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从梁祝开始燃烧世界 > 第1067章 洛阳风雨

第1067章 洛阳风雨(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1067章洛阳风雨

猛然间,原本庄严肃穆的金殿之中,空气仿佛凝固般鸦雀无声。

连最细微的呼吸声都清晰可闻,所有人都被这惊天噩耗震得魂不附体。

空气都变得灼热起来,唇舌之间有些干燥。

北邙山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亘于「天下之中」的北侧,巍然耸峙。其山势如北辰之星,被黄河与群山自然拱卫,藏风聚气,纳灵蕴秀,自古以来便是中原大地的龙脉所在。

因而自古人主皆视其为绝佳的长眠之所。

从东周王陵到东汉皇陵,从曹魏墓葬到西晋陵寝,这座山脉成为了历代帝王将相、贵胄公卿竞相选择的王陵吉壤。

无数豪强无不想借此宝地永镇国运,福泽子孙,在这片风水宝地中求得永恒安宁。

山脉主要有平逢山、谷城山、宜苏山、翠云峰、首阳山等三十三峰,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宛如一条横卧的苍龙。

其中首阳山为偃师境内邙山的最高峰。其名取自「日出之初,光必先及」之意,象征著光明与希望。

商朝灭亡后,伯夷、叔齐二人隐居于首阳山,不食周粟,绝食而死。留下了「采薇首阳」的千古佳话,更显此山之圣洁高义。

当然,首阳山中还有一处尤为重要的名胜皇陵,称作高原陵。

《晋书·宣帝本纪》记载:「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一如遗命。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庙称高祖。」

这座高原陵,正是大晋开国皇帝司马懿的陵寝。

所以这地方「崩了」,就很让当朝皇帝难以承受。

放在历朝历代都是天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比荧惑守心更加动摇大统之位的惊天凶兆。

皇陵崩塌不仅意味著祖先震怒,更暗示著天命不再眷顾,是改朝换代的先声。

就连攻许的口号都是现成的名人名句。

要知道大晋初期出了一个有名的孝子,写下了被后世奉为经典的名句。

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李密,字令伯,名虔人。

这位以孝行闻名天下的名士,当年在面对武帝司马炎征召为太子洗马时,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为由,力辞不往。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

其中一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堪称绝妙。

这七个字不仅让武帝龙颜大悦,更成为大晋立国的道德基石,被奉为治国圭臬。

圣明的朝廷以孝道治理天下,这不仅是李密的高明之处,更是整个封建集权统治的精妙设计。

孝道作为历朝历代都会举起的道德大棒,其威力甚至胜过千军万马。

在这个体系下,百姓要视皇帝为君父,为政者也是以父母官自居。朝廷更可以直白露骨地引导百姓称政权为父母。

这样对待「子女」的态度就可以灵活一些,可以是慈父慈母,也可以是严父严母,反正...父母还能害你吗?

而现在,这个精心构建的道德体系正在崩塌。

以孝治天下的朝廷,连自己的祖坟都守不住?

以孝治天下的皇帝,连自己的先祖都护不周全?

实际上李密为儒门今文经学流派代表,又兼容了巴蜀学派的精髓。

所传承的学问,是以经学、史学、纬学为核心,兼具古文献学与政治学的庞大体系。

那么《陈情表》中自然不会是纯粹的愚孝,而是蕴含著深厚的政治智慧与处世哲学。

但释经权从来都在统治者的手里。

就像一块上好的美玉,落在匠人手中可以雕琢成传世珍品,落在屠夫手中却可能被当作垫刀石。

这「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自然也可以任由当权者编排扭曲,为其所用。

尤其是司马氏政权通过「禅让」得位,本就带著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更加需要标榜孝道,以淡化政权更替的争议,重塑统治的合法性。孝道就成了最好的遮羞布,也是最有力的统治工具。

《泰始律》更是明确规定不孝者可判死罪,将孝道彻底纳入法律体系。

当初西门县令因为辖下的不孝案被免官,已经是白鹿书院全力运作多方周旋的结果了。

所以这一次高原陵崩塌反倒是砸到了皇朝正统的脚上,那么...现在谁能治一个皇帝「不孝」的罪名?

几位一直很活跃的王爷们可能有话要说了。

在金殿之上的几位大臣们知道,这个国家已经风雨欲来...不,是风雨已来。

太常是第一个感受风雨的。

作为掌管陵县行政的九卿之首,皇陵出事,他是无论如何也跑不了的。

此刻只能惶恐地跪在那里,额头紧贴冰冷的地面,等候著不知会是怎样的发落。

九卿之首肯定是保不住的,说不定...连这项上人头,都要跟著搬家!

贾充则是暗自感慨当今陛下的不容易。

这位天子这几年过的,怕是连狗都不如。

每隔几个月都会头痛一次,每隔几个月都会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每隔几个月都会被命运狠狠地伤害一次。

而最近这几个月,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

一连串的打击,就连他这个见惯风浪的权臣都觉得触目惊心。

难不成暗中除了我们这些坏人,还有其他势力在行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