第一个是地球中枢营,是由nasa主导的全球协作阵营。
以nasa总部为核心,辐射全球航天机构、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普通民眾。
他们要在有限时间內计算救援方案、调整轨道参数、攻克技术难题。
还要平衡“救人优先级”与“任务成本”“公眾期待”的矛盾。
当然,前期是nasa唱主调,后半段则是神秘的东方大国登场。
什么你们阿美莉卡不行了。
该我东方大国登上航天大舞台了!我们的火箭可以给你们用!
阿美莉卡:谢谢榜一大哥刷的大火箭!
第二个阵营则是深空返航的这几个人。
他们是赫尔墨斯號的船员,以寡姐饰演的刘易斯为首。
返程途中的他们在得知马克存活后,面临“执行原计划返航”还是“冒险掉头救援”的两难抉择。
最终选择违背指令、消耗自身资源返程。
这个阵营代表超越规则的人性温度与同伴情谊。
最后一个,是最出彩,也是最难演出的“火星人”。
它的核心构成只有马克一人,主要的拍摄场景在火星基地赫尔墨斯號棲息舱、漫游车和种植区。
他要独自应对氧气短缺、食物匱乏、设备故障等生存危机。
靠植物学知识种土豆、靠机械技能修设备,全程以“解决问题”为唯一目標o
而且这个也是最有看点的,当全球人民都关注著火星上的马克一举一动时。
颇有种后世看直播养“电子宠物”的感觉。
所以,它的剧情结构跟后世的综艺节目里真人秀观察室差距不大。
本质就是一套“双线敘事+情绪共振”的玩法,內核高度契合。
这才是韩山平和李则楷被这个剧本一下子就抓住了的重要原因。
毕竟这无异於重新开闢了一个令人十分感兴趣的讲故事手法————
男主角马克基本上全是独角戏,火星、棲息舱、漫游车、种植区这些全是他一个人独自生活。
所以,方冬升打算直接把他的戏全部拍完再说。
伊万整理著自己的太空衣,坐在漫游火星车里。
“咔!”
方冬升喊了一声,对伊万说道:“伊万,我觉得你还可以再悲伤一点。
想一下,你现在唯一的活路都断掉了!”
伊万思考了一会,朝他比了个ok的手势。
“好的,各部门注意,再来一遍。”
场记打板。
伊万眼神空洞地盯著仪錶盘上跳动的氧气数值。
接著目光慢慢移向车窗外。
漆黑的火星夜空没有星光,只有远处荒漠的轮廓狰狞可怖。
他想起了被冻成冰碴的土豆苗,嘴角不受控地抽搐了一下。
沙哑地挤出几个字:“没了——都没了——”
“咔!”
方冬升捏著下巴陷入沉思。
“伊万,你换一种演法再来一遍。”
闻言,伊万没有丝毫犹豫,点头答应,进入表演状態:
他侧头看向车窗外种植大棚的方向。
那里只剩下坍塌的塑料薄膜和被冻硬的土壤,漆黑中看不清细节。
他用手碰了碰方向盘,却被懂的连忙缩回手。
“shit!“
他大骂一句。
声音沙哑却带著一股硬气,没有哭腔,只有被打乱计划的暴躁和不服。
接著他抬手抹了把脸,蹭掉汗水和泥土,重新坐直身体。
伸手从储物格翻出仅剩的压缩饼乾和记录板。
饼乾掰成两半,他只咬了一小口慢慢咀嚼。
另一只手握著笔在记录板上飞快计算。
最后他把咬剩的饼乾仔细包好放回储物格,將记录板放在膝盖上。
身体微微前倾盯著仪錶盘,虽然被冻得发抖。
但他的后背依旧挺直,隨时准备迎接下一场战斗————
“好,咔!”
方冬升满意的点了点头。
伊万的表演风格以千面性和情感张力著称。
他最擅长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和声音控制塑造复杂角色。
比如,从《猜火车》中桀驁不驯的吸独青年renton。
到《红磨坊》中风情万种的舞台演员爱德华。
再到《逃出克隆岛》里动作凌厉的动作戏。
他成功塑造了叛逆青年、音乐剧演员、科幻英雄等多元形象。
在《火星救援》中,男主角的人设是一位拥有植物学与机械工程双背景。
他是靠著科学理性、幽默坚韧在火星绝境中自救的生存者。
这样的人设,遇到挫折会发泄,但更会激起斗志,继续寻找生路————
nasa经排查確认被遗落火星的马克仍存活。
这让他们陷入两难,马剋死亡只需纪念,存活却需耗费数年筹备的载人救援。
而他的物资根本撑不到那时。
面对媒体追问,nasa只能以“全力推进”“持续调查”敷衍应对。
同时隱瞒了正在返航的5名队友,避免他们陷入自责。
通过卫星观测,nasa发现马克在火星种土豆、筹备前往战神4號登陆点。
却因火星夜晚极寒,冒险挖出含强辐射的设备取暖。
不久后,马克改道克里斯平原,nasa才知晓他要寻找1996年发射的探路者號探测器。
马克成功启动探测器,用纸板配合摄像头与地球初步沟通。
后续通过技术代码实现打字交流。
得知地球全力营救自己,马克深受感动。
但在全球直播中发现队友被隱瞒真相,当场暴怒骂脏话。
nasa迫於压力只好告知队友。
果然,队友们纷纷陷入了自责中,而这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伏笔————
原本按计划,马克靠“拉屎种土豆”能撑到补给火箭抵达。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火星棲息地气闸舱老化爆炸,他的头盔破损后虽被胶带封住。
但土豆大棚暴露在火星大气中,好不容易种植好的土豆幼苗全被冻死。
此时马克的食物储备已不足以支撑到救援。
原本需6个月的补给火箭已被压缩至3个月工期。
nasa无奈再次要求工程师进一步缩短工期。
这种为了赶时间,仓促做出来连测试都没有的火箭,刚飞到半空中的时候——
“嘭”的一声,炸了!
这几天,拍摄的磕磕绊绊的,进展不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